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太空,只需要一次战争

信源来自美国官方,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说:“可以确认这与俄罗斯正在开发的反卫星能力有关。”白宫方面认为这很可能是俄罗斯正在研发的一种反卫星武器,它本身就是一种卫星,能够攻击其他轨道上的卫星。

一幅太空战争的画面就此展开。

三、避免战争升温 

在冷战时期,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几乎完全由美国和苏联控制,但现在的太空已经不比当年,数十个国家和上百家商业公司在太空活动,复杂的现状也成为脆弱性的来源,让现有的平衡可能被打破。

俄罗斯可能正在开发一种“令人不安”的新型反卫星武器,并且将在今年发射。这一信息由美国情报部门人士透露,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让“华盛顿笼罩着恐慌和混乱”。

报道称,俄罗斯正在掌握一种基于太空的、使用核武器攻击卫星的能力。信源来自美国官方,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说:“可以确认这与俄罗斯正在开发的反卫星能力有关。”白宫方面认为这很可能是俄罗斯正在研发的一种反卫星武器,它本身就是一种卫星,能够攻击其他轨道上的卫星。

一幅太空战争的画面就此展开。

全方面的担忧来源于反卫星武器的破坏性效果:可能摧毁低地球轨道,无差别地威胁所有人造卫星。“如果有人敢于在高空大气层或太空中引爆核武器,这将几乎意味着全球公共资源的可用性的终结,”德国太空指挥部的负责人迈克尔·特劳特(Michael Traut)少将在评论这一消息时表示,“没有谁能幸免于这样的行动——无论是中国的卫星,还是俄罗斯、美国或欧洲的卫星。”

“传言”中的武器能够带来大规模能量爆炸,在大范围内对轨道上的卫星造成破坏,诸多猜测指向核电磁脉冲(Nuclear electromagnetic pulse,NEMP)。白宫也在相关报道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仍呼吁保持冷静。“尽管俄罗斯追求这种特定能力令人不安,但目前对任何人的安全没有直接威胁”,约翰·柯比对媒体表示。

特劳特少将认为,关于报道中的俄罗斯太空核武器,目前“问题比答案多”,但迄今为止报道的内容已经足够令人担忧。

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会见国防部长时,否认该国计划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但这并未消除太空核武器传闻所引发的疑虑。

毕竟,今天的太空已经与冷战时期的太空截然不同。数千颗卫星环绕在地球轨道上,太空中的冲突将对全球的军队和平民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一、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杀器

实际上,如今被称为“第二原子弹”的电磁脉冲(EMP)并非新出现的武器,它诞生于冷战时期的一个偶然。

当时,美国和苏联在接连的核武器试验中发现,核爆炸后,一定范围内的通信设备和雷达等电子元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1962年7月,美国在太平洋上空400公里处引爆了一颗核弹,原本是为了验证核弹能力爆炸,结果意外导致了远在1445公里外的夏威夷岛上,超过300盏路灯熄灭,并触发了多个警报。甚至远在5000公里外的澳大利亚也感受到了这次爆炸的影响。

这次爆炸的影响还意外地蔓延到了太空。仅仅4天后,英国首颗人造卫星羚羊1号 (Ariel-1) 毫无预兆地停止了运行,在此之前它已经稳定运转了几个月。事后的调查显示,核弹爆炸产生的辐射带破坏了卫星。

在另一个案例中,苏联进行的氢弹试验也造成了数千公里范围内电子设备的损毁,包括苏军雷达的损坏和通信线路的中断。

答案在多年研究中逐渐揭晓。科学家发现核武器在爆炸后,除了产生冲击波、光辐射、核辐射和放射性污染,还会产生磁脉冲效应。这也是EMP武器的核心能力来源。从技术层面进行解释,EMP炸弹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大的电磁辐射,对大范围内的电子设备造成破坏或使其失效。这种辐射的瞬间爆发和巨大能量,使其成为战场上摧毁敌方装备的理想选择。

