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9个交易日股价下跌、5个月市值蒸发106亿,Keep亏损困局难解

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Keep的收入分别为11.07亿元、16.20亿元、22.12亿元和9.85亿元。

成本开支方面,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Keep的营业成本分别为6.07亿元、9.43亿元、13.11亿元和5.61亿元,占总收入的54.9%、58.2%、59.3%和57.0%。

“运动科技第一股”Keep的股价又跌了。

1月9日,keep港股盘中跌超6.31%,当日报收6.98港元/股;创上市以来新低,这也是其股价连续第9个交易日下跌;相较于2023年7月IPO首日收盘价29.00港元/股,Keep的股价已经跌去近8成。

上市不足5个月,根据Keep在此前公布的上市后首份半年报:其在持续“烧钱”的亏损中。

「不二研究」据keep半年报发现:2023年上半年,Keep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2.32亿元、月活跃用户同比减少812.9万名。目前,Keep主要面临持续亏损、平均月活跃用户减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Keep高昂的成本侵蚀其净利润;与此同时,随着乐刻、超级猩猩等新兴健身房品牌不断涌现,未来Keep的流量或将难以回到此前水平。

Keep是一家在线健身平台,主要产品包括在线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

截止1月9日港股收盘,Keep报收6.77港元/股,对应市值35.59亿港元(约折合人民币32.61亿元);对比IPO首日市值153亿港元,上市后的五个月内,其市值已经蒸发116.68亿港元(约折合人民币106亿元)。

连续9个交易日股价下跌、5个月市值蒸发106亿,Keep亏损困局难解

「不二研究」据其半年报发现:今年上半年,Keep的营收为9.85亿元,同比减少2.7%;同期,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2.32亿元,同比收窄29.7%。

去年7月的一篇旧文中(《“运动科技第一股”来了,Keep市值153亿港元》),我们聚焦于Keep挂牌港交所,尽管成为“运动科技第一股”,但仍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

时至今日,Keep不仅面临营收下滑、持续亏损等问题未解,且直面月活跃用户流失及流量增长疲软的挑战。

面对用户的流失,Keep还能“keep”住吗?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7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Keep于2023年7月12日正式挂牌港交所,其发行价为28.92港元/股,IPO首日报收29.00港元/股,涨幅26.98%。

9月19日,Keep交出上市后首份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Keep实现营收9.85亿元,同比减少2.7%;经调整后净亏损2.23亿元,同比收窄 29.7%,仍处于亏损中。

在「不二研究」看来,Keep深耕线上健身市场,在为健身内容和付费课程投入巨大成本的同时,仍面临月活跃用户流失和流量增长疲软的问题。

在健身市场的激烈竞争中,Keep依然没有盈利。在巨额亏损之下,keep如何“keep”?

营收增长难掩亏损

Keep 的前身北京卡路里科技公司诞生于2014年,彼时90后创始人王宁曾花了8个月投入健身,成功减肥瘦身50斤,随着全民运动风靡,他选择了创业,打造一个优质健身内容的社区。

2015年,Keep的移动应用程序上线,在其推出的第105天内吸引了百万用户,上线不到3年,2017年8月,Keep对外宣布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

成立至今,Keep共进行了9轮融资,其中F轮获3.6亿美元,为数额最大的一笔融资。天眼查数据显示,F轮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高瓴资本、腾讯投资等。

此时的Keep已贯通线上线下业务,兼具线上APP、自有品牌产品和线下健身馆的完整商业闭环。

作为一个健身圈独角兽,Keep曾屡传IPO。从2022年2月25日,到2022年9月6日,再到2023年3月28日,Keep一共向港交所递交过3次招股书;直到2023年6月,Keep正式通过聆讯。

2023年7月12日,Keep 在港交所上市,成为 ” 运动科技第一股 “。发行价为 28.92港元股,但其上市首日开盘破发,最低报28.55港元/股。

连续9个交易日股价下跌、5个月市值蒸发106亿,Keep亏损困局难解

上市之后,keep的营收高增长未能持续。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Keep的收入分别为11.07亿元、16.20亿元、22.12亿元和9.85亿元。其中,2020-2022年,Keep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66.9%、46.3%、36.6%、-2.7%。

收入增速同比下滑的同时,Keep同样未能实现扭亏为盈,Keep的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Keep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1.06亿元、8.26亿元、6.67亿元和2.23亿元;其中,2023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为2.23亿元,同比收窄29.7%。

