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侃见财经
东方雨虹董事长或许没想到,员工持股计划会成为自己的“坑”。
由于东方雨虹近股价的持续下挫,员工持股计划整体浮亏超过了15亿,而部分斥资加杠杆买入股票的员工更是亏损惨重,离职一年仍未拿回本金。
对于东方雨虹而言,面对庞大的舆论压力,能否让股价在短期内止跌回升显得尤为关键。
但从目前来看,想要让股价止跌并没有那么容易。一方面,目前东方雨虹正处于舆论的中心,不少投资者出于谨慎考虑会卖掉手中的股票;另一方面,受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东方雨虹的基本面确实出现了不少的风险,股价下挫确实也是无可厚非。
回顾东方雨虹这些年的发展,前面十几年其之所以能够成长得如此迅速,离不开地产这一重要风口,但随着地产行业不景气,东方雨虹也难免会受到冲击。
风口上的“防水茅”
东方雨虹的崛起,离不开过去地产“黄金十年”。
1994年,东方雨虹的创始人李卫国因为房子漏水多次修缮后无果,偶然间发现了防水材料背后的市场机会。思考再三后,李卫国选择辞掉了手中的铁饭碗,投身到防水材料行业中,毅然开始下海创业。
回头看,李卫国当时的选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众所周知,当时住房的质量普遍较差,漏水是常有的问题,根据《中国建筑防水》杂志2017年发布的调查显示,在苏州市10年左右房龄的411户住宅,住宅发生渗漏的概率为91.69%,可见防治漏水是刚需;另一方面,防水材料是建筑中的必需品,伴随着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防水材料行业也迎来了高速增长期。
1995年,李卫国成立了东方雨虹。
站在风口之上,他的公司如同开了挂一样。后来承接鸟巢、水立方这两大地标建筑的防水材料让东方雨虹知名度彻底打响。2004年,东方雨虹在规模上已经成为行业第一;2008年,东方雨虹成功在中小板上市。
在上市之后,东方雨虹开始向转型地产大客户转型。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1年万科成为东方雨虹的第一大客户,并且就万科这一个大用户就超越了后面四大客户之和;后来,东方雨虹又陆续切入恒大、龙湖、华夏幸福等头部地产商。到了2012年,东方雨虹的前5大客户中有4家是房地产企业;2013年,东方雨虹的前5大客户已经全部变成了房地产企业。
在全面转向地产大客户之后,伴随着地产“黄金十年”的到来,踩上了地产风口的东方雨虹也开始高速发展。
业绩方面,东方雨虹在2009年的营收只有8.29亿,净利润为7318万;到了2013年,随着全面转向地产大客户的完成,东方雨虹的营收也增长至39.03亿,净利润则增长至3.58亿,短短四年时间营收翻了超过4倍,净利润则翻了接近5倍,到2022年,东方雨虹的营收已经增长至312.14亿,净利润也增长至21.2亿,已经是上市之初的数十倍。
在股价方面,2008年上市之时,东方雨虹的发行价格为17.33元/股,其市值为9.18亿元。到2023年4月19日,东方雨虹收盘市值为794.58亿元。15年累计增长约85.56倍。凭借着亮眼的股价表现,东方雨虹又被投资者称为“防水茅”。
周期下的阵痛
2021年6月,东方雨虹股价见顶63.74元,随后开始进入漫长的调整期。
截至2023年11月21日,东方雨虹股价报收22.99元/股,和2021年最高点相比已经“膝盖斩”,市值缩水1026亿。
为什么最近两年东方雨虹的股价会跌跌不休?
背后的原因跟地产行业不景气有关。因为防水材料是建筑中的必需品,只要继续有新楼建起,防水材料的需求就不会短缺。不过,近两年新楼开工明显减少,根据媒体统计,2022年中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20587万平方米,同比大幅下降39.4%,大幅减少的新屋开工面积对东方雨虹的各方面都有影响。
首先是营收和净利润方面。2022年,东方雨虹的营收为312.14亿,同比下降2.26%;净利润为21.2亿,同比下降49.57%,拉长周期来看,这是东方雨虹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情况。今年前三季度,东方雨虹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53.6亿和23.53%,增速分别为8.43%和42.22%,虽然业绩有所回暖,但也只是大致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而已。
其次是财务方面。受到地产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东方雨虹的现金流明显减少,今年前三季度东方雨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6亿,虽然相较于去年同期有所回升,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依旧还是流出;而且,今年前三季度东方雨虹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07亿,虽然相较于去年同期也有回升,但同样也还是流出的状态。
此外,不断攀升的应收账款也让东方雨虹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今年前三季度,东方雨虹的应收账款高达151亿,和去年同期的151.5亿几乎持平。要知道,在房企频繁暴雷的大背景下,应收账款最终到底能不能转化为业绩其实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022年东方雨虹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与合同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合计为13.91 亿元,今年同样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
其实,随着地产行业步入新周期,东方雨虹也尝试过改变经营的重心,例如从专注房地产大客户转向积极开拓工业建筑、能源建设、轨道交通、民生工程等非房业务,而这一尝试其实也拿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东方雨虹2022年前五客户占比为8.62%,这是其转型地产大客户以来,前五客户占比首次低于10%,不过由于地产业务占比过大,这些尝试并没有太好的效果。
在地产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继续降低自己的“含房量”显得尤为重要,但尴尬的是,想要完成转型,实则并非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