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ld money向New money转型的过程中,出海正成为企业寻求增长的最优解。
2001-2008年的出海1.0时代,乘着加入WTO的东风,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海尔、华为等亮相全球。2008-2018年的出海2.0时代,国富民强后的吉利、联想等,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布局海外。而在2018年至今的出海3.0时代,企业更多是市场趋于饱和之下的外溢破局。
无论是互联网大厂的大举进攻,Temu成为拼多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还是中小企业的增长试探,跨境电商和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增多,都在指明出海是当下的主旋律。
不出海,便出局。企业在出海扬帆的路上,也要遭遇风浪。比如税务合规、宗教文化冲突的困境,以及对海外市场认知不够、营销和线索获取机会减少等问题。
很显然,企业出海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内玩法,换了个市场。这些走出去过程中的诸多痛点,正是运营和管理升级的重要契机,也是SaaS服务商展现数字化转型实力的最好时机。
作为业务端的入口,CRM类型的产品往往是企业走向数字化的第一站,在企业出海过程中也担当了领航船的角色。从CRM厂商们的八仙过海之姿,亦能一探企业数字化出海的最优航线。
CRM的变与不变
当人们说起企业出海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纵观过去二十余年CRM行业的起起伏伏与风云变幻,从Salesforce到Zoho(卓豪),再到国内诸多垂直领域的CRM厂商,所有参与者都在求解同一个难题——中国企业的出海到底该用什么方式,以哪个人群和领域为突破口,去架构和驱动?
从出海企业的层面来看,突围可以向上打,围绕产品创新,做精益化管理;也可以往下打,做本土化生长,保证合法合规。
而从CRM厂商的视角来看,To B市场一直都是一个慢生意,需要做时间的朋友,CRM市场有过高光也有低谷。
高光之时,国内CRM厂商从600家迅速扩展至超过1500家,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83亿,到2022年的192亿,预计2024年会有258亿,依然具备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当大批投融项目不见成效,尤其是To B市场遭遇寒冬之时,为了活下去,一部分厂商不得不选择退出。
大浪淘沙之后,成功写出答案的有两家企业——Salesforce和Zoho,但它们却选择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Salesforce走的是靠大量功能集成+并购驱动生态的完善,主打需求繁琐的大型公司,而Zoho则靠的是强技术产品+服务驱动,以养成系的方式陪伴企业成长。
Salesforce锁定了那些预算充足、定制能力需求高、场景多样的大型企业,通过价格和繁琐的技术培训门槛筛选用户。从1999年成立、到2004年上市,后面历经了 17年才开始实现盈利。
另一边,更加低调务实的Zoho,并不像Salesforce那样靠先发优势占据市场,也不像国内厂商那般疯狂宣传铺营销。Zoho的CRM产品推出18年,从2016年12月开始关注度就超过了微软和Salesforce,目前全球付费用户达50万家。
CRM的本质,在于客户,而非管理。Zoho之所以能从巨头的”阴影“中获取市场机会,不仅缘于其所秉承的长期主义,更因为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浪潮中,坚持的那些变与不变。
从2005年发布Zoho CRM开始至今,已经发布了50多款应用,通过不断扩充的产品线去横向覆盖用户需求导向的变化。不变的地方在于,Zoho有足够的自信依靠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能力留住客户,然后通过与客户的合作反哺。也正是依靠这一商业理念,让Zoho能够在To B行业的寒冬之下,完成逆势增长。
出海的布道者
不融资、不上市,已经成了Zoho在行业内的独特标签。传统印象中的Zoho也一直以”佛系“示人,普通人少见相关营销和报道。反差的是,本以为在慢速奔跑的Zoho,却保持着每年超30%的增长,产品整体续费率接近90%。同时有相关数据显示,在整个出海CRM市场中,Zoho中国占比接近50%。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和底气,让Zoho能够傲寒绽放?
