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火箭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SS-N-8潜射导弹剖面图

1973年开始研制的SS-N-18(魟鱼)导弹,以及1979年研制的SS-N-23(轻舟)导弹,结构布局均与SS-N-8导弹相似,其中SS-N-18在SS-N-8导弹基础上增加了分导级,SS-N-23导弹又增加了一个三子级。

第四代液体导弹,采用共底+发动机潜入等措施,与基线相比,可提升15%装填率,如SS-N-8/SS-N-18/SS-N-23等。

液体火箭有划代研究,火箭结构材料有划代研究,箭体结构总体设计是否可以划代?

首先说“箭体结构总体设计”,这里指关于箭体结构的总体布局,不涉及使用什么结构材料,也不涉及箱体等是采用光筒、还是网格加筋结构等。

再说“是否可以”,它有两层意思:是否有必要,以及是否可行。

有必要。划代就是分类,所有的学习和研究,最终都指向一件事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让知识从混乱变得有序。

可行。分类就是逻辑,找到火箭箭体结构总体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和历史线索,逻辑就清晰了。这个核心要素就是箭体结构内未利用空间。

由于技术同源,文中不再区分火箭还是导弹。

一、第一代1:由飞机油箱演变而来的贮箱结构

贮箱是液体火箭重要组成部分。V-2导弹贮箱由飞机油箱发展而来,它把贮箱安放在主体结构的内部,成为悬挂式贮箱。

图 V-2导弹剖面图

由于V-2导弹需要再入大气层,因此采用了钢外壳。到了1947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海盗火箭时,就采用了铝制外壳。

二、第一代2:承力式贮箱结构

1946年,康瓦尔公司的飞机结构专家博萨特意识到与V-2相比,可以从三个方面节省重量:一是使用铝合金材料,二是使外壳具有双重功能,用外壳保存推进剂,从而省掉悬挂贮箱,最后他意识到可以用氮气对贮箱增压以支撑外壳。经设计,它的尺寸是V-2的2/3,但干重只有V-2的1/8,效率提高了5倍有余。这就是MX-774导弹的原型,美国首次尝试研制洲际导弹,虽未成功,但博萨特竭尽全力获得的经验最终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它最终促成了宇宙神导弹的开发。

无独有偶,1947年,科罗廖夫开始了SS-2导弹的研制,这是继SS-1导弹(V-2仿品)之后,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它采用承力式铝合金贮箱代替了承力式外壳+悬挂贮箱结构。我国东风一号导弹(1059)就是SS-2导弹的仿品。

图 SS-2导弹剖面图

SS-2导弹定义了一个典型的火箭外形。它是单级火箭,在其上增加二级、仪器舱、整流罩后,形成了一个多级火箭典型结构,如下图。

图 火箭结构示意图

火箭贮箱内装满推进剂,但箱间段、后过渡段/尾段、级间段内存在大量未利用空间。箭体结构总体设计代际划分,就体现在对这三组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过程,它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

三、第二代:取消箱间段,共底贮箱

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利用两个贮箱之间的空间,这就是“共底”贮箱。

图 宇宙神导弹剖面图

1951年,康瓦尔公司开展了宇宙神导弹研制。导弹贮箱由圆筒形壳段、上底、下底和中间共底组成。中间共底为半球形,位于贮箱箱体中间,将贮箱分隔成煤油箱和液氧箱两部分。

采用共底贮箱的好处如下:

  • 节省了一个贮箱箱底的重量(单层共底),同时,非共底时各贮箱均需承受内压作用,共底后可以利用上下贮箱之间压差来抵消各自的内压载荷,进一步减轻了箱底重量。当然,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副作用,如两种推进剂之间的绝热处理,以及贮箱充压先后顺序等保障。

  • 充分利用了箱间段内空间,节省了箱间段重量,同时火箭长度缩短载荷变小,有利于火箭减重。当然这里也有副作用,原来箱间段可以放置设备仪器,如排气管、自毁装置等,现在都需要挪到其它地方。

  • 对于上凸的共底,上底推进剂可以从贮箱排放,此时推进剂晃动更小,有利于减小推进剂不可用量。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以前认为共底贮箱能大幅缩短火箭长度,但写本文时一算发现好处没有想象的大。以宇宙神导弹为例,其箱体直径为3.05m,假设贮箱上下底模数为1.6(椭圆),则两个贮箱之间空间为4.6m3,采用共底后火箭总长缩短0.6m,仅占火箭总长的2.5%。

苏联从1962年开始研制的SS-9导弹也使用了共底贮箱。SS-9导弹二子级使用了共底贮箱,一子级没有使用,这是在效率和工艺复杂性之间的一次权衡和选择。SS-9导弹后来弹改箭为旋风号火箭。

图 SS-9导弹剖面图

宇宙神导弹和SS-9导弹的共底,在外观上有个明显区别。前者共底为上凸(箱底向上拱起,像上眼皮),后者为下凹(箱底向下拱起,从上面看是凹的,像下眼皮)。两者并没有一定之规,各型火箭各种方案都有。

如CZ-3A/CZ-4B三子级采用