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987年,中央电视台周日黄金时间播出的《正大综艺》节目,观众达3亿之多。
这个正大就是卖饲料的正大、养猪的正大、易初莲花的正大、大阳摩托的正大,以及中国平安和中信银行两大金融巨头核心股东的正大集团。
从拿下深圳的001号营业执照,40年后,正大中国已经拥有600多家子公司,员工10万人,2022年总营业额近2000亿元人民币。正大集团是最早来华投资的外资集团,是中国外商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领域最多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
从家族第一代带着八块银元在泰国从零创造了一个超级企业,到第二代重返中国建立一个超级跨国公司,从家族第一代一心想着研发出好种子献给中国,到2023年10月正大股份上市中止遭遇股民的质疑,正大近百年的历程到底经历了什么?
1、开荒一代
1896年11月22日,谢易初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两个弟弟。
谢易初原名“进乾”,为了摆脱贫困出身,他改名为“易初”。
小时候,谢易初学习十分刻苦努力,但由于家境贫困没上几年就早早辍学,帮助家人干起了农活。渐渐地,他对农艺产生兴趣,曾多次成功培育出优良草菇品种,被乡亲称为“草菇佬”。
谁料事业刚有点起色,1922年8月2日,潮汕一带发生了一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八二风灾”(俗称“海风潮”),死伤人数达8万余人,谢易初培育草菇的农田全部被毁。
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园,26岁的谢易初决定踏上父辈未尽的足迹,下南洋谋求生路。这年冬天,谢易初带着东拼西凑的八块银元,登上一艘“红头船”远赴泰国谋生,开始艰苦创业的海外生涯。
自古以来“红头船”都是潮商的象征。1684年,清政府海禁终结,所有的船要编号并船头涂色区分:苏州黑色、浙江白色、福建绿色、潮州红色。潮商因其无畏的勇气、图强的精神、勤劳的海洋性格,赢得了“红头船商人”的美誉。
初到泰国,谢易初靠替人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曼谷盘下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店取名“正大庄”出售家乡的菜籽,寓意“正大中国,振兴实业”。
“高品质才会有高销量”,这是谢易初在泰国学到的第一课。
开业不到10天,他店里的优质菜籽便销售一空,可质量中下乘的菜籽则无人问津。他迅速清掉了公司的所有存货,专心出售各种名优菜籽,生意越做越好。
1924年冬,谢易初返回潮汕,备办大批优良种子到曼谷。他顺便把弟弟带出来一起创业,并且自此再没分过家。
有了弟弟和族人照看店铺,谢易初开始到泰国各地推销扩大销路。为了让客户直观地看到种子的成长状况,他果断开辟了一大片样板田,让选种子的客户直接到田间地头挑选。
这种新鲜、务实的卖种子方式大受欢迎,谢易初在南洋闯出了一条路。
但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相继被卷入战火之中,中泰之间的海运通道被切断。泰国和南洋的一些蔬菜籽退化严重根本无法替代中国货,萝卜结出来像人参,正大一时无货可卖。1941年12月,日军开进曼谷,正大庄关门停业。
1945年,49岁的谢易初再次回到了曼谷,曾经的正大和在泰国的资产已经无处寻觅,20年的血汗一夜归零。
重新回到起点,内心的酸楚可想而知,但好在他已经不再是初下南洋的谢易初。他迅速瞅准了泰国二战后经济全面复苏的时机,依靠鸭毛出口业务,在短短两年后让正大重获新生。
1948年,眼看业务步入正轨,他把公司交给弟弟谢少飞打理。自己则回到汕头,在家乡澄海租地100亩,培育优良的菜籽销往南洋。他决心再赤手空拳开出一片规模化的种子农场,把种子改良事业做起来。
谢易初通过各种渠道,从欧美、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引进良种和技术,对蔬菜、瓜果、家禽等品种进行改良。他培植的“西瓜冬熟”“秋菊夏开”,堪称中国农业史上的奇迹。澄海县采用了他培育的种子,成为我国第一个水稻亩产1000斤的县。他亲手培植的无籽西瓜,还曾专送到北京,赢得毛主席、周总理的高度赞扬。
借助中国潮汕这块风水宝地,“正大庄”在中国和南洋两地美名远扬。随后,泰国、马来西亚的正大蔬菜培植实验农场也相继建起。从菜籽销售公司到种植、改良、经销蔬菜良种的经济联合体,正大集团已初现雏形。
2、正大中国
少小离家,让谢易初对祖国的情感格外热烈。
从1930年到1939年,他的四个儿子相继出生,谢易初为他们取名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名字中间的四个字连在一起刚好是“正大中国”,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表达对孩子的期盼。
从左至右依次为:谢国民先生、谢正民先生、谢大民先生和谢中民先生
他让所有的孩子学习汉语,并都送回中国读书。
1953年,在中国读完中学的谢正民、谢大民回到曼谷,协助叔叔谢少飞打理正大庄的事务,正大庄如虎添翼开始向农牧企业集团发展。这一年,“Charoen Pokphand Group”(卜蜂集团或正大集团)成立了,他们的业务扩展到肥料、农药、饲料等多种农牧产品,还成立了进出口贸易公司。
