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才
不久前,苹果从三星手上夺走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位置。在果粉眼中,这家世界最值钱的公司,似乎仍处在最好的时候。
但是,华尔街知名机构Needham的分析师Laura Martin并不这么看,而其主要的担心,集中在人工智能(AI)上。其曾在研报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苹果公司的霸主地位最终可能会被颠覆。
他的理由是,苹果并未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LLM)领域深入布局,随着AI的发展,苹果可能会被微软、谷歌和亚马逊超越。
刚被苹果超越的三星似乎也认为,AI是苹果的“软肋”。
几天前,三星正式发布了其Galaxy S 系列手机的Galaxy S24 系列手机,发布会选的体育馆,距离苹果总部只有15分钟车程。
算得上是“贴脸输出”,而此次发布会的核心就是AI。
三星关于 S24 的所有页面,都能看到AI元素,甚至在手机功能介绍的第一个章都在宣传——欢迎来到 Galaxy AI 时代。
其实,不仅三星,众多手机品牌纷纷拥抱AI,似乎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共识。在严重内卷的手机行业,AI正在成为下一个“必争之地”。
但是,对于手机行业来说,AI带来的,是巅峰性创新,还仅仅是一个噱头?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造手机行业?都是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01 手机AI,没有人抢到先机
刚过去的2023年,随着ChatGPT的爆火,AI和大模型成为科技圈的热词。各大厂商的新手机发布会上,这一点已经凸显。
1月8日,OPPO正式发布了其旗舰机型FindX7系列,宣布70亿参数的AI大模型在手机端落地。
在此之前,同样搭载联发科天玑9300芯片的VIVO X100系列也支持70亿参数AI大模型。
紧随OPPO的FindX7系列,1月11日,荣耀正式发布全新一代旗舰智能手机荣耀Magic6系列,该系列产品将首发搭载荣耀自研70亿参数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
伴随着荣耀入局大模型,中国手机市场上排名位列前五的国产手机厂商,都发布其端侧大模型产品。
或许,就像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OPPO Find X7系列发布会后的采访中说的那样:
“再不布局大模型的手机厂商,就没戏了!”
不仅手机厂商自己,机构的数据也在表明,AI似乎正在成为手机行业新的希望。
据全球著名的科技市场独立分析机构Canalys发布的智能手机市场预测,2024年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中,将有5%为AI手机。这意味着AI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6000万部,2024有望成为AI终端元年。
AI,似乎给手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毕竟,从镜头到芯片,再到屏幕、电池,手机行业除了“内卷”,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创新并不多。
但是,节点财经认为,在AI为手机行业提供“新故事”的同时,我们要先看清楚,AI到底给手机增加了哪些新东西?
就以最近风头最盛的三星S24系列手机为例,其提供了众多所谓的AI专属功能,比如AI搜索功能、AI翻译功能、AI图片生成技术等等,看起来都很炫。
其实,VIVO S18系列搭载的“蓝心大模型”,可以支持用户查找文件、作诗写词、看文创图、总结内容、解答难题、整理材料框架等,AI功能同样不弱。
再比如荣耀MagicOS 8.0带来的“魔法大模型”,其具备智慧成片、图库语义搜索、一拖日程、任意门等功能。
其中,“任意门”基于对用户真实意图的快速理解,一键穿越不同应用,实现多任务的快速闭环,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打破系统、服务、设备与人之间的边界。
总结下来,AI技术对手机的改变,在于极大提升了手机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比如影像拍摄方面,在AI算法的优化下,手机可以拍摄出更高质量的照片和视频,并在后期处理上更方便和智能。在比如AI技术下的语音助手更加智能,甚至做到即时翻译,带给消费者更大的便利。
但是,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几年手机在智能化方面的努力,可以发现,目前AI手机所展现出的功能进步,仍未达到当年“iPhone时刻”所带来的震撼。而早在2018年9月,苹果发布A12芯片时,就打出了AI手机的“噱头”,称A12是最智能、最强大的芯片,智能到会自己学习。其他手机厂商多年前其实也已在炒作“AI手机”。
事实上,这一波的“AI手机”浪潮,起源于ChatGPT的爆火,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品牌抢到先机。我们必须回到这个起始点来审视AI手机,而不应该局限在搜索、通话、图片处理等功能优化上。
02 引领端侧AI,手机还差什么?
