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大戏落幕,但一场更大的混乱或许才刚刚开始

11月20日周一:OpenAI总部办公室一夜未眠,770名新员工中的743人共同在凌晨签署联名信逼宫董事会,认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公司使命,已没有能力继续监管OpenAI,要求董事会立即下台并恢复Altman和Brockman职位,否则将集体辞职加入微软。

从推动Altman和Broackman回归OpenAI、迫使董事会重启谈判,到给二人提供微软AI项目领导职位,为OpenAI跳槽员工广开大门,以及全程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与每一任临时CEO打招呼问好,稳固合作伙伴关系,微软从“钞能力”到人心都玩得很转。

11月17号本该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星期五,周末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大家已经准备进入放松休息模式。

可是没有人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自己将会目睹年度乃至整个科技史上最狗血drama的戏码,剧情过山车直坐到头晕目眩、精疲力竭:         

 

OpenAI这家全球最火的顶流AI公司,在短短5天时间里4换CEO、董事会重排,上演各种派系明争暗斗,资本介入、员工联名抗议、大型比心现场,最终于以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回归,公司深夜亢奋合影收场。

虽然一直追剧的朋友们已经很清楚,但为了便于新同学理解,我们还是把整件事情的时间线简单捋捋:

(以下均为当地时间)         

 

11月16日周四晚: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发信息通知Sam Altman参加第二天中午的线上会议,告知CTO Mira Murati公司高层即将重大变动的消息。

11月17日周五:董事会发表声明,开除Sam Altman CEO和董事会一切职务,Mira接任公司临时CEO,全网哗然。Brockman得知后连同OpenAI三名高级研究员一起递交辞呈,暗示将与Altman一起开始新的AI项目。微软 CEO纳德拉发文称两者合作伙伴关系不受影响。

11月18日周六:OpenAI投资者对事件感到强烈震惊和不满,联合微软共同向董事会施压,要求恢复 Altman的CEO职位。同时多位OpenAI员工要求董事会在当天下午5点前作出决定,否则将追随Altman离开公司。Altman本人对是否回归感到矛盾。

11月19日周日:Altman和Brockman回到OpenAI总部与董事会谈判,临时CEO Mira有意重新聘任二人返回原职。但据称由于Altman开出的条件是重组董事会和管理层,双方再次谈崩,OpenAI官宣前游戏直播平台Twitch CEO Emmett Shear为新任临时CEO。深夜近12点,纳德拉突然发文Altman, Brockman将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先进AI团队”,同时也向所有跟随他们离职的OpenAI前员工们敞开大门。Altman转发表示“任务继续”。

11月20日周一:OpenAI总部办公室一夜未眠,770名新员工中的743人共同在凌晨签署联名信逼宫董事会,认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公司使命,已没有能力继续监管OpenAI,要求董事会立即下台并恢复Altman和Brockman职位,否则将集体辞职加入微软。 “OpenAI is nothing without its people”在X平台迅速发酵,员工们和Altman互相比心表态,Mira也加入了站队。Ilya发文称对自己参与董事会的行为表示后悔,他从没想过伤害OpenAI,将尽一切努力重新团结所有人。此时也传出有OpenAI董事会成员向劲敌Anthropic讨论合并可能,但遭到婉拒。

11月21日周一:OpenAI宣布经过协商,Altman将重新出任OpenAI  CEO,新任董事会成员初步更换为前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Bret Taylor、前美国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和继续留任的Quora创始人Adam D’Angelo。Altman发文感谢纳德拉和新任董事会的支持,Brockman表示“今天是惊人的进展,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大和团结。”随后晒出一系列回归感言和员工大合影。

整个故事(第一季,暂时)完结。       

 

不得不说,这是脑洞再大的编剧都不敢写的剧情,被形容为硅谷版《甄嬛传》、《OpenAI权力的游戏》一点儿也不为过。

尽管结局是OpenAI的员工们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行动中取得胜利,全公司上下一片兴奋和感动,也有大批的网友鼓掌雀跃,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真的累了。

MIT人工智能研究专家Lex Fridman说,“信息透明有利于人类。对于从事AGI工作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许多网友要求OpenAI为这些天发生的事情给一个合理解释,上亿的用户有权利知道,一个提供如此重要技术的公司采取这么多极限操作,到底是因为什么。             

 

民间更是出现了一些批评和愤怒的声音,觉得OpenAI这场风波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不仅冲动,更辜负了大众的信任,使得“人们对OpenAI是否有能力去建造AGI产生了很多疑虑”。

新墨西哥大学教授Geoffrey Miller更是犀利地指出:“你们从上到下都背离了安全使命,如何让人们重新相信OpenAI是一个可以稳定长期运行并主导人类未来的公司?”