1954年,正大公司在曼谷建成一家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其后又陆续开办了4家饲料加工厂。从此,正大公司从贸易业转向贸易与饲料加工业共同发展。
1957年,在汕头和香港读完书的四子——18岁的谢国民回到泰国,面对偌大的正大集团,父亲却执意让他从基层做起。开门、打烊、擦桌子,将出口的活猪装船,做货物搬运工,后来去了与政府合营的禽蛋出口合作社,这些细碎的事务对谢国民来说是很好的锻炼。
20世纪50年代后期,谢易初被扣上“资本家”的帽子,国内汕头老家的产业被没收。尽管如此,他总是一直告诫孩子们,中国的经济一定会开放。
1963年,摸爬滚打之后的谢国民回到正大集团接过饲料业务,并在1968年升为集团总裁。对于父亲选择自己接班的原因,谢国民笑着说,可能是从小喜欢养信鸽,对养鸡业务也得心应手,于是父亲把饲料业务交给了他。
但玩笑的背后,谢易初经过反复考虑将集团的大权移交给29岁的小儿子谢国民,归根到底是4个字:胆大心细。
他没有辜负父亲的信任,很快显示出一种成熟且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特质。
首先,将资本和经营分开。邀请专业人才替代家族经营,引进明晰的权责和管理机制,破除很多家族企业“二代接班难”的难题,为正大集团的平稳运行奠定根基。
其次,摆脱传统轨道,开拓新领域,走向国际。因为兄弟的一句“你应该到美国去看看”,谢国民参观了美国最大鸡种企业爱白益佳(Arbor Acres)之后,瞄准了养殖这个新领域。
1968年,当正大打算在离曼谷350公里的甘烹碧府建立养猪专业区时,许多人有顾虑,认为这类专业区在泰国从来没人办过,没经验,没把握,而且离曼谷太远,不好管理,纷纷打退堂鼓。但谢国民力排众议,先后在泰国的北柳、甘烹碧和叻武里等三地建立了养猪场。
在谢国民看来,养猪场是带动饲料、养鱼、种植业的重要引擎,能够促进业务循环。
1971年,正大集团与世界著名的种鸡公司爱白益佳合资,引进美国优良鸡种,建成全套的自动化养鸡生产线。除公司自养,正大集团还向农民提供优质鸡种、饲料,供给建筑材料让农民建鸡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防治病害的服务,最后回收成品鸡。
这就是著名的“正大模式”。
1973年,正大开始从事肉鸡的宰杀、加工、冷冻处理,并一直延伸至加工以及销售、出口。此后,这样的模式又扩张到了养虾、养鸭、养猪等领域,正大成为泰国的巨无霸,几乎涉及了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3、梦回中国
因为国有化被没收了财产的谢易初,交出了手中的权力之杖。在谢国民的经营下,正大逐渐向全球各地进发,但谢易初最在乎的,还是中国这片他心心念念的故土。
终于,改革开放打开了新局面。1979年,谢国民几乎迫不及待地向深圳特区投资了1000多万美元。1982年,他拿下了深圳市营业执照的001号。
彼时的深圳还是个落后的小渔村,文化差异、法规限制和市场竞争让公司的前景并不客观,但他对此充满信心。这一笔投资对正大和中国都非常重要,是正大下一个华章的开始,也让大陆投资的观望者、犹豫者纷至沓来。
1984年,正大的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饲料厂投产。1985年,正大集团在上海建立肉鸡养殖加工一体化企业,后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合资公司。此后,谢国民又挥师北上,在青岛、吉林等地投资兴建食品加工企业。
和在泰国一样,谢国民从“祖业”农业切入。但正大最著名的饲料比市场价贵很多,人们为什么要买它呢?
谢国民自有高招。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农民哪里有钱给他赚,所以他决定用逆向思维让农民赚他的钱。
他不是把饲料卖给农户,而是把雏鸡给农户,然后免费为其提供饲料、药品、疫苗,最后再回收成品鸡。谢国民还在深圳提出“1个人养1万只鸡”的想法,可当时穷得叮当响的农民根本不敢想。
没有钱怎么办?正大还为农民提供部分流动资金,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银行的低息贷款,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养殖场。
让农民自己做老板,通过不断升级和迭代,现已形成“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正大的雪球又轻松地滚了起来。还有人将正大集团视为中国农牧业的“黄埔军校”。
在农村饲料、种畜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正大集团又在酝酿拓展新的农村市场——建立农村营销网络。他们要把易初莲花超市的产品卖到农村,同时再利用这张网把农村的产品卖到城市。
这个计划听着美好,但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市场而言,这几乎又是一次“开荒”。不过有父亲几次白手起家的经历和为中国做事的执念的耳濡目染,让谢国民根本无惧艰险。
1980年,84岁高龄的谢易初依然主持正大新加坡公司的业务,他还经常到葡萄园培育高产优质无籽葡萄。一个星期天的清早,一连修修剪剪站了3个多小时的他突然晕倒,从此半身不遂。谢易初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嘱咐家人:“要育好良种,派人献给祖国。”他让孩子多到中国投资,为家乡做贡献。
1983年2月初,谢易初病情加重,生命垂危,他在弥留之际以微弱、低沉的声音反复告诉守护在旁的子女:“我欲去汕头!我欲去汕头!”
