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先做两个假设——
1,假如“风马牛年终秀”上坐在周鸿祎旁边的是董宇辉,会怎么样?
2,假如“风马牛年终秀”上坐在程前旁边的是罗永浩,又会怎么样?
前者对应的情形也许是,周鸿祎会像作家梁晓声、迟子建、麦家那样,对董宇辉输出一顿花式夸赞。
后者对应的情况大概是,在罗永浩面前,程前变成“程自如”,除了卡拉永远OK,几乎插不上话。
只不过,现实里容不下这么多“假如”。
要是容得下,很多吃瓜群众也就不会有三室两厅带花园了——用脚抠出来的。
01
2024年的第一场尬,比刀郎歌中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要来得更早一些。
奉上尬戏的,是商业访谈博主程前。由他主演的这部戏,可以叫“年会尴尬不能停”。
凭着360°全死角的圆桌论坛主持表现,他已经击败了年前曾贡献给网友开会名场面的东方小孙。
做主持的就不该喧宾夺主?他不屑一顾。
做控场的就不能砸场子?他不太Care。
上一个像他这么爱代表年轻人的主持人,姓芮。
上一个像他这样表现欲喷薄的访谈者,还是姓芮。
抖机灵抖在别人的不满点上,再来一句“我开玩笑的”,已经是入籍大聪明了。
被回敬后暗戳戳地内涵人家没法“延年益寿、健健康康”,更是站在下水道里发言。
程前过剩的表达欲,不上《脱口秀大会》有点可惜。
但他寒碜的思维力,只怕会被“雪国列车”怼到自闭。
不少人在总结程前翻车教训时,总结了一堆人情世故教条。在我看来,不够世故不是问题,太世故反被世故误才是。
程前不缺世故,只是他的履历还跟不上他的世故,所以他在演讲时绣口一吐就是一个大词,再一吐那词“Bigger Than Bigger”,全是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
当周鸿祎夺过主持角色问他“对未来怎么看”时,他依旧没摆脱“宏大叙事癖好”:希望TioTok能带一带一众中国品牌,通过渠道出海然后(推动)品牌出海。
哪怕答个“Love and Peace”,都比这答案强吧?
高屋建瓴前,就不能先把脖子从云端缩回地面吗?
《繁花》里爷叔说:“做生意,首先要学会两个字:不响。不知道的,说不清楚的,没想好、没规划的,为难自己、为难别人的,都不响。”
做别的很多事,兴许也该学会不响。
程前但凡是在该不响的地方少响几下,也不至于“成于前,失于后”。
02
现在看,程前被冯仑拉着跟王石、周鸿祎同台,是王石、周鸿祎的不幸,更是程前的不幸。
程前最大的不幸就在于,他暴露了自己。
一口老炮说,假唱就不要开演唱会。
假唱被发现后,辩称“10拍E6的高音总是跪足捶地”捶出来的,那难免被人视作房山季鸟猴。
程前这次被聚焦后,许多人也开始用看“百万调音师”的眼光,看程前朋友圈团队里的其他人。
毕竟,程前在程前朋友圈访谈中的表现跟在风马牛年终秀上的表现,很容易被看成有脚本有剪辑时跟脱离脚本且现场直播时的状态。
在程前朋友圈访谈视频中,程前就是企业主树洞。白岩松的单刀直入风格,柴静的冷静深邃调性,都被他拿捏了。
有着固定人设的他,在“前有脚本,后有剪辑”的一条龙包装下,显得很有深度和锐度。
但在这类IP制造链条中,在前方念稿子的人经常因IP效益转化的单人对应关系,很容易将在后方写稿子的人的功劳误判为自己的能耐。
在风马牛年终秀上,程前就失去了护持。
若王石、周鸿祎们是按照拟定剧本来,该念稿念稿,该背词背词,那程前也许能应对自如。可王石、周鸿祎都是老江湖,发言时接近于“开放麦”,王石说自己傍田小姐大款,周鸿祎在兜售“大模型10大趋势预言”时玩起了“想要成功必先自宫”的梗,都有些信马由缰的意味。
这把演讲环节照稿念的程前有些“整不会”了。
“菜鸟”登台,没老炮老练,情有可原。
作家刘震云曾在某次颁奖典礼上直言不讳地说那些获奖的网文作者:“(这些)网络作家是照着提词器和规定好的词念的,我下次希望他们够说自己的话。”
这些网文作家好歹没反过来批刘震云不按脚本来。
程前不知趣的地方在于,他自己有些尬,反而批王石、周鸿祎们“上来就嘻嘻哈哈”。
这相当于,肉喇叭嫌Agent“超纲”。天真了不是?