而一直支持Ilya的马斯克在透露自己收到OpenAI前员工对于Altman和Brockman“七宗罪”的检举信后,持续表示对OpenAI的“极度担忧”。    

除了舆论,OpenAI这次事件也为它带来了可见的负面影响。

就在大戏开演过程中,ChatGPT几度遭遇严重宕机。已经有不少公司担心自己依赖OpenAI的业务被禁止访问,准备转为Google、Anthropic等其它平台的商业用户;原本许多打算入驻GPT Store构建应用的创业者,也因为眼前的种种不确定性而计划转向OpenAI金主兼竞争对手微软刚推出的竞品Copilot Studio。

很难想象,几周前才召开开发者大会,荣登“硅谷新王”、势不可当的“地表最强AI独角兽”,今天却在全世界面前成为分崩离析的狗血剧主角。

其实,不安的种子从OpenAI创立第一天起就已经埋下,此次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把公司内部的诸多问题矛盾引爆,赤裸裸摊开在公众面前。

无法自洽的公司架构,相互背离的发展路线   

 

众所周知,OpenAI起源于Sam Altman和马斯克共同创办的公益性质的开放实验室,目的是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把Ilya从谷歌DeepMind招入麾下后,更是共同主导成立了“人工智能对齐”研究项目,希望在大模型设计和训练中,通过融入人类价值观和安全约束措施,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可控,能够安全惠及人类而不是威胁人类。

这也是OpenAI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初始愿景。       

 

但搞AI实在是太烧钱了,仅靠捐赠全然无法维系研发和算力支出,公益理想再美好也抵不住现实的柴米油盐。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便于进行商业融资,Altman将OpenAI的公司架构调整为非营利母体OpenAI Inc和营利实体OpenAI LP(后改为OpenAI Global, LLC),前者负责安全监管和总体把控,后者负责运营开发、赚钱养家。

Altman在融资方面的才能也毋庸置疑:微软作为占有OpenAI LP 49%股份的最大股东注资超过10亿美元,老虎环球、红杉资本等也纷纷拿出巨额资金加入投资者队伍。只是在决策桌上,这些金主原则上都不占席位,公司该怎么向前走,仍是非营利母体OpenAI Inc董事会说了算。   

创始成员们觉得,这样设计公司架构,能在灵活拿到资金的情况下,确保公司普惠全人类的公益初心,不受资本和利益驱使。但褪掉理想化的滤镜,就知道这种结构实际上有多么自相矛盾:非营利强调无私奉献,营利追求商业变现;非营利的董事会可以完全不考虑公司经济状况,但营利实体则有责任为投资人和员工争取利益最大化。这两种放在一起共存而不是有机结合,势必带来一拍两散的后果。

而且Altman本质上还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创业家,与严谨务实、科学驱动的Ilya不同,作为“有效加速”主义的信奉者,Altman希望把最新的AI研发成果和技术第一时间推向社会并实现商用,带来实际的生产和经济价值。这从ChatGPT问世以来每一次极速的碾压式更新都能清楚看出来。直到GPTs和GPT Store推出,Altman有意垄断AI生态,又在后续多个公开场合表明GPT-5正在训练过程中,并且已实现许多尚未放出的颠覆认知的强大能力。

这一路激进狂热而忽略安全的做法,让Ilya为首的安全派和负责监管的董事会感到强烈不安。他们认为Altman对OpenAI的领导已经与初始计划的发展路线相悖,于是独立董事们发起这场惊天“政变”,日积月累的理念裂缝终于被地下暗涌的熔岩冲破。

谍影重重的董事会成员         

 

除了暴露出的理念不合,这次让大家议论纷纷的还有踢掉Altman的原OpenAI董事会成员。         

 

除Ilya外,其他三位分别是Quora首席执行官Adam D’Angelo、技术企业家Tasha McCauley,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Helen Toner,都是独立于OpenAI的外部人员。

其中Adam D’Angelo不仅是Facebook第一位CTO和美版知乎Quora创始人,还推出了GPT的竞品POE Bot。在Ilya对赶走Altman公开表示后悔之后,Adam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被指为这次风波的“幕后黑手”。

