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灯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背靠内地市场,又享受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一度是不少公司IPO的胜地。然而过去一年,香港在IPO融资方面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数据显示,2023年,港交所IPO数量为73家,同比减少19%,其中除介绍上市与GEM转主板上市外共有68家。IPO募资金额总计达到462.95亿港元,同比减少56%,募资规模创下十年新低,这也让港股一举掉出全球前五大IPO市场行列。更让香港难堪的是,这73家上市新股中,有36家首日即破发,破发率达到51%。
面对美联储加息下的流动性不足,地缘摩擦海外资金抽离,大陆IPO市场崛起等一系列内外压力因素,港股IPO市场疲态尽显。彼时,港交所头顶的乌云何时散去,无人知晓,昨日黄花的论调也甚嚣尘上。
港交所亟需证明自己昔日在金融市场中的头部地位,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以吸引公司赴港上市及相应资金流入。但市场的回暖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来临,水龙头总闸开启,估值洼地港股或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市场。而沉寂已久的IPO市场,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
01 IPO回暖信号来临
经历漫长寒冬后,港交所IPO似乎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苗头。
2023年12月,港交所交出了一份14家企业在一个月内集中IPO的成绩单,而14家IPO的数据也创下了去年港交所单月IPO数量之最。
这并非港股IPO市场昙花一现的回暖。迈入2024年,递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中。截至发稿,2024年过去的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共计有30家企业向港交所递表上市或更新招股书,覆盖领域包括消费、生物医疗、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其中,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更是联手上演了一场新茶饮企业扎堆递表港交所的好戏。
港股上市开年第一枪则由百亿独角兽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打响。仅1月份,便有五家企业登陆港交所上市,所募集金额合计达到21.01亿港元。虽然上市企业数量与募资总金额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但在当前市场流动性仍然不算太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市场韧性。
新年伊始,各大研究机构也对港股IPO市场在新一年的表现做出了预测。四大会计事务所纷纷发表积极乐观的展望报告,预测冷清许久的港股IPO市场将迎来回暖。
德勤与普华永道均预计,2024年将有80家企业在香港上市,全年融资总额将超过1000亿港元,香港IPO市场有望在2024年重新跻身全球前三大融资市场。毕马威则预计2024年将有90家企业赴港上市,融资额同样预测将超过1000亿港元。
一位资本市场研究人士对节点财经表示:“去年港股IPO市场的低迷状态受宏观环境影响颇大。不仅上市企业数量锐减,连募资金额也大打折扣。大型IPO数量较少,中小型IPO数量占比较多。但宏观经济环境存在周期,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的结束,今年全球市场可能会迎来更强的市场流动性。港股作为一个面向全球资本的市场,其汇率又与美元挂钩锚定,今年将在流动性方面迎来转折点,这也是不少机构预测港股IPO市场能够回春的关键。”
水往低处流。在货币更为宽松时期,吸引资本流入港股市场的还有它的低估值。德勤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香港主板的市盈率已经来到9倍,与2022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持平。对比之下,沪市主板的市盈率为11倍,上海科创板的市盈率为36倍,深圳A股的市盈率为22倍。
甚至放眼全球市场,港股的低估值依然具有不错的性价比。近期,日本股市连创新高,其市盈率也来到过去十年的高位。截至2024年1月底,日经225指数滚动市盈率已经达到21.5倍。而另一增长黑马印度Nifty指数,一年远期市盈率也达到19.9倍。受益于人工智能科技爆发,纳斯达克100指数也水涨船高,目前市盈率达到35.4倍。
“较高的市盈率,也意味着这些海外指数有一定回撤的风险。在考虑有可能市场轮动的情况下,港股市场存在一定的补涨机会。”上述分析人士补充道。
02 上市需求不减反增
事实上,港股并非是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下唯一一个IPO活动受到冲击的资本市场。
2023年,全球的IPO活动都出现了放缓的现象。毕马威数据显示,全球IPO集资总额达1311亿美元,交易总数为1371宗,相较2022年分别减少33%和10%,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不仅如此,流动性趋紧,不少公司实际上是“流血上市”。估值倒挂、上市即破发的现象屡见不鲜。2023年全球募资金额最大的三家IPO企业,Instacart、Kenvue和Birkenstock均破发。部分上市公司此后还经历持续阴跌。例如,人力资源SaaS公司北森控股自2023年4月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便下跌12.12%,至今股价跌幅已超83%。
由于不少公司上市后股价一言难尽,机构投资者也不愿在低流动性下承接过高的发行价,一些大型IPO为避免“流血上市”,选择了推迟上市的计划。
