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派财经
文|玛利亚
近日,李宁再次因逆势赴港买楼的消息,引来广泛关注。
12月10日,李宁发布公告称,拟斥资22.08亿港元收购一栋物业资产,并将物业的一部分用作公司在香港的总部,从而发掘香港业务的潜力及拓展国际业务。
而要知道今年以来,香港楼市不断下跌,此消息一出,资本市场质疑声不断,随之而来的是李宁股价的再次暴跌。12月11日,李宁股价收跌13.71%至18.30港元/股,创年内新低,当日市值为480亿港元,相较于年初股价已下滑超7成。
今年以来,李宁的股价一路下滑。早在10月底,李宁刚刚因为发布的第三季度运营简报业绩不佳,导致其股价在次日大跌20.7%,跌去了165亿港元市值。以年初的65.22港元/股算起,截至12月15日收盘,李宁报收19港元/股,相较于至今已跌去71%,市值损失1200亿港元。相较于2021年9月的历史最高点已下跌超8成,市值蒸发超2100亿港元。
作为国产运动品牌曾经的老大哥,一路走来李宁遭遇了诸多坎坷,如今年过34岁的李宁再次迎来了它的“中年危机”。
1、香港买楼,意在加速走向国际化
在投资者电话会上,李宁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新的五年目标,未来5年李宁集团要实现双位数年复合增长,在2028年达到500亿元收入规模。
2022年,李宁集团全年营业额为258.03亿元,在高增长预期下,李宁香港及海外业务成为新增量,并被寄予厚望。
在内地业务增长乏力下,李宁学起了安踏,通过买买买丰富自身产品矩阵,先后收购了香港本土品牌堡狮龙的控股权、意大利奢华品牌Amedeo Testoni、英国百年鞋履品牌Clarks。但在收购这些品牌后,李宁尚未能达到被安踏收购的“FILA”后,发展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效果。
不过,Clarks的加入实力拉动了李宁第一大股东非凡领越的股价,但与李宁关联并不大。今年上半年,非凡领越收入达54.44亿港元,同比大涨627.03%;毛利达24.91亿港元,去年同期仅为2.45亿港元。非凡领域总部位于香港,是李宁的第一大股东,持有李宁公司2.71亿股,占比10.3%。
李宁香港买楼也被看作是加码品牌国际化扩张战略的重要一环。去年年底至今,李宁先后在香港开出了四家门店,分别位于香港尖沙咀、屯门、荃湾、大围,其中尖沙咀店为李宁旗舰店。
在此次收购前后,李宁多次强调买楼动作源于其对香港及海外市场的扩张需求,但资本擅长用脚投票。在其披露花费22亿港元买楼的消息后,次日李宁股价迎来了大幅跳水,开盘后跌幅一度超过15%,创年内股价最低。
事实上,李宁账上的现金流充裕,此次花费22亿港元买楼,约占资金的11%。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中,李宁账面货币资金和短期银行存款为89.49亿元,长期银行存款102.76亿元,两者合计190亿元,占总资产的56%,而公司有息负债更是长年为零。
但李宁的主营业务增长疲软,以及投资买房与主营业务的偏离,是投资者们普遍看空李宁的原因。
根据李宁发布的公告,此次通过间接全资附属公司High Match Limited,收购的是位于港股的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该公司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李兆基家族旗下企业,主要资产就是一栋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的楼宇。
这栋楼宇的投资价值存疑,今年下半年以来,香港楼市不断走低,有人质疑称即便李宁此举意在低价炒房,但也不排除抄在半山腰的可能性,更何况该楼盘在2021年与2022年分别亏损0.17亿与0.8亿港元,并不被看好。
再者,根据李宁集团对外解释称,香港市场是李宁走向全球化的战略要地,根据规划,香港市场是其探索海外市场的排头兵,在香港设立总部,亦有利于吸引和培养更多管理、设计、市场营销等关键领域的国际化人才。不过,在公告中李宁只是提到该楼盘的一部分将用作集团位于香港的总部,却没有给出具体比例。
2、跟随国潮风上下摆动,李宁卖不动了?