据悉,Altman在开发者日前并没有告知Adam自己推出GPTs和GPT Store,这对Adam 10月底刚官宣的“POE创作者共享收益计划”几乎是毁灭性打击。人们推测,正是由于这种利益冲突,促使Adam把单纯的科学家Ilya“当枪使”,又游说其他董事会成员解雇了Altman。

但随后,Adam就在X转发老友的力挺以自证清白。并且根据最新公布结果,他仍然留在OpenAI董事会中。

于是,人们再次调转矛头,怀疑起“内鬼”二号: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Helen Toner。据称,她曾在一篇为CSET撰写的学术论文中抨击 OpenAI在安全监管上的行事作风,并因此与Altman发生激烈争吵。Altman甚至还与其他高层讨论过撤掉Helen的董事会席位。在 Altman重返CEO职位后,她更是莫名其妙发了这么一条:“现在我们都洗洗睡吧” ,加重了外界的猜疑。   

虽然直到现在,到底是谁最初提议让Altman走人还是没有定论。但这样身份复杂、明争暗斗的董事会构成,控制和决定着如此重要技术公司的每一步,不确定因素着实太大,不翻车也是很难。

Altman过于高调的行事风格         

 

其实 OpenAI这次全程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化,一部分也是来自他们自己的渲染和加成。         

 

从Altman周日回总部谈判以为胜券在握、晒出Guest挂牌,到Brockman激情辞职、确认回归后又连发数条推文可以明显看出,他们二人都是一派高调的行事作风。“更伟大”,“更强大”,“更团结”这些感叹词也一直高频出现在两人口中。

这种风格带动了OpenAI员工整体的极度自信和情绪高涨。向高层发起抗议、互相比心、给新任CEO在 Slack回复竖中指表情,签署联名信……好像大学里那些热衷抱团的优秀学生,毅然决然地笃信自己可以左右行业倾斜。

并非说这是一件坏事,只是当所有本该把稳定运营、服务客户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的技术人员们,全身心罢工式地投入这场运动时,不知在他们心中,在OpenAI研发人工智能的初衷,在这一刻到底变成了什么。

下一个混乱的开端         

 

有人形容,Sam Altman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了Steve Jobs七年完成的事。但他的回归真的使一切都回到原点,归于平静了吗?         

 

经过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OpenAI其实已经凌乱不堪。公司内部被彻底撕裂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也许以后还是会出现不站队就走人的局面,不仅是高层,还包括每一个普通员工。虽然Ilya在表示后悔和转发Altman重返CEO职位后,并没有更多具体的声明,但他接下来的处境也会变得十分被动。

而无论是Ilya对于推动整个ChatGPT和AGI向前发展的重要性被办公室政治裹挟,还是公司员工们在这次事件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羊群效应,对于一个本该多元包容、百花齐放的AI生态来说,都不是一个健康的事情。当影响人们未来每天生活的关键技术交到一言堂或一小撮人手中,它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言自明。

另外,微软也被网友们戏称为对OpenAI实现“零元购”的最大赢家。事实证明,董事会口中“没有决策权”的资本还是成了引导这场权力游戏的关键角色。

从推动Altman和Broackman回归OpenAI、迫使董事会重启谈判,到给二人提供微软AI项目领导职位,为OpenAI跳槽员工广开大门,以及全程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与每一任临时CEO打招呼问好,稳固合作伙伴关系,微软从“钞能力”到人心都玩得很转。

现在大家更是评价微软已经完全拥有了OpenAI。

或许未来,AI公司之间的角力最终沦为科技巨头之间的商业竞争。这些天才们离原本秉持的,用人工智能惠及全人类的初衷,是否会越来越远?

OpenAI的大戏落幕,但另一场更大的混乱,也许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ID:Si-Planet),作者:Jessica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23日

相关推荐

  • 水温80度:AI行业真假繁荣的临界点

    我们从来没拥有过这么成功的AI主导的产品。

    (这种分析统计并不那么准,但大致数量级是差不多的)

    这两个产品碰巧可以用来比较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一个更通用,一个更垂直。

    蓝海的海峡

    未来成功的AI产品是什么样,大致形态已经比较清楚了,从智能音箱和Copilot这两个成功的AI产品上已经能看到足够的产品特征。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罢工”,全网打工人都慌了

    美西时间午夜12点开始,陆续有用户发现自己的ChatGPT要么响应超时、要么没有对话框或提示流量过载,忽然无法正常工作了。

    因为发现AI用久了,导致现在“离了ChatGPT,大脑根本无法运转”。”

