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美团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股价坐起了过山车。与同一天公布财报的拼多多相比,美团显得更加黯淡。美团并不甘心,就在公布财报过后一天,旗下生鲜电商业务“美团买菜”宣布转型要做“超市”,并改名“小象超市”,试图升级美团买菜,来寻找新的突破点。
从美团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电商平台紧追不舍,短视频平台不断蚕食美团的市场份额,焦头烂额的美团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走出困境,美团买菜会成为美团的“救命稻草”吗?
跌跌不休,无奈之举
美团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三季度总营收764.67亿元,同比增长22.1%,净利润35.93亿元,同比增长195.3%;经调整净利润57.27亿元,同比增长62.4%。尽管业绩增长,但股价却出现了下跌,跌幅超过10%。11月29日,在发布三季度财报后的第二天,美团港股迎来大幅下跌。至11月29日港股收盘,美团股价下跌12.18%至90.45港元,股价创2020年4月以来新低。
美团业绩稳定增长,但是股价却坐上过山车,“跌跌不休”。三季报发布前夕,市场的普遍预期是,美团Q3 的外卖订单增速将低于20%,但实际证明要高于这一数字,但因为对Q4只给出15%的指引,明显低于预期。美团的财报低于预期,外卖作为核心业务,无法给市场和资本信心,给美团带来了巨压。
在镜面商业看来,在财报出炉前,分析师们对美团业绩报以极高期望。高盛甚至给出了205港元的目标价,比美团当时的股价高出近一倍。但是美团的财报未能满足大众期待,尽管营收、利润保持增长,但股价却跌了。美团“慌”了,要想重振市场信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在眉睫。或许,瞄向新零售,更名小象超市,也是美团的重压之下的“无奈之举”。
更名背后,难题未解
据悉,“小象超市”通过在社区设立的集存储、分拣、配送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生鲜食杂日用及配送服务,定位为“30分钟快送超市”。品牌升级后,小象超市丰富多彩的商品已经达到线下大型超市水平。目前,小象超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苏州等多个城市上线。小象超市正式升级为全品类零售平台。升级后,将进一步通过建设本地仓储和物流,将用户所需商品即时配送到家,促进本地消费。
小象超市的前身是美团买菜,美团买菜则押宝前置仓赛道,以纯自营模式,深耕单城市业务,拓展缓慢。重资产的模式使得美团买菜因为成本过高难以维系,在巨头集体烧钱的价格战中并未尝到甜头。小象超市延续美团买菜的模式,将商品从生鲜扩充为全品类,换汤不换药的小象超市真的能成为第二经济增长曲线吗?
在镜面商业看来,“小象”IP隐藏着王兴的生鲜零售梦,早年“小象生鲜”便承载着“餐饮+新零售”的梦想,可惜并未溅起水花。如今,美团买菜更名小象超市,本质并未改变。财报中也同样披露,美团销售及营销开支由2022年第三季度的109亿元增长55.3%至2023年同期的169亿元,占收入百分比由17.4%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至22.1%。成本问题依然会是小象超市最大的难题。
美团困守,焦虑何解
表面光鲜亮丽的美团,实际上已经身陷泥沼。美团的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美团披露的报提到,餐饮外卖经营溢利的增长被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经营溢利的同比下降所部分抵销。也就是说,到店、酒店、旅游等业务市场份额缩小,存量市场竞争中,美团的份额正在被竞争对手蚕食,抖音、阿里正在步步紧逼。
美团困守,开拓新的赛道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美团重拾小象IP,重押小象超市,意在突围,在小象超市身上,美团会如愿以偿吗?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国内存量市场难再有突破,将目光转向海外才有出路。不管是海外版TikTok、腾讯控股还是阿里巴巴、拼多多,都在海外布局。在竞争对手开辟海外赛道时,美团失去开辟海外赛道的先机,或许对于美团而言,更名小象超市,把新零售业务当成抓手,或许可以背水一战。
在镜面商业看来,美团财报低于市场预期,股价“跌跌不休”,抖音、阿里等对手步步紧逼,重压之下,美团将锚头瞄准零售市场,小象超市能承载住美团的希望吗?美团已经来到故事的岔路口,是往左还是往右,还得看美团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