连续9个交易日股价下跌、5个月市值蒸发106亿,Keep亏损困局难解

成本开支方面,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Keep的营业成本分别为6.07亿元、9.43亿元、13.11亿元和5.61亿元,占总收入的54.9%、58.2%、59.3%和57.0%。

在「不二研究」看来,高成本的支出正在蚕食着Keep的利润,而自有品牌产品的市场已呈现下滑趋势。

虚拟奖牌拉动营收

Keep的业务构成分为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以及广告及其他。

过去三年半,自有品牌作为Keep最大的收入源。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自有品牌产品收入分别为6.37亿元、8.72亿元、11.37亿元、4.66亿元,占总收入的57.5%、53.9%、51.4%和47.31%。然而,到2023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9.5%,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收入的减少,主要由于健康食品类产品销售额减少造成。

同期,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分别为3.38亿元、5.58亿元、8.94亿元和4.49亿元,占总收入的30.5%、34.4%、40.4%和45.58%。

Keep坦言,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业务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虚拟体育赛事所产生的收入增加。此外,Keep还与Hello Kitty及蜡笔小新等热门IP联名,推动体育赛事的增长,参加体育赛事。

广告和其他服务收入分别为1.32亿元、1.90亿元、1.80亿元和0.69亿元,占总收入的12.0%、11.7%、8.2%和7.0%。

连续9个交易日股价下跌、5个月市值蒸发106亿,Keep亏损困局难解

三大业务成本占比以自有品牌产品居多。

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自有品牌产品成本分别为4.06亿元、6.29亿元、8.17亿元和3.36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36.7%、38.8%、36.9%和59.9%。

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成本分别为1.19亿元、2.33亿元、4.09亿元和1.79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10.8%、14.4%、18.5%和31.9%。

广告和其他服务成本分别为0.82亿元、0.81亿元、0.85亿元和0.69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7.4%、5.0%、3.9%和7.0%。

然而,从营业成本上看,Keep的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及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的成本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而广告及其他业务的营业成本增加。

对此,Keep解释称,“主要由于广告制作成本因若干线下广告活动的较高成本增加610万元。”

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3.02亿元、9.56亿元、6.46亿元和2.57亿元,占总收入的27.3%、59.0%、29.2%和29.1%,其中2023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减少15.46%。

研发开支分别为1.68亿元、3.56亿元、5.37亿元和2.43亿元,占总收入的15.2%、22.0%、24.3%和24.7%;行政开支分别为0.69亿元、2.18亿元、2.46亿元和1.12亿元,占总收入的6.2%、13.6%、11.1%和11.4%;履约费用分别为0.92亿元、1.28亿元、2.02亿元和0.83亿元,占总收入的8.3%、7.9%、9.1%和8.4%。

「不二研究」认为,从收入及成本占比来看,Keep押注自有品牌产品,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销售成本,使其不堪重负;与此同时,虽然虚拟体育赛事能够带来短期的巨大流量,但这种流量并不稳定,且用户获取成本较高,留存困难。

粘性用户短板待补

Keep在招股书中援引灼识咨询报告称,按经销渠道划分,中国健身市场2016年达4.83千亿元,2022年增至9.42千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1.8%,预计2027年将以17.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至20.77千亿元。其中,2022年中国线上健身市场占中国整体健身市场的48.4%,预计2027年将占61.8%。

连续9个交易日股价下跌、5个月市值蒸发106亿,Keep亏损困局难解

虽然从数据来看,中国健身市场的未来增长趋势将主要归于中国的线上健身市场,但其内部竞争十分激烈。

一方面,同类产品就有悦跑圈、咕咚、动动、Fit私人健身教练等APP的市场抢夺。另一方面,随着直播形式的走红,一部分人更乐于跟随KOL的引领健身。

另一方面,Bilibili、爱奇艺、优酷、腾讯、小红书、抖音等视频类APP也都具备健身课程的教学。更是有个体用户看上了在线健身这一风口。

Keep在招股书并援引灼识咨询报告称,按2022年月活跃用户和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Keep在中国线上健身平台排名第一。

截至2022年底,Keep的月活跃用户在平台总共记录约21亿次锻炼次数。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Kee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3640万人,同比增长仅6%,其中去年二季度平均月度活跃用户达到4108万人。

平台上月活跃用户会员的转化率由2020年的6.4%增加到2021年的9.5%,并继续增加到2022年的10%。

2023 年上半年,Kee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出现下滑。其平均月活跃用户及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分别为2954.9万名及301.7万名,而2022年同期为3767.8万名和366.5万名。

