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14亿人大国最重要的安全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重点。
如今,这一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
之前我们在写Sora文章时曾经说过为何近代很多科学发明没有首先发生在中国,于是有朋友说,其实中国也有很多科技进步,只不过知名度没那么高。
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我看到的最新的一个比较重大的突破——盐碱地改造。
根据知乎上的一条信息,中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名的国家中位居第三。中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上。
另外,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到,目前,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的盐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在这些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中,综合改良3500万亩盐碱障碍耕地,每年可增加200亿斤以上的粮棉油产量。”
所以,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
之前盐碱地改造一直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过去,人们多用大水冲洗和覆盖地膜等方法来治理盐碱,但效果总是反反复复。” 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团队顾问、研究员魏由庆说,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利用好地膜抑制地表盐分、锁住水分的同时,必须设法阻断地下盐分上行。”
在这个思路上,目前有了比较重要的创新突破,就是“上膜下秸”阻断盐碱。
利用秸秆埋在盐碱地土下30-40厘米左右的位置,防止地下盐分上浮,从而改造盐碱地。
“实施地下铺设秸秆、地表覆盖地膜这种原创的‘上膜下秸’技术后,盐碱地0—30厘米土层含盐量平均降低36.23%,保苗率提高46.7%,作物增产30.5%,效果非常突出。” 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玉义说道。
这个方法最妙的是不光从基础上杜绝了盐分上浮,而且还利用了田间地头的废弃物-秸秆,真是一举两得。
另外,改良团队还有其他方法,如新型滴灌技术,“分割台田”减盐排盐,帮助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改造盐碱地。
这个突破还被香港南华早报作为重要新闻向全世界报道。
如果说直接对盐碱地改造是第一种思路,那么接下来通过生物基因技术改造植物以适应盐碱地,则是第二种思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十家科研单位合作,首次发现农作物耐碱的关键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24日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10亿公顷盐碱地有救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受宜表示,这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为培育耐碱植物打开了大门。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平均增产约20~30%,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如果未来两种思路能更多应用,那么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又多了一层保障。
技术如果出口,不仅能增收,对世界各国的盐碱地改造也是非常大的助力。
所以,在我们感叹其他国家在某些技术上有突破时,我们也不必完全妄自菲薄,承认有差距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实干的科研团队在其他领域有着卓有成效的突破。
除了农业科技,我们在航天科技,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并不落后于全球最高水平,希望很多科技成果未来能转化为更多民用的成果。
而这里面就是很多企业家的机会,加油吧!
还有哪些领域大家看到有实质性突破的,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人民网】盐碱地有救了!中国科学家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农民日报】盐碱地也能变丰收田
“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攻关纪实
知乎:我国盐碱地地区分布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