父亲浓烈的情感和他在汕头读书的经历,只是谢国民在中国投资的底色。真正的原因在于,市场广阔,劳动成本低,各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正大比任何外企都更懂中国市场,也更懂中国人,所以他们收获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红利。中国和泰国成了正大的核心市场。
正大集团背靠中国,越来越引起世人的注目。1990年4月7日,谢国民在北京拜会了邓小平。邓小平高兴地说:“你们弟兄几个人的名字起得很好,正大集团的名字也很不错。”此后他再次重申,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五十年不会变,一百年也不变!
谢国民从邓小平的话中,获得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惊人之举。
当年4月21日,伴随着中央电视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这句介绍语,《正大综艺》成为外商在华公关的典范,让正大集团变得家喻户晓,也为它在中国内地的开疆拓土带来了长远的回报。
正大制药、大阳摩托、正大广场、易初莲花超市……正大的业务不断拓展,如零售、金融等一些当年尚未对外开放的领域,正大也得到政府的特许而率先进入。
谁料,就在正大业务节节高升之时,公司的状况却急转直下。
1997年2月,邓小平总理的去世让谢国民悲痛不已,很快金融危机将他卷入了他“一生中碰到的最大的困难”。
一瞬间,四处飞来的巨额账单和资金冻结,让正大从天上跌入深渊。除了泰国总部,正大集团在东南亚各地的银行怕他还不上钱,都来讨债,还冻结了正大的资产。
谢国民驾驶的这艘巨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致命风浪。“我每天工作内容的95%是为了未来5年、10年甚至15、20年做计划”,如今到了谢国民做出影响正大集团未来数10年命运决策的时候了。
巨轮有倾覆的危险,他果断决定减轻负荷。但国内外的业务到底该丢弃谁?
“第一,从农业到食品业都不要动,这是根基,也是我们的祖业;第二,超市是我们新创的事业,把这个卖掉就够了,你们放心去旅游吧!”谢国民说得云淡风轻。他卖掉了泰国境内莲花超市80%的股份,以换取现金流。
砍掉泰国的莲花超市,但颇具智慧的谢国民,却保住了上海卜蜂莲花。此后他又陆续关闭了一些低效企业,这些回收的资本一部分用于还债,一部分则继续用于投资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选择的前瞻性。
至于为什么会本能地保留中国业务,谢国民解释可能跟自己从小爱养鸽子有关。因为,鸽子是辨认方向的天才,谢国民说:“好的鸽子一定要回家!”况且,彼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机遇的圣地。而且当时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外资企业争相进入中国,他说“我们不能停,停就会死”。
2012年,正大集团投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93.9亿美元,持股15.57%,成第一大股东。2015年,正大集团联手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入股中信集团,出资约104亿美元,持股20.61%,成第二大股东。
除了不断的业务生长,紧跟中国的发展也成了正大集团的主旋律,2013年开始,一带一路成了谢国民嘴里的高频词汇。
曾经因为带着“利国、利民、利企业”的三利原则,来到中国发展事业的正大集团,如今已经在中国设立了600多家企业,正大饲料、正大食品、正大鸡蛋、正大种子、卜蜂莲花、大阳摩托、正大广场、正大制药等广为人知。
正大集团在中国的发展中吃尽了红利,也做出了贡献,但正大并非无懈可击。
2023年10月8日,正大股份沪市主板IPO终止,这个消息引发了股民的强烈反馈。正大股份主营饲料、生猪养殖及屠宰业务,按生猪出栏量位列中国第5,一旦上市成功毕竟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大企业。
然而正大的一系列操作,却让网友大跌眼镜。在最近低迷的猪周期下公司持续亏损,近三年生猪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这就让人忍不住质疑正大股份募资150亿扩建猪舍的合理性。
近三年正大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分别为66%、75%、8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但一边是大额借款,一边却是高额分红,近三年公司的分红高达63亿元,60%以上利润进入股东口袋,高管薪酬从2021年的3000多万元增至5000多万元。有钱分红,没钱经营?正大上市的真实目的受到了网友的质疑。
正大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利国、利民”是前提,“利企业”是随之衍生而来的结果,如果随着集团的发展,忘记了初心,把企业放在国家和人民利益之前,那正大的千里之堤也终将慢慢地毁于蚁穴。
*参考书目:
《祖国不会忘记》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