至于后面攻击性十足的话语,字里行间也写满三个字:急眼了。
03
某种程度上,脚本相当于加美颜,剪辑相当于加滤镜。
在冯仑主场做主持的程前,就暴露了他少了美颜和没了滤镜后的本真模样。
程前在事后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
1月10日晚,他发视频称自己“错误低级、不可原谅”,“恼羞成怒,失态失礼,甚至到人身攻击,虽然这不是我的本意,但也向周鸿祎周总诚恳说声抱歉。”
周鸿祎则在回应“其实也没必要道歉,只要真心复盘自己的错误,能让自己成长和改变,就把坏事变好事了”之余,顺带着兜售了自己的演讲课。
程前是因冒犯而道歉。
但事实上,程前暴露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他演讲时的那些摛文铺采跟大词铺陈,暴露他的“装”。
他若是像那些所谓的营销名师那样,讲讲自己帮人做老板IP孵化、私域转化的经验,那没准还有点用。
可他愣是把“挺住”主题的演讲变成“青年中国说”。
这确实呼应了风马牛的潜台词:不相及。
细究程前朋友圈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以访谈为形式做“卖圈子”的生意。
“采访大佬-变为大佬-帮采访对象变大佬”,原本是其模式的理想闭环。
程前虽然没有靠采访大佬变成真·大佬,也没有帮采访对象变成大佬,但他确实靠商业访谈成功圈了些粉,也帮部分采访对象成功引了些流。
有人研究过其变现模式,得出其核心赚钱之道是资源整合:通过行业内幕消息获得生意风口,或者直接做流量的后端转化。
当然了,这些通常会打着高大上的名号,如私董会、高净值社群、老板IP转化……但不管是什么名号,你进群得掏钱,你听课得掏钱,你被引了流也得掏钱。
你说他拉皮条割韭菜,他也可以说自己是在搞知识变现。
可在当下,即便是知识付费界大拿如罗振宇、刘润者,都免不了被人啐上一口。更何况那些水平欠奉还爱装裱情怀之人了。
这次“事故”也表明,当这些“靠创业者吃创业者”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导师教人怎么赚钱时,那是多么的不靠谱。
他没法跟久经商场厮杀的王石、周鸿祎同频,是必然的。
04
说起来,程前在采访时的人设,挺像商业访谈版的董宇辉。
他那些访谈视频,很注重“情绪价值”。
他的访谈内容通常故事性十足,最常用的叙事策略就是把创业精神凝练为西西弗斯式情结然后加以浓墨渲染。
“负债几十万咬牙硬挺,最终机会来了”“失败了N次,在N+1次终于成功了,赚回了之前的试错成本”,是惯常叙事版本。
他那些访谈视频,也会冒出那些金句。
比如下面这段——
“欲望之城,黄浦江畔,我一个走路上山的人,偏偏遇见了一个从山上下来的他,他问我为什么上山,我说因为是山,所以要上,他向我挥手告别,说登过的山都会消失,而此刻他要去向另一座山。
我突然间想,他在另一座山上,会不会也遇见一个从山上下来的人,对他说的同样的话,就像他和我说的那样即便如此又怎样呢?我还是会上山,而他也还是会去向另一座山吧。”
该文艺时文艺,该留白时留白,逼格瞬间就上来了。
会有那么一瞬,你会对他生出“董宇辉商业访谈版分辉”的既视感来。
毋庸讳言,程前跟董宇辉的成功,背后都离不开团队之力。
但同样是活跃在镜头下的IP,二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董宇辉跟名家对谈,该响的时候能响,不该响的时候也能不响。至少在对话中,他没被降维打击过。
程前的表现,就……相当于以衬托的方式间接帮红衣大炮周鸿祎吸粉。
董宇辉说情怀时,许多人也曾怀疑过,但他一再用行止打消那些质疑。
程前要打消质疑,估计得让所有人都“冯仑附体”。
单从这些方面看,程前跟董宇辉之间,也就差了0.9999个董宇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