去年,阿里提出“1+6+N”的组织变革,集团旗下多个业务部门宣告独立。其中,菜鸟、盒马鲜生均传出推迟于港股IPO的计划,推迟原因主要是IPO的估值不及预期。而今年,随着港股IPO市场回暖,这些大型IPO有望重新开启上市之路,并且有效提振港股IPO市场的氛围。
“其实上市融资的需求其实一直都存在。一方面,许多公司依然需要通过上市融资来投入技术研发、再生产扩大市场份额等;另一方面,此前投资数年的一级市场也有相应的退出需求。只是因为市场环境不佳,许多企业保持了观望的态度。一旦市场好转,此前有上市计划的公司就会牢牢抓住这个窗口期上市。近期港股递表事件频繁,也反映了这些公司上市的急迫感。”上述投资市场分析人士对节点财经解释道。
今年年初,数家新茶饮公司集中递表港交所,掀起了一阵新消费企业赴港IPO的小高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背后正是各家奶茶品牌“万店计划”的比拼在暗流涌动。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等纷纷于去年宣布计划将门店数量拓展至万家。而大力扩张门店数量抢占市场,必然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
一位消费领域研究人士对节点财经表示:“如今国内新茶饮赛道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低端下沉市场,蜜雪冰城一骑绝尘。而10元至20元价格带的中端市场却还是群雄逐鹿的阶段,目前仍然没有出现绝对的市场统治者,处于这一市场的新茶饮企业对于融资扩张的需求是急迫的。一级市场已经无法再满足这些公司的融资需求,必须通过上市才能解决。至于蜜雪冰城,它的融资扩张需求主要来自海外市场。”
此外,港股IPO市场一直深受不少生物医疗公司的青睐。自2015年,这一赛道在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数量与规模都开始迈上一个新台阶。如今,不少项目正面临退出的压力。
“通常一级市场项目从拿融资到退出需要七年左右。当年创投热潮下被投的医疗项目,如今已经到了需要退出的时期。过去两年IPO退出渠道不通畅,也压抑了比较多的需求。”上述资本市场分析人士对此解释道。
03 港交所积极自救
面对IPO市场的颓靡,港交所也在积极出台新政自救。一边是大力吸引企业赴港上市,另一边则是尽可能扩充市场的流动性。
近年来,内地企业已然成为港股IPO市场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3年在港股上市的73家企业中,有65家来自内地。主要吸引的公司类别包括一些新消费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医疗公司、有出海业务布局的公司等。这些公司选择港股上市,或因为政策利好,或因为离岸市场的金融优势。
此前,沪深两市因流动性较强一度是不少内地企业上市的首选地,但更为严苛的上市条件以及对于科创企业上市的政策偏移,正让越来越多企业转投港股上市。
去年8月27日,为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加大了对IPO的审核力度。受此影响,A股IPO上市节奏放缓。大消费类企业在A股IPO市场难觅踪影,而科创类企业、生物医疗类企业则在盈利能力、研发投入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而言,港股对于企业上市的要求更为宽松。为吸引生物医疗企业赴港上市,早在2018年,港交所便推出了“18A”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2023年3月,港交所进一步推出“18C”上市规则,为满足一定市值要求,同时尚未商业化或处于商业化早期的五大特专科技类公司,提供上市融资的机会。
数据显示,自“18A”发布后,截至2023年底,在港上市且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数量达到63家,总计募资金额达到1202.5亿港元,占2018年至2023年港交所IPO募资总额的43.9%。“18C”上市规则的推出则有望效仿“18A”推出的效果,为港股引进更多的科创企业。
此外,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的GEM(港交所创业板)改革也将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改革包括推出新的“简化转板机制”、新设GEM上市的“市值/收益/研发测试”、缩短控股股东上市禁售期、取消强制季度汇报规定。
为应对流动性短缺问题,港交所则在交易机制、互联互通等方面尽可能减少限制,吸引更多资金进行交易。
2023年3月,沪港通和深港通再次扩容,将在港交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纳入港股通。2023年8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称,已就推动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达成共识。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对此表示,有关措施切合两地投资者对跨境大宗交易日益增加的需求,有利进一步提升跨境市场流动性。
此外,港交所在去年还推出了人民币双柜台、“FINI”平台等一系列优化措施。同年11月17日,港交所又将港股印花税税率正式下调至0.1%。
除来自内地沪深两市资金外,港交所还将“活水”的目标放在了来自中东的资金上。2023年2月,港交所与沙特阿拉伯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探索在交叉上市、金融科技以及ESG等领域的合作。
“香港自由的资本流通制度,较低的税率等优势有助于中东资本投资中国企业。过去一年不少中东地区的主权基金已经有所布局。对于国内的一些新能源制造业、人工智能企业、以及生物科技类企业,中东资本都有不错的兴趣。去年蔚来22亿美元的大笔融资就是来自阿布扎比投资机构。如果港交所能够打通与中东交易所的互联互通渠道,并且增强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中东资本未尝不是好的活水。”上述资本市场人士对此分析道。
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日。港股IPO市场在今年或许将实现从无人问津到人声鼎沸的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