在概念划分上,以ChatGPT、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为代表的AI可以被称为云侧AI,其通过终端采集和感知到的声音、视频等数据,都通过网络传输到云中心侧进行后续处理,在数据云端汇集训练,模型通用性强。
与之相对的被称为端侧AI,指的是在终端设备上进行的轻型模型AI技术,端侧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XR头显、汽车和其他边缘终端,其将负载一定的AI计算和推理工作。
手机AI就属于端侧AI的一种。
从目前AI技术的综合体验上看,毋庸讳言,云侧AI的功能更为全面和强大,体验也更好。但是,由于计算规模巨大,运算处理汇集在云端进行,如果为数十亿的终端设备提供AI服务,其成本必将大幅提升,服务体验也未必好。
比如ChatGPT在对注册用户进行限制的情况下,仍动辄出现卡顿甚至宕机的情况。
而相比云侧AI,端侧AI拥有的优势在于隐私和安全、低延时、可靠性、低成本等。随着AI处理的重心向边缘转移,端侧AI与云侧AI的结合,即混合AI的机会是一种趋势。
手机作为最重要的一类智能电子终端,首当其冲需要AI技术的加持。
按照手机厂商们的设想,AI手机有望成为个人智能助理,为手机行业带来创新,其将具有人格化、记忆、感知和管理能力,触发主动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但是,想用AI功能真正打动消费者,并不容易。
首先,对于厂商来说,现阶段的手机AI技术对CPU、NPU的性能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其不但要考虑大模型参数量级、AI体验和手机能耗等问题,更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这是对硬实力的一次大考验。
据此前联发科透露,大语言模型对手机内存的需求暴增,130亿参数大模型至少需要13GB内存,如果再加上6GB App保活、4GB安卓OS,16GB内存手机并不能运行该参数的大模型。
节点财经调研发现,一个100亿参数模型(FP16 精度)不考虑模型运算时的临时变量,总计需要18.6GB内存。
目前阶段,70亿参数大模型是在手机上能够落地的最大参数规模。但是,节点财经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目前各大厂商所展现的AI功能,更多的是锦上添花,刚需性不强,还没有成为消费者选择手机的核心要素。
而且,目前还缺乏特别成熟的应用场景,让大众消费者感知到大模型AI功能带来的体验差异。
当然,这也不能怪手机厂商的创新不足,因为即便对ChatGPT这类AI功能更强大的云侧大模型,也面临着使用场景的问题。
对此,刘作虎认为,未来这几年大模型的核心还是要以产品来驱动。“通过用户洞察方式来做产品是最重要的,谁对用户最理解,谁真正地懂产品,就能在竞争中保持差异化,始终拥有核心竞争力。”
而在节点财经看来,面对急速发展的AI技术,手机厂商还要注意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技术有没有颠覆整个手机行业的可能?
03 未来,是否引发颠覆?
1 月 11 日,初创公司Rabbit(兔子)官方在 X(Twitter)上宣布,其首日就卖出了1 万台Rabbit r1(售价199美元),高出其内部设想的500台整整20倍,而第二批Rabbit r1订单预计将于4月到5月交付。
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硬件设备,一个巴掌大小,正面搭载一块 2.88 英寸触摸显示屏,屏幕右侧是一个模拟滚轮,再上方是一个可以 360° 旋转的摄像头,机身右侧是最重要的实体按键,按住即开启“对话”,并利用生成式 AI 技术理解并拆解用户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反馈。
和手机不同,Rabbit将语音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有人认为,Rabbit开启了“AI 时代的 iPhone 时刻”,有望成为替换手机的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
对这个说法,节点财经认为,下结论为时尚早,因为这种功能移植到手机上,似乎并不难。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将AI的理解能力推向新的高度,甚至产生跃变,其就很可能改变以往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就可能对手机行业带来深刻的冲击。
手机厂商、初创硬件公司、大模型厂商等也都意识到了其中的危与机,纷纷下场布局。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过往的使用习惯。但反过来,这同样可能成为创新的羁绊。
在iPhone出现之前,少有人想到手机上可以没有键盘;在ChatGPT出现之前,同样少有人想到AI的智商、情商可以如此之高。
目前阶段,对于用户来说,相比手机厂商自己开发的大模型,更具创新精神的云侧大模型如ChatGPT的吸引力更强。
AI行业有句话:每一次ChatGPT的版本更新,都会死一批创业公司。其实,这对手机厂商同样具有警示作用。节点财经认为,在已经到来的AI时代,手机厂商如何认清手机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
对此,荣耀CEO赵明认为,ChatGPT解决的是日常知识或某个领域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比如金融、国际形势等。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安排个人的生活、学习和餐饮、娱乐时,会特别留意个人隐私,更需要手机这样的私人终端提供个性化定制。
在他看来,这就是端侧大模型和荣耀MagicOS 8.0所起到的作用。手机大模型和ChatGPT(云侧大模型)一定是互相协作,不可能彼此替代。荣耀做的是平台级的和操作系统级(大模型),用AI系统重构今天的操作系统。
综合来看,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作为端侧大模型的代表产品,有着极大的机遇。但是,在目前阶段,挑战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如何将新的概念,转化为推动消费者换机的动力,是对手机AI的考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大模型在端侧手机的部署,手机的AI能力将日益增强,一场崭新的变革或许正在到来。
这种变革,将让智能手机厂商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