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竹铭
Sora横空出世,赚足影视人眼球,也让影视圈弥漫着一股焦虑气息。
尽管春节档取得了破纪录的80.16亿元票房,但是8部春节档电影竟有一半黯然收场——《我们一起摇太阳》《红毯先生》等接连撤档,这说明了时下影视市场用户需求愈发复杂多元。
另一件让影视圈焦虑的事是,2月15日大洋彼岸的OpenAI发布了生成式AI模型Sora。它的拿手技能是能够通过文本指令生成最长达60秒的视频,创建出例如时尚女子漫步东京街头、猛犸象行走在雪原中等逼真画面。
当人们通过AI工具将抽象文字变成具象画面的那一刻起,一个全新的视觉叙事时代或许正在到来,并将对多个行业产生深度影响。
有人认为,Sora让“人人当导演”的时代加速到来,进而会抢走原本属于部分影视人的饭碗,甚至有人喊出“电影人将失业”的呐喊。不过,也有人认为Sora目前的局限性,还不足以支撑“人人当导演”的愿景,也不会对影视圈形成巨大冲击。
在众说纷纭的大讨论中,影视圈的焦虑究竟是确有必要还是杞人忧天?
科技热潮与就业焦虑
在科技圈,很久没有一款应用能像Sora一样,掀起全民跃跃欲试的热潮。上一个,还是同为OpenAI旗下的ChatGPT。
Sora发布后,有博主给Sora、Pika、Runway、Stable Video四个模型,输入了相同的文本指令:
美丽、白雪皑皑的东京熙熙攘攘,镜头穿过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跟随几个人享受美丽的雪天,在附近的摊位购物,绚丽的樱花花瓣随着雪花随风飘扬。
很明显,跟其他三个大模型生成的作品相比,Sora生成的视频效果更加丝滑和自然。
Sora发布的各种演示视频,比如战舰在咖啡里激战,展示了不同时间、空间场景下,文本指令可生成视频的想象空间,而且效果非常逼真。
这意味着,未来或许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剧本,然后通过Sora制作出差异化的视频,省去了寻找摄影师、服化道甚至找演员的过程。
国泰君安证券提到Sora时认为,它具有三大突出亮点:一是60秒长视频,二是单视频多角度镜头,三是理解真实世界的能力,综合下来提升了用户制作影片的能力。
这三大亮点当中,最让人浮想联翩的就是“理解真实世界的能力”。
过去,影视行业在用计算机制作视频时,偏好使用3D建模型、建立光照等工业方法,然后一帧帧去渲染。这种模拟画面的方法不仅效率较低,并且花费的成本十分高昂。
而Sora做视频的逻辑,不是直接“临摹”,是从大量视频数据中学习和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积累成自己的经验,然后在用户发出文本指令后根据经验来执行复杂的任务,最终模拟出视频。
按周鸿祎的说法,Sora这种制作视频的方法非常像人类做梦,因为做梦所看到的画面就是基于人类的经验,而不是3D建模渲染。
所以,OpenAI并未单纯将Sora视为“视频模型”,而是视为“世界模拟器”。
这样的“视频神器”一旦推向市场,首要受冲击的便是主营视频制作的软件公司。无独有偶,就在Sora推出第二天,主营图像处理、视频制作软件的Adobe公司,股价应声下跌超过7%。
随后,更多影视圈从业者也嗅到了焦虑的气息。回首历史,每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会威胁到一部分工作。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的“红旗法案”,汽车的出现遭到了马车夫的集体抵制,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抢饭碗。红杉资本也曾发表名为《生成式AI:一个创造性的新世界》的文章,提到生成式AI涉及数十亿的人工劳动力。
Sora的横空出世,再次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并展开对AI前景的讨论。
AI会抢走人类饭碗吗?