创立于1990年,2002年凭借着“一切皆有可能”口号,李宁一炮而红,此后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持续加热,李宁顺势坐上了国产运动品牌一哥地位,市值达到66.9亿元,达到2002年市值的七倍,市占率一度超越了阿迪达斯。
随着奥运热的降温,特步、安踏为代表的新国货品牌的崛起,李宁再次走向下坡路,2010年至2013年,李宁营收规模从94.79亿元下跌至52.18亿元。
为了挽回市场,创始人李宁在2015年重新出山。
2018年,李宁迎来新的分水岭。当年,李宁带着颇具中国特色的“悟道”、“珀之心”“悟空”“胭脂念”等多个主题服饰,亮相2018年纽约秋冬时装周,成为首个登上纽约时装周T台的中国运动服装品牌,并将“国潮”带向了世界舞台。据统计,这场走秀结束的四天内,#中国李宁#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800万。番茄炒蛋服装、虎鹤双形卫衣、悟道2-Ace等秀场同款天猫上线一分钟售罄。
随后,李宁邀请了风头正盛的说唱歌手GAI周延担任品牌代言人,将红极一时的说唱元素带入了李宁的国潮系列服饰设计中,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
自2018年开始,李宁业绩一路飙升。根据李宁过往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李宁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11亿元,同比增速达18.45%;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5亿元,增速达38.84%。此后的四年,李宁营收连年攀升。
2019年至2022年,李宁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138.7亿元、144.57亿元、225.72亿元、258.03亿元,增速分别为31.95%、4.23%、56.13%、14.31%;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99亿元、16.98亿元、40.11亿元、40.64亿元,增速分别为109.59%、13.3%、136.15%、1.32%。
李宁主打的是“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行情好的时候“中国李宁”把李宁的品牌高度提高了不少。但随着国潮带来的冲动消费情绪逐渐回归理性,李宁的业绩也跟着下滑,其中缘由是李宁过度依赖“国潮系列”产品。
不过伴随着国潮热潮的淡化,价格虚高、涉嫌抄袭等舆论话题也频繁成为了刺痛消费者的尖刀。2022年,李宁因秀款某款产品涉嫌“伪日”,引起了巨大争议,虽然是误会一场,但依旧给李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近两年来,李宁业绩下滑趋势明显。2022年是分水岭,这一年李宁的净利润增长开始止步不前,呈现增收不增利状况。在2023年,李宁业绩下滑趋势更为明显,据其2023年中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李宁营收约为140.19亿元,同比增长12.98%;归母净利润约21.21亿元,同比减少3.11%。
在吃到国潮的红利之后,李宁开始向高端化进军,推出高端轻奢品牌“李宁1990”以获取更多品牌溢价。价格定在800-5000元之间,一件大衣4599元,直逼奢侈品。2021年,李宁,在恒隆广场、万象城、SKP等一线、新一线的核心商圈开设了24家直营门店。
但对于高端化品牌,消费者似乎并不买单。2022年年报显示,目前“李宁1990”的门店数量仅为16家。从天猫旗舰店数量来看,即便请来流量明星肖战代言,“ 李宁 1990 ”的销量整体较低,多款肖战同款单品销量仅达到了100+。
与高端化形成反向对比的是,今年以来李宁为了减少积压存货,疯狂通过打折促销的方式清库存,但即便如此,依旧未能缓解其库存压力。据2023年中报显示,公司的存货约21.2亿元,同比增长7.25%;平均存货周转天数由2022年的55天上升至57天,货品积压问题悬而未决。而同一时期,友商安踏也进行了打折促销,但其上半年存货降幅高达点23.7%。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网友吐槽称,在奥特莱斯中国李宁实体店买到的折扣鞋,比在网上以及其他线下门店的价格贵出200元。“现在各个实体店价格都千差万别了,这样谁还敢去中国李宁的实体店买东西。”