为此,美苏两国还曾将核弹送入太空进行爆炸试验,产生的电磁脉冲导致其他卫星功能失常,作为太空大战的一种方式持续进行研究。

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高精度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的普及,它们在追求自动化、小型化和精细化的同时,在EMP武器面前则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比如EMP武器可以先行摧毁敌方的雷达和防空系统,为后续的进攻行动打开突破口。

但应用在太空场景,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控制。主要问题在于,它会对有效范围内的所有电子设备造成无差别的破坏,包括敌方的和自家的。此外,一旦核武器在太空中使用,产生的带电粒子容易被地球的范艾伦辐射带捕获,凡经过辐射带附近的卫星都会受到强烈的辐射照射,从而被摧毁。而这样的带电粒子会在辐射带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使敌友双方都不能使用该空域。

再说太空战的问题。太空事业本就有着浓厚的军事背景和国际竞争的底色。自人类步入航天时代开始,各国太空军事化的脚步就没有停过。其中,反卫星技术就是太空战的核心能力。美国军方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利用轰炸机在高空试射过不怎么精准的反卫星武器。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的反卫星武器试验,也同样没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那个年代的冲突在后来的局势变化中逐渐消解,直到近期的冲突,再一次挑起太空战争的威胁。

二、毁掉太空,只需要一次战争

现代战争的进行离不开侦察、导航和通信卫星的支持。在俄乌冲突爆发后,马斯克旗下的公司还通过发射小型Starlink宽带卫星为冲突地区提供通信支持。

与其关键的战略意义相比,卫星是相当脆弱的,沿着几乎固定的轨道飞行,任何的碰撞都是致命的,因而很容易成为对手导弹和其他反卫星系统的靶子。

先手破坏敌方的卫星,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战略影响,但粗暴地摧毁卫星,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飞机不同,卫星被击毁后并不会坠落地面,而是会变成成千上万的碎片,威胁绕地轨道上的其他航天器。

俄罗斯在2021年11月通过发射导弹摧毁一颗自家的卫星,碰撞产生的碎片随机分散在国际空间站(ISS)轨道附近。当后者以每天绕地球飞行16次的速度绕行时,碎片在轨道附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安全隐患。当时,几乎每隔93分钟,地面控制中心都会通知宇航员,他们即将再次穿越碎片云,建议他们关闭舱门然后祈求好运。

在数以千计的卫星绕地球飞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今天,这种风险尤为突出。

天体物理学家、太空垃圾方面著名学者唐纳德·J·凯斯勒(Donald J. Kessler)曾经提出过凯斯勒现象(Kessler Syndrome):随着低地球轨道上太空垃圾的持续增加,太空物体之间的碰撞将产生大量碎片,这些碎片又会增加未来碰撞的概率,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连锁反应。

这一理论本是总结太空垃圾增加带来的威胁,考虑到太空战的爆发会以指数级的程度加速这个过程,导致轨道上的垃圾云密度爆炸性增加,对所有通过该区域的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使得某些轨道区域变得无法安全使用。

“如果有人理性计算,没有人会在太空使用这样的武器。”针对近期对于太空核武器的讨论,德国太空指挥部负责人说。“攻击的后果将是把数千颗在轨道卫星变成垃圾,同时创造出密集的碎片场。”

有美国官员分析认为,由于太空核武器将对轨道上的卫星进行无差别攻击,俄罗斯的卫星也会遭受同样的破坏,所以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俄罗斯的“最后一击”。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认为,俄罗斯是否在开发天基反卫星武器尚不清楚,但美国已经多次发射的X-37B是具备反卫星能力的天基系统,美国对此从来都是避而不谈。

在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看来,太空战争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相当高。自人类开始太空探索以来,太空中就一直有军事活动,但主要是发射间谍和通信卫星以支持地球上的军事行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军队,包括美军,正在研究太空冲突的可能性。如果地球上发生冲突,由于地球上的军事力量高度依赖太空资产,冲突很可能扩展到太空。