中原大地上的一座普通写字楼中,Zoho将客户成功中心设立于此,「科技新知」发现Zoho郑州办公地点内的员工,几乎全是技术工程师。
Zoho中国CRM产品负责人张彦杰告诉「科技新知」,从开发到售后,从售前工程师到技术支持,Zoho公司整体80%以上都是技术人员,并且每年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在新产品的研发当中,而营销投入不超过营收的20%。
也正因此,在今年Gartner发布的SFA魔力象限报告中,Zoho CRM再次入选“远见者”象限,这也是其连续12年入选该报告。
获得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不少客户纷纷慕名前来合作。有一家轮胎制造公司在上线CRM之前,找了包括Zoho在内的国内外诸多知名厂商调研。
第一轮沟通排除掉一大批不能满足海外社交需求的厂商后,第二轮最重要的POC(概念验证)中,由于大部分本地部署服务的供应商无法快速响应和完成Demo环境建设,导致可行性分析只能通过PPT展示,而Zoho则是凭借产品优势实现了快速的场景搭建和流程建设,并通过专有账号进行现场演示,让客户所见即所得,最终一举夺魁。
“我们用一周的时间,快速地将客户所涉及的40到50个模块的测试环境搭了起来。”张彦杰告诉「科技新知」。
服务过程中,Zoho首先帮助客户提升了市场营销的能力,其次通过客户培育工具做销售意向的筛选和过滤,保证销售拿到高质量的线索;然后再遵循企业的最佳销售实践,加速成交过程。
最终在Zoho的服务下,这家轮胎企业整体的线索量增加了40%,销售周期缩短了15%。经过一年的系统运行,该公司选择继续扩大合作,顺利开展二期项目,将新业务电商板块也落地到Zoho平台当中。
口碑效应自然能带来更多合作机会。有一家深圳跨境贸易公司,在使用Zoho的产品后,效果反馈良好,便拉来了几十家同行共同团购Zoho CRM。
与其他SaaS产品的销售方式不同,Zoho以直销加渠道的方式覆盖中国市场。通过加大产品的可扩展性,Zoho CRM能够为客户提供一键迁移工具,同时在API的开放性方面,能够将企业之前所用的ERP、OA等环节打通,实现数据的流畅运转,打通全部环节。
实际上,Zoho一直以稳扎稳打的方式开拓市场获取用户,逐步建立行业标杆。也正因此,Zoho正在不同的领域中与生态伙伴共建,并结合这些伙伴的行业知识和Zoho的产品,落地行业最佳实践,再赋能于客户之上。
穿越周期的密码
当下的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国内CRM企业也都冷暖自知,而Zoho的表现已然有望穿越周期。
见一叶而知秋。透过Zoho的成功经验,也能够了解到出海企业需要的CRM产品到底该是什么样的。
Zoho的打法,可以总结为:一个前提,即以客户需求为首要;两种做法,即以产品和服务驱动增长;三大核心,即以口碑、持续投入、陪客户成长实现商业闭环。
客户需求方面,Zoho首先会基于客户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调研,之后产出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直接给客户演示产品效果来拿下订单。
产品布局方面,Zoho针对不同体量的客户推出不同的CRM版本。大型公司可以使用Zoho CRM或者CRM Plus,中型公司匹配Zoho CRM,小型公司初创团队因为业务规模和需求还可选择Zoho Bigin。除了目标客户不同,Zoho CRM更追求“开箱即用”的理念,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跟着引导快速上手。
服务层面,Zoho更为看重本地化的运营和部署。比如,将对接业务的人员由国内当地的团队来完成,而交付环节则交给企业出海目标地的团队来做,这便于企业能够快速了解当地文化、习俗、税率、人员招聘与管理等情况。即使在一些市场规模比较小的国家和地区,Zoho也会有1-2个常驻现场的实施工程师。
换句话说,Zoho的分布式布局让其能够离客户更近,进入的市场也更加下沉,在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方面皆有不错的表现,以口口相传保证产品的续费和获客。
面对大模型热潮,Zoho早在2017年便开发了人工智能助手Zia,并应用于智能检索、自动识别、智能预测等功能。今年开始,Zoho也与ChatGPT合作,将大而全的大模型,转变为小而美的模型,并嵌入十几个产品,进而探索在场景中落地的效果。
未来的发展中,Zoho CRM也会围绕产品的广度和服务的深度展开。通过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减少客户过多的繁琐操作,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遵循SaaS+PaaS+AI的技术路线,不断细化行业解决方案,扩大合作伙伴网络,从细节处优化和整合产品操作界面。
在前不久的Zoho中国区用户大会上,Zoho CRM全球研发及产品负责人通过引用国内众多具有优秀客户体验的平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入浅出地向用户们展示了CRM产品演进路线,以及用户体验的探索。
总结来看,Zoho中国穿越周期的密码,就是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以陪伴的方式共同成长加深信任,在产品层面提前谋划布局,在商业模式层面以自身造血完成闭环。
一言以蔽之,把To B市场当成To C市场一样,去用心经营一家百年老字号,可能恰是Zoho中国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