2020-2022年,Keep的会员留存率分别为73.3%、71.7%、65.3%,尽管订阅会员数逐渐增加,但会员留存率逐渐下滑,2022年会员留存率已跌至70%以下。

连续9个交易日股价下跌、5个月市值蒸发106亿,Keep亏损困局难解

消费者层面,曾有Z世代向「不二研究」直言,其会员模式被诸多用户吐槽。用户表示,Keep 绝大多数课程均需要开通会员才能完整观看。有些用户甚至认为,与其付费在Keep上训练,“不如直接看帕梅拉(网络红人)”,不必绕远来Keep。

关于自有品牌产品的体验,部分消费者表示功能尚待健全且存在例如测数不准等Bug。

在诸多发言中,“自律”是被反复提及的词汇,秉着健身的初衷下载软件,往往坚持不到一周就被关进了小黑屋。

而Keep要想有质的飞跃,更多的是需要粘性用户,但从运动达人的反馈中得知,相比线上他们更倾向于线下撸铁。

为了实现盈利,Keep也尝试从线上走向线下。2018年,Keep采用自营门店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线下健身房Keepland,将Keep平台的课程内容移植到线下。

然而,线下健身房的竞争比线上健身更为激烈。在大型传统商业健身房不断爆雷的过程中,乐刻、超级猩猩等新兴健身房品牌不断涌现,Keep能否突出重围仍未可知。

「不二研究」认为,即使线上健身行业前景可观,但环伺的对手已经让Keep的生存空间显得狭窄。加之其自身尚待解决的失血问题,随着线下健身房、户外运动等行业在疫情后逐渐回归正轨,未来Keep的流量或将难以回到此前水平。因此,Keep的成长之路略显艰难。

Keep还能“keep”住?

即使Keep已完成了完美的商业闭环,但面对4年超18.22亿的亏损以及环伺的对手依旧不敢松懈。线上的FitTime、每日瑜伽,线下的乐刻、超级猩猩,硬件赛道又有Fiture、咕咚……

目前,Keep主要面临持续亏损、平均月活跃用户减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Keep高昂的成本侵蚀其净利润;与此同时,随着乐刻、超级猩猩等新兴健身房品牌不断涌现,未来Keep的流量或将难以回到此前水平。

面对用户的流失,Keep还能“keep”住吗?

1.《“健身第一股”近一个月暴跌逾70%,Keep发生了什么?》,金融界

2.《Keep 上市不足 5 个月市值蒸发百亿港元,未来倚何留住用户?》,融中财经

3.《Keep发布2023半年报:总收入9.85亿元 调整后净亏损收窄至2.23亿元》, 新浪财经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10日

相关推荐

  • 如果没了9块9,会有多少人背叛瑞幸?

    两年前的钮祜禄·瑞幸,核心目标是证明自己真的能盈利。去年二季度以前,这个目标是由门店数量主导的规模之王——2023年Q2,瑞幸门店总数和营收都超过了星巴克中国。
    在小红书上,有瑞幸用户吐槽,卖的9.9元团购券,以为橙C美式超大杯,买完才发现是大杯,点单时加3元可升杯,「咱就说,这个9.9还不如没有」。
    如果仅看瑞幸加盟门店环比数据,去年四季度,瑞幸新增加盟门店1153家,今年一季度仅增771家。

    商业密码 12小时前
  • 技术驱动革命,全球数据存储迈向新时代

    目前,永旗科技已经与国家广电总局直属单位共同出资的中广传播集团、专注AR与AI领域的北京正安维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小云院士领导的北京密码云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主要向企业提供存储服务产品,企业可以将其数据存储到“世界硬盘”系统。

    而且,由于“世界硬盘”的分布式存储技术,改变了传统存储系统的运行模式,突破了对数据存储的地域限制。

    12小时前
  • 国企三年后,我又跳回大厂了

    2021年大学毕业时,当大部分同学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时,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985本硕的肖月,放弃了美团、网易、京东和快手四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进入国企。
    同样在三年前进入国企的大东,更是早肖月一步跳回了互联网大厂。依靠在国企的资源积累以及在互联网大厂的人脉背书,去年9月,大东回流到了另一家互联网大厂,工资也比原来在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涨了一些。