三、避免战争升温 

在冷战时期,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几乎完全由美国和苏联控制,但现在的太空已经不比当年,数十个国家和上百家商业公司在太空活动,复杂的现状也成为脆弱性的来源,让现有的平衡可能被打破。尤其在战争冲突这种极端情况下,全球关注的焦点将远远超出卫星本身,而是更大范围的局势稳定。

类比曾经的拥核国家之间的冲突,非战争行为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对卫星网络的攻击,卫星网络的失效不会造成伤亡,但危险性并不小。安全世界基金会的布莱恩·韦登警告,如果美国在太平洋上空的早期预警卫星受到攻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升级,这样的事件可能会让华盛顿陷入恐慌,甚至可能被误解为核攻击的前兆。因为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达成的共识是,任何对预警卫星的干扰都将被视为核攻击即将发生的信号。

无可否认的是,太空本质上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领域,各国都希望阻止对手进入太空,因此紧张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避免太空战争?这个诞生于冷战期间的威胁,可以参考冷战期间的做法和思路。

美苏太空竞赛期间,联合国大会于1966年通过的《外层空间条约》为太空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指导,一些基本原则由此确立。在太空这个目前没有严格法律约束的领域,共识仍被各国努力维护着。

密西西比大学航空和空间法教授米歇尔·汉伦(Michelle Hanlon)将其比作太空法律领域的“大宪章”。“在太空法律界,我们称这份条约为太空的大宪章。它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即所有人都有自由使用和探索太空的权利,太空属于全人类,应当仅用于和平目的。”汉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太空法律专业人士。

虽然条约的内容听起来较为抽象,但它明确禁止了某些行为,不得在太空轨道上或其他地方布置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和核武器。这是在1967年冷战期间,国际社会能够达成的最大共识。

在冷战结束后,太空活动的核心是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发展,各国普遍希望维持这种合作精神。国际间的合作与协作正在持续进行,许多科学和研究任务都是通过多国合作完成的,最典型的是国际空间站,长期都有美俄两国的宇航员同时在其中执行任务。

如今太空战的风险再度增加,显示出在太空领域,和平来之不易,各方仍在维系着脆弱的平衡。正如美国前太空司令部副指挥官约翰·肖说,世界已经进入了“太空的第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在冷战期间,太空由超级大国主导;第二阶段,私营公司在太空提供通信、电视等服务方面变得更加突出;在第三个时代,太空服务与平民生活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而最重要的特征是:威胁和潜在的冲突将持续存在。

参考资料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4/02/15/space-weapons-russia-china-starlink/

[2] 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24/01/31/america-china-and-russia-are-locked-in-a-new-struggle-over-space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C67LjeJfo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李贤焕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0)
上一篇 2024年2月23日 10:04
下一篇 2024年2月23日 10:46

相关推荐

  • 水温80度:AI行业真假繁荣的临界点

    我们从来没拥有过这么成功的AI主导的产品。

    (这种分析统计并不那么准,但大致数量级是差不多的)

    这两个产品碰巧可以用来比较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一个更通用,一个更垂直。

    蓝海的海峡

    未来成功的AI产品是什么样,大致形态已经比较清楚了,从智能音箱和Copilot这两个成功的AI产品上已经能看到足够的产品特征。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罢工”,全网打工人都慌了

    美西时间午夜12点开始,陆续有用户发现自己的ChatGPT要么响应超时、要么没有对话框或提示流量过载,忽然无法正常工作了。

    因为发现AI用久了,导致现在“离了ChatGPT,大脑根本无法运转”。”

    等等,又不是只有一个聊天机器人,难道地球离了ChatGPT就不转了。

    大模型连崩原因猜想,谷歌躺赢流量激增6成

    GPT归位,人们的工作终于又恢复了秩序。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宕机8小时,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60%

    ChatGPT一天宕机两次

    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近60%

    ChatGPT在全球拥有约1.8亿活跃用户,已成为部分人群工作流程的关键部分。

    过去24小时内提交的关于OpenAI宕机的问题报告

    图片来源:Downdetector

    ChatGPT系统崩溃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X上发帖警告道:“ChatGPT最近发生的2.5小时全球中断,为我们所有依赖AI工具来支持业务的人敲响了警钟。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大崩溃,AI集体罢工让全网都慌了