Sora面世后,众多大佬和机构纷纷对其能力表示赞叹。
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人类愿赌服输”。美国权威电影业界期刊《好莱坞报道》猜测,OpenAI将利用Sora大规模进军好莱坞,可能将会取代大量的劳动力。
事实上,之所以有许多大佬和机构认为Sora将对影视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主要在于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是用户接受度和商业化程度。
在国内,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已经占网民整体的94.8%,并且是为数不多仍在保持流量增长的互联网板块。不仅仅是中国,全球都已经进入了短视频时代,TikTok已经成为最热门的应用。
海量用户对视频供给有着庞大的需求。这就意味着,Sora后期要实现大规模落地,相比其他产品要顺畅许多。“人人当上导演”的设想,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产品想要持续迭代形成巨大影响力,就必须能够商业化,而Sora在影视圈的商业空间足够大。
美国旧金山早期投资人Zak Kukoff预测,一个不到5人的团队将在5年内用文生视频模型和非工会的劳动力,制作一部票房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电影。
如此出色的投入产出比,放在当下几乎没有任何影视团队能够比得上。
目前来看,Sora在影视行业的商业价值,主要在于能帮助内容生产和分发实现降本增效。
在Sora发布前,国内某大学团队就表示,AI生成视频在实景拍摄方面已经帮助减少大约1/3的人力成本,今后或许可以进一步压缩。
最近就有博主表示,自己通过AI生成的《西游记》动画短片,不仅展现出非常高的视频质量,而且仅用一周就完成了平常至少半年的工作量。
浙商证券认为,Sora及同类产品将参与到改变信息生产和分发两大环节的进程中,PGC(专业生产内容)将广泛采用AI工具辅助生产,UGC(用户生成内容)将借助AI 工具逐步替代PGC。
总体上看,Sora凭借在影视制作上的降本增效特点,或将率先改变2000亿美元的短视频创作生态,诞生一大批“短视频导演”,随后逐步蔓延到短剧、长视频、动画、游戏等场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时下火热的短剧。这类影视剧本身制作成本并不大,剧情简单且狗血,但如果爆火出圈收益往往很高。如果用Sora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商业空间无疑会大大增加。
然而,AI降本增效背后,也往往伴随着人工职位的调整。行业调查公司CVL Economics在今年1月发布了一项针对300位好莱坞行业领袖的调查,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承认,AI工具促进了公司岗位的削减或整合。
有机构估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将有包括与视觉效果和其他后期制作相关的近20.4万个职位,受到AI的不利影响。
可见,Sora既赋予了普通人“当导演”的潜力,却也为一些原本的“专业人才”带来了更高的失业风险。
人和AI,谁才是主角?
当一部分人看好Sora在影视行业的巨大潜力时,另一部分人则提出了质疑。
这些质疑,涉及效果、成本、逻辑、法律等各个层面,实际上也是Sora能否真正颠覆影视圈所面临的阻碍和难题。
目前来看,Sora视频中的画质、色彩相对都比较出色。不过,涉及镜头运动和更精细的内容调控,比如光影、慢动作等等,Sora目前还不能达到专业的影视创作程度,效果不够让人惊喜。
有人会说,Sora只是刚推出来,未来随着迭代升级效果会更出色,但这也会带来成本增加的问题。OpenAI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0年训练大模型的成本预计将从1亿美元上升到5亿美元。
虽然Sora在理论上能够帮助影视圈降本增效,但是AI视频应用在算力消耗上的成本,远超文本、音频及图像。其能否在投资和收入上达到平衡,仍是个问号。如果不能达到平衡,这些成本可能会转移到用户身上,最终依然无法让用户实现明显的成本控制。
即便成本控制住了,仍然还有一块难啃的骨头——逻辑。
有视频剪辑人员发现,在Sora生成的视频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不少,比如吹蜡烛火苗却不动、玻璃杯碎后液体流向错误、男子反向跑步等等。
OpenAI解释称,目前Sora可能难以准确模拟复杂场景的物理原理,并且可能无法理解因果关系里的具体实例,还可能混淆文本指令里的空间细节。
事实上,要制作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影片,不只需要视觉逻辑,还需要具备起承转合的剧情逻辑。尽管AI能产出拥有出色效果的视频,但在视频脚本、台词以及剧情逻辑上却不一定能把握得很准。
有时候,一句简单台词,背后反映的却是人类历经数百年的文化积累,而且在不同国家和种族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AI大模型能否在视频制作中准确地反映出这些差异,仍然存疑。
相当一部分影视从业者认为,不论是从影片质感、制作成本、剧情逻辑等等方面,目前Sora都不足以应用在批量生产影视作品的实际场景。
此外,版权也是一个新问题。
在传统法律框架下,版权保护的是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而Sora生成的视频内容,是否被视为“作品”并享有版权保护,当下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边界。如果没有版权,那么Sora生产的就只是批量素材,无法构成完整的影视作品,也无法让Sora使用者成为真正的导演。
事实上,影视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它除了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还拥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核。仅凭Sora目前这样的生成工具,难以真正颠覆影视制作这个行业。
当然,在影视圈Sora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比如,用于影视前期开发、概念设计、素材生成、宣发推广等环节,可以较大提升产出效率。它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只是是用户的好助手,仅此而已。
人,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角,AI位列配角。
至于众多影视从业者,也无需为AI的到来而过于焦虑。历史上不同时期,当一场技术革命摧毁部分工作时,往往也会催生出更多新的工作机会——汽车让马车消失的同时,也创造了司机、汽车维修工等更多新的职业需求,而人始终在其中扮演着主导位置。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