    等等,又不是只有一个聊天机器人,难道地球离了ChatGPT就不转了。

    大模型连崩原因猜想,谷歌躺赢流量激增6成

    GPT归位,人们的工作终于又恢复了秩序。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宕机8小时,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60%

    ChatGPT一天宕机两次

    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近60%

    ChatGPT在全球拥有约1.8亿活跃用户,已成为部分人群工作流程的关键部分。

    过去24小时内提交的关于OpenAI宕机的问题报告

    图片来源:Downdetector

    ChatGPT系统崩溃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X上发帖警告道:“ChatGPT最近发生的2.5小时全球中断,为我们所有依赖AI工具来支持业务的人敲响了警钟。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大崩溃,AI集体罢工让全网都慌了

    接着OpenAI也在官网更新了恢复服务公告,表示“我们经历了一次重大故障,影响了所有ChatGPT用户的所有计划。Generator调查显示,在ChatGPT首次故障后的四小时内,谷歌AI聊天机器人Gemini搜索量激增60%,达到327058次。

    而且研究团队表示,“Gemini”搜索量的增长与“ChatGPT故障”关键词的搜索趋势高度相关,显示出用户把Gemini视为ChatGPT的直接替代选项。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深度对话苹果iPad团队:玻璃的传承与演变

    iPad最为原始的外观专利

    没错,这就是iPad最初被设想的样子:全面屏,圆角矩形,纤薄,就像一片掌心里的玻璃。

    2010年发布的初代iPad

    好在乔布斯的遗志,并未被iPad团队遗忘。

    初代iPad宣传片画面

    乔布斯赞同这一想法,于是快速将资源投入平板电脑项目,意欲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上网本」,这就是iPad早年的产品定义。

    iPad进化的底色

    苹果发布会留下过很多「名场面」,初代iPad发布会的末尾就是一例。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底层逻辑未通,影视业的AI革命正在褪色…

    GPT、Sora均为革命性产品,引发了舆论风暴,但它在上个月发布的“多模态语音对谈”Sky语音,却由于声音太像电影明星斯嘉丽·约翰逊,被正主强烈警告,被迫下架。

    华尔街日报也在唱衰,认为“AI工具创新步伐正在放缓,实用性有限,运行成本过高”:

    首先,互联网上已经没有更多额外的数据供人工智能模型收集、训练。

    03、

    如果说训练“数字人”、使用AI配音本质上瞄向的仍是影视行业固有的发展方向,那么还有另外一群人试图从根本上颠覆影视行业的生产逻辑和产品形态。

    但分歧点正在于此,电影公司希望通过使用AI技术来降低成本,但又不希望自己的内容被AI公司所窃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KAN会引起大模型的范式转变吗?

    “先变后加”代替“先加后变”的设计,使得KAN的每一个连接都相当于一个“小型网络”, 能实现更强的表达能力。

    KAN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当前深度学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K氏表示定理,将上述创新网络泛化到任意宽度和深度,并以科学发现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展示了其作为“AI+科学”基础模型的潜在作用。

    KAN与MLP的对照表:

    KAN使神经元之间的非线性转变更加细粒度和多样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这个国家,也开始发芯片补贴了

    //mp.weixin.qq.com/s/tIHSNsqF6HRVe2mabgfp6Q
    [4]中国安防协会:欧盟批准430亿欧元芯片补贴计划:2030年产量占全球份额翻番.2023.4.19.https。//mp.weixin.qq.com/s/VnEjzKhmZbuBUFclzGFloA
    [6]潮电穿戴:印度半导体投资大跃进,一锤砸下1090亿,政府补贴一半.2024.3.5https。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大模型的电力经济学:中国AI需要多少电力?

    这些报告研究对象(数字中心、智能数据中心、加密货币等)、研究市场(全球、中国与美国等)、研究周期(多数截至2030年)各不相同,但基本逻辑大同小异:先根据芯片等硬件的算力与功率,计算出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再根据算力增长的预期、芯片能效提升的预期,以及数据中心能效(PUE)提升的预期,来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增长情况。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你正和20万人一起接受AI面试

    原本客户还担心候选人能否接受AI面试这件事,但在2020年以后,候选人进行AI面试的过程已经是完全自动化的,包括面试过程中AI面试官回答候选人的问题,AI面试官对候选人提问以及基于候选人的回答对候选人进行至多三个轮次的深度追问。

    以近屿智能与客户合作的校验周期至少3年来看,方小雷认为AI应用不太可能一下子爆发,包括近屿智能在内的中国AI应用企业或许要迎来一个把SaaS做起来的好机会。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