    接着OpenAI也在官网更新了恢复服务公告,表示“我们经历了一次重大故障,影响了所有ChatGPT用户的所有计划。Generator调查显示,在ChatGPT首次故障后的四小时内,谷歌AI聊天机器人Gemini搜索量激增60%,达到327058次。

    而且研究团队表示,“Gemini”搜索量的增长与“ChatGPT故障”关键词的搜索趋势高度相关,显示出用户把Gemini视为ChatGPT的直接替代选项。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深度对话苹果iPad团队:玻璃的传承与演变

    iPad最为原始的外观专利

    没错,这就是iPad最初被设想的样子:全面屏,圆角矩形,纤薄,就像一片掌心里的玻璃。

    2010年发布的初代iPad

    好在乔布斯的遗志,并未被iPad团队遗忘。

    初代iPad宣传片画面

    乔布斯赞同这一想法,于是快速将资源投入平板电脑项目,意欲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上网本」,这就是iPad早年的产品定义。

    iPad进化的底色

    苹果发布会留下过很多「名场面」,初代iPad发布会的末尾就是一例。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底层逻辑未通,影视业的AI革命正在褪色…

    GPT、Sora均为革命性产品,引发了舆论风暴,但它在上个月发布的“多模态语音对谈”Sky语音,却由于声音太像电影明星斯嘉丽·约翰逊,被正主强烈警告,被迫下架。

    华尔街日报也在唱衰,认为“AI工具创新步伐正在放缓,实用性有限,运行成本过高”:

    首先,互联网上已经没有更多额外的数据供人工智能模型收集、训练。

    03、

    如果说训练“数字人”、使用AI配音本质上瞄向的仍是影视行业固有的发展方向,那么还有另外一群人试图从根本上颠覆影视行业的生产逻辑和产品形态。

    但分歧点正在于此,电影公司希望通过使用AI技术来降低成本,但又不希望自己的内容被AI公司所窃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KAN会引起大模型的范式转变吗?

    “先变后加”代替“先加后变”的设计,使得KAN的每一个连接都相当于一个“小型网络”, 能实现更强的表达能力。

    KAN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当前深度学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K氏表示定理,将上述创新网络泛化到任意宽度和深度,并以科学发现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展示了其作为“AI+科学”基础模型的潜在作用。

    KAN与MLP的对照表:

    KAN使神经元之间的非线性转变更加细粒度和多样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这个国家,也开始发芯片补贴了

    //mp.weixin.qq.com/s/tIHSNsqF6HRVe2mabgfp6Q
    [4]中国安防协会:欧盟批准430亿欧元芯片补贴计划:2030年产量占全球份额翻番.2023.4.19.https。//mp.weixin.qq.com/s/VnEjzKhmZbuBUFclzGFloA
    [6]潮电穿戴:印度半导体投资大跃进,一锤砸下1090亿,政府补贴一半.2024.3.5https。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大模型的电力经济学:中国AI需要多少电力?

    这些报告研究对象(数字中心、智能数据中心、加密货币等)、研究市场(全球、中国与美国等)、研究周期(多数截至2030年)各不相同,但基本逻辑大同小异:先根据芯片等硬件的算力与功率,计算出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再根据算力增长的预期、芯片能效提升的预期,以及数据中心能效(PUE)提升的预期,来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增长情况。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你正和20万人一起接受AI面试

    原本客户还担心候选人能否接受AI面试这件事,但在2020年以后,候选人进行AI面试的过程已经是完全自动化的,包括面试过程中AI面试官回答候选人的问题,AI面试官对候选人提问以及基于候选人的回答对候选人进行至多三个轮次的深度追问。

    以近屿智能与客户合作的校验周期至少3年来看,方小雷认为AI应用不太可能一下子爆发,包括近屿智能在内的中国AI应用企业或许要迎来一个把SaaS做起来的好机会。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