10月8日,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举行。伴随亚运会闭幕式的结束,此次体育盛会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收获金牌201枚,银牌111枚,铜牌71枚取得亚运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值得关注的是,00后运动员在本届亚运会中已经扛起大旗,女子跳台赛场上全红婵7个满分、国乒队00后球员王楚钦成为四冠王、中国射击队的20位00后全部登上亚运领奖台,其中15人获得金牌。成绩的取得,年轻人的赛场背后是中国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在体育教育方面深化体教融合,政策、师资、市场强力驱动。此次亚运健儿们是如何在体教融合中成才的?当前体育教育层面的政策呈现何种导向?
走到学校去,引得人才来。体育学校积极走到学校选拔人才,挖掘有潜力以及与项目适配的人才,让之潜力充分被发现,为学生成长成才开辟新路径。此次杭州亚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中年仅17岁的中国选手黄雨婷夺得冠军,在本次亚运会共收获三枚金牌。黄雨婷2006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黄岩区,2016年暑假区少体校射击步枪队到学校选材,通过一系列测试黄雨婷成功入选暑期集训队,2017年,她入选黄岩少体校射击步枪队,2020年输送至浙江省射击队,之后进入国家队集训,通过被充分挖掘的专注力优势,找到适配的体育项目,以此开启了「开挂」职业生涯。
在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社会氛围中,体育成才往往开始不被家长所看好,但在体育强国的政策导向下,能够被发掘自身优势并进一步深化培养,也不失为教育多元化的积极开拓。在杭州亚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在最后一跳逆风翻盘,最终以总分438.20分夺得冠军。回顾选才育才,湛江市体育学校陈华明深入县一级甚至是广大乡镇,深入基层选拔,以「大海淘沙」的选拔方式将全红婵选出,前期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后期配合进行技术指导和训练。但湛江这些地级市体校一般都是负责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部分,进入到专业队、省队之后,才会对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目前,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全红婵。
此外,同样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培养的运动员陈冠锋,在杭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与队友谢震业、严海滨、陈佳鹏以38秒29夺冠。该学院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杨力维、杨舒予参加亚运会助力中国女篮夺得冠军。可以窥见,职业院校正成为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宝库」。
在浙江,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40名健儿出征杭州亚运共夺得25金12银5铜。学院涌现了田径亚运冠军谢震业、克柔术女子70公斤级亚运冠军于丹、羽毛球混合双打亚运金牌郑思维与黄雅琼等,以成绩反映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环境下,与体育行业专家、培训局共同制定适合本行业发展需要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能力导向型培训包。此外,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设备添置兼顾,不断进行设备设施升级,符合学生训练所需。于此同时,学院已建成与五环俱乐部、黄龙体育中心、红枫健身俱乐部、一兆韦德等13家单位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深化体教融合。
亚运会的赛场正不断印证体教融合的育人可行性。中国女子龙舟队队员王莉携队友夺得杭州亚运会女子龙舟500米冠军。对于王莉的培养,同样从基层选拔,由松茂体育训练基地和市体校多年来体教融合进行培养。昆明市体校是昆明市教体局直管单位,在体制机制方面有着先天的体教融合优势。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市皮划艇队的运动员主要在松茂体育训练基地训练,而学校将文化课编入训练计划,每周一、三、五上午专门派文化课老师「上门服务」,晚上运动员训练结束后会由教练监督完成作业。因此,体育教育并非只训练没有文化课的加持,反而更加注重文化课的有效融入,「智」与「体」协同推进。
在亚运会赛场,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电竞运动成为赛事的亮点,在电竞比赛中,中国队共摘得4金1铜,表现出色。当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少高校设置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专业,山东体育学院还通过引进企业师资力量、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互补各自短板,形成电竞人才培养合力。
此次亚运会也是对于体育教育思考的新的契机,无论是基层寻才,还是校招育才,职业院校需要各专业对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不同领域,让专业定位更加明确、专业方向逐步细化,才能在培养人才竞赛、人才上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正成为实现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少年强则国强」,体育与身体素质强是重要一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青少体培考核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峰玮曾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育素质、强健青少年体魄是国之大计,近年来国家提供强力政策扶持,无疑在体育赛道上下足了强国强民的决心。
随着「双减」等政策的持续深化,体教融合站在新的风口,青少年体育已成为业内甚至是国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重点提到,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特别是保障层面,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
关于体教融合,它属于新型教育理念,并不是简单地融合教育与体育,应当是在体教结合发展之上,高度重视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培育出更多高质量的体育人才。这一理念的贯彻可激发学生竞技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延伸人才培养途径,拓宽竞技体育发展空间,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后备人才。
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其中设置体教融合建设工程专栏,指明将联合教育部门共同制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师资培训、体育训练和赛事活动体系建设,到2025年创建8万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同时加大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培训力度,符合条件的纳入竞技体育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培养,从学校设立到及设施完善再到师资配备,全方位服务于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政策的提出,增多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为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体育教育培训业的进一步发展,校外与校内双渠道强化体育教育备受关注。
一系列政策对于体育教育,特别是未来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指明方向。但目前仍面临对体教融合工作重视不够、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不足、教体部门聚合度不高、普通学校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体育资源和竞赛机会等挑战。
对此,需要多方主体充分融合体育与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政府主导下两部门统一计划、统一部署工作模式。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体教融合工作责任,实现理念目的、体制机制、资源措施等全方位融合。此外,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上,注重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赛事。在资金保障层面,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组织参与青少年赛事举办。真正让学生有赛可参,以赛促学,不断在真实的「战场」磨练本领,为竞技类大赛储备后备人才。
于此同时,在体育教育中,应包含对于运动项目体育文化精神的学习和实践,做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实现全面综合发展。张峰玮表示,「体育培训对青少年的人生影响是一阵子,但体育文化精神的影响却是一辈子!」这无疑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要启发点。
除了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深度融入,职业院校的强化建设,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近期也新增体育教育专业,成为体教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标杆,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正走在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名校招收奥运冠军、体育特长生,是从体教融合角度出发,既培养顶尖运动员,又带动校园群体体育。6月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拟保送至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帆船帆板队刘添被保送推荐至中国海洋大学、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强化训练,为国争光之时,高等教育学校的大门为其敞开,让教育不止停留在是训练,还有理论素养、思政培养、应用研究等全方位融合。
在亚运会的舞台,见证了奥运健儿的竞技水平和人格魅力,其背后的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对于寻才、育才,政策层面、设施保障层面、师资配备层面、竞赛打造层面在体育教育上强强发力,逐步完善。让每一个有天赋的体育人才不被辜负,是进行时,也是未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