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镭射财经
从普通白条到白条卡,再从白条卡回归普通白条,白条服务在不断升级中兜兜转转。如今,白条再次迎来升级,从白条升级为白条信用购。
「镭射财经」了解到,最近不少用户的白条服务变更为白条信用购,原服务名称和额度也被划分为白条、信用购。与花呗等互金业务整改相似,京东白条的白条信用购升级,实际上就是品牌隔离的结果。
对于本次升级变化,京东白条表示,原白条服务升级为白条信用购,为了更好地落实监管要求,让用户更清晰了解产品用途属性,从而更好地保障用户的权益。升级为白条信用购后,会比京东白条的使用场景更丰富。
按照监管要求,互金平台自己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不能与由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混淆,因此必须在名称上将二者区别开,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如花呗升级后变为花呗、信用购,京东白条同理。
不只是京东白条,京东金条此前也开始了品牌隔离的动作,如金条变为金条信用贷。如果说此前白条升级白条卡还只是正常业务升级,那么如今白条升级白条信用购,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品牌隔离。
作为国民级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开创了互联网信用支付先河,但在之后发展中,白条更多被限制在京东场景,最终也没能突破性出圈。背后缘由,主要是京东金融错失移动支付红利,账户侧没有形成优势。
为了盘活白条场景,全力出圈,京东仍不死心。最近几年,可以明显看到白条升级来升级去,主要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与银行联手,推动白条信用卡化;一个是拓展白条产品,如白条取现、白条闪付(现在的白条分分卡)。
目的很简单,就是增强白条对京东商城之外的场景渗透能力,提升在贷规模,目前白条的在贷大概在千亿水平。突围并非坦途,尤其是借力银行,既可能面临合规的不确定性,也可能被银行抢走用户。
就像此前白条的升级版白条卡,2020年下半年,京东金融与几家头部股份行和城商行联合推出白条信用卡,作为一款标准的信用卡产品,白条卡资金都来源于银行。2021年,京东科技启动了白条向白条卡升级,原有白条服务逐渐由合作银行的白条卡来承接。
但是到了2023年,部分京东白条卡用户又变回普通白条,原白条卡业务回归信用卡分期。来回折腾之间,京东白条借助信用卡实现场景广泛覆盖的想法受挫。
说到底,京东白条与银行卡中心从发卡到管理,从品牌到服务的深度联营,易触碰合规底线,且不利于强化银行的主体责任和业务自主性。
在京东白条卡推出之后,信用卡新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其中对于联名卡的管理要求,直指京东联名卡业务。
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通过自营渠道受理信用卡申请、客户信息采集、身份验证、发卡审核、合同(协议)条款签订等业务环节,不得通过合作机构管理和控制的互联网平台、页面或者其他电子渠道实施,确保债权债务关系清晰准确。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承担本机构联名卡的经营管理主体责任,确保联名卡合作双方在所有信用卡相关业务环节平等呈现各自品牌,不得直接或者变相由联名单位代为行使银行职责或者用联名单位品牌替代银行品牌。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联名卡合作的业务范围,应当限于联名单位宣传推介及提供其主营业务领域的权益服务。
白条卡暂告一段落,京东白条紧接着把目光投向了银行二类户绑卡,将白条闪付升级为白条分分卡,打通微信支付场景。从消金公司到互金平台,想靠信用支付弯道超车的机构无数,但成功的真没有。毕竟,银行信用卡都难再卷动,何况还有花呗一类的明星产品。
规模难做,盘活存量,加紧变现,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于是,从生息的分期业务(如白条分分卡)到白条取现业务,白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场景分期产品了。
引起白条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白条业务趋向信用卡化,以及原有白条业务的收益率并不高。由于存在免息期,白条产品的生息比例较低,甚至不生息部分还要给资方贴息,扣除综合成本之后的收益率不见得理想。
相比之下,以金条为代表的现金贷业务,更能为京东科技带来可观的收益。目前,京东科技的现金贷产品包括京东金条、京东借钱和白条取现。其中,京东金条和白条取现由京东网络小贷和其他资方提供贷款,京东借钱的资金则全部由第三方提供。
京东金融业务合作的资方主要包括信托、股份行、城商行、消金公司。以白条为例,除了自有的小贷公司,京东白条还与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中信百信银行、济宁银行、河北银行、河北幸福消费金融、华夏银行、承德银行、甘肃银行、西安银行、江苏银行,中航信托、厦门国际信托、国民信托等机构合作。
在流量分配上,京东旗下网络小贷作为京东信贷资产的资方之一,主要承接筛选优质资产。去年,京东盛际小贷的注册资本已增至80亿元,在未取得消金牌照之前,网络小贷仍是支撑京东自营消费贷业务的核心牌照。
坐拥流量和场景,利用旗下网络小贷承接优质资产,享受生态闭环带来的风控便利和利差空间,京东金融业务即便没有出圈,也不会过得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