    商业密码 12小时前
  • Rapper潮牌接管00后

    说唱歌手不再卖歪货,都有了自己的品牌,“十个Rapper里有九个卖衣服的”不是一句假话,说唱综艺变成了各家潮牌的博览会,歌手MV就是艺术化的带货。
    打造过《中国有嘻哈》的车澈也在2023年亲自下场参与Rapper潮牌的推广,并做了自己的买手品牌,利用自身在说唱圈的人脉,把很多Rapper的潮牌通过自身流量集中输送给大众。
    国内Rapper潮牌还是在“扫荡”性价比市场的环节,几乎是均摊市场,没有一个拥有统治力的品牌,年轻人的消费目的明确,要么是粉丝,要么追求性价比,而且靠主理人或者小鲜肉艺人上身衣服,只能暂时增加销量,不能给品牌增值。

    商业密码 12小时前
  • 中外歌手“乐坛论剑”,《歌手2024》到底比的是什么?

    对于《歌手2024》而言,直播模式的不可控性已经带来了足够看点,而输赢不过是综艺最大的噱头,而能够通过一场场的舞台为观众呈现中外歌手真刀真枪的实力比拼,让有实力有勇气的华语歌手得到机会,已实属不易。
    如果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再度引起观众对实力派音乐人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又能打开视野,不再局限于被裹挟的审美,那么对于华语乐坛和音乐产业的发展而言,这次的“乐坛论剑”,正是一次重塑江湖格局的好机会。

    12小时前
  • 港漂,大厂人的下一站

    但即使搭乘高铁上班,算上每月近3200元的交通费,Hans在深圳的花销,也远少于在香港租房2万元、在中环吃一顿简餐就要120-150元的生活支出.

    图/清晨已经开始繁忙的入境厅
    来源/Hans提供
    选择深港通勤的前大厂人,扎堆在深圳罗湖、福田两个口岸附近,挤爆了港铁东铁线。为了实现奶茶和外卖自由,比起2万元的香港月租,Hans做出了支付每月3000元的高铁往返费用的选择,即便这一选择背后的代价,是Hans、Lili们,需要起得更早一些。

    21小时前
  • 涨价难救康师傅

    01康师傅方便面或涨价
    《新品略财经》关注到,这几天,“康师傅方便面即将全线涨价”话题冲上热搜,难道新一波方便面涨价潮要来了。
    不过,在《新品略财经》看来,康师傅方便面想涨价背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方便面真的卖不动了,康师傅的日子不好过。
    在过去消费者选择不多的时代,康师傅等方便面巨头能躺赢,但现在方便面行业品类日益多元化,竞争极为激烈,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康师傅应该打造出新爆品,讲出更多方便面的新故事。

    商业密码 21小时前
  • 持续盈利后,爱奇艺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能

    爱奇艺首席技术官刘文峰十分看好生成式AI在拉动爱奇艺未来广告增长方面的巨大潜力。”
    落实到行动上,爱奇艺在剧集、综艺、动漫和电影等多品类内容制作中,已广泛采用自研的影视制片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集成生成式AI技术,提升了从内容策划至营销宣发的各环节效率与创造力。同时,生成式AI技术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被应用于剧本评估环节,爱奇艺的AI算法已能够识别剧本中的情节点,并判断其吸引力,从而帮助创作者在策划初期对剧本进行优化调整,让内容更贴合市场需求。

    21小时前
  • 京东运动式做内容,能大力出奇迹么?

    这些试水,当时业界和媒体的评价不一,多少围绕在“自媒体平台红利期方过,京东入局为时已晚”、“京东缺乏媒体及内容基因,前景难料”、“自媒体内容发布和购物场景差异巨大,京东号对主营业务帮助有限”等角度上。
    京东做内容,难出大奇迹
    从这几年京东布局内容的动作来看,京东的内容生态建设呈现两个特征:运动式和跟风式。
    有媒体报道,京东正推出了一项内部激励计划,鼓励包括快递员、采购销售、客服、产品经理等所有岗位员工,在小红书平台上创建个人内容账号,通过分享工作日常、产品体验、购物心得等内容,参与到公司的内容营销计划当中。

    21小时前
  • 天水麻辣烫难救“A股不死鸟”,5次“摘帽”后又现亏损

    从2020年开始,公司的业绩便在盈利和亏损之间“反复横跳”,2023年,皇台酒业营业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12.96%,净亏损1500.94万元。
    2000年8月,皇台酒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总市值为31200万元,筹资净额为30000万元,实控人为武威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张景发为皇台酒业法定代表人。Wind)
    数据显示,皇台酒业2023年营业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12.96%,净亏损1500.94万元。

    2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