3、为清库存导致价格混乱、重营销模式吞噬企业利润
李宁的营收来源中,有近半数是依靠经销商达成的。在2022年李宁的渠道收入占比之中,直营、经销商,以及电商渠道,分别占比为20.7%、48.5%、29%。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李宁各渠道的增速进一步放缓。线下渠道仅同比实现高单位数增长,其中直营渠道录得20%至30%低段位增长,批发渠道录得低单位数增长;线上渠道则同比低单位数下降。
而据接近李宁的人士表示,今年三季度李宁的窜货问题明显。在线上线下、经销商和直营店一起打折清库存的同时,库存压力更大的经销商势必会以回收现金流为主导,选择在多个线上电商平台渠道进行甩卖,一度造成乱价。另外,李宁个别事业部产品的出货折扣并不统一,价格管控也不严格。
而打折清库存也给李宁的利润率造成了一定负面冲击。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李宁的毛利率同比下滑了1.2%至48.8%,净利率下滑至15.1%,去年同期为17.6%,经营利润率则下滑了3.6%至17.7%。
在半年报中,李宁将毛利率下滑归因于增加了线上渠道和零售终端的折扣力度、DTC渠道占比下降以及存货计提增加(同比增加34.4%至1.43亿元)的影响。
吞噬企业利润的,还有李宁高额的营销费用。
在营销宣发上,李宁不遗余力。邀请明星代言、网红KOL推广、赞助综艺,李宁的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一路从2020年的17.79亿元,增至2022年的22.79亿元,同比增长了28%,甚至超过了2022年营收增速(14.31%)。
而与此同时,李宁的研究及产品开发费用却远低于其营销费用,2020年至2022年,李宁研发费用分别为3.23亿元、4.25亿元、5.34亿元。在同行业中研发费用的营收占比也不及耐克、阿迪达斯几家,接近10%的比例,李宁在2020年至2022年的研发营收占比分别为2.2%、1.8%、2.1%。
2023年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李宁的研发费用约2.91亿元,同比增长21.76%,约占营收的比例为2.1%。同期,安踏体育、特步国际的比例分别为2.3%、2.7%。
也因此,李宁被扣上了重营销、轻研发的帽子。在社交媒体上,“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冤大头”已经形成热梗传播。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也不少用户发文吐槽李宁产品的质量问题,多数矛头指向了李宁的鞋类,也是当前给李宁贡献过半营收的产品。2022年,李宁调整了产品结构,鞋类收益达到了134.79亿元,占总收入的52.2%。
“李宁的鞋越卖越贵”,不少年轻用户感叹称,一方面是近年来“炒鞋热”刮向了国产运动鞋品牌。此前,李宁“天价鞋”一事曾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双发售价仅为1499元的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球鞋,在得物APP上的售价高达48889元,溢价高出32倍多。
另一方面,李宁旗下的跑鞋随着版本迭代,价格确实连年攀升。比如李宁在2018年推出的超轻15,当年售价为499元,到了2022年超轻20系列涨价到599元,而李宁烈骏系列跑鞋三年涨幅达到400元,一路从2020年的699元,迭代到2023年烈骏7pro的1099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李宁多次因为“太贵”而被吐槽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称 ” 李宁太贵了,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 李宁以前还挺大众,现在真的离谱了。”
眼下,国产运动品牌竞争加剧,外资品牌耐克、阿迪纷纷打出了更亲民的价格进行降维打击,安踏、361°、特步、鸿星尔克等更具性价比的国货品牌,要比李宁更为下沉,内外夹击下,将昔日的“国潮第一运动品牌”李宁逼向了墙角。
对于李宁来说,比斥巨资买楼加速国际化布局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内部清库存带来的价格管控混乱,以及迭代把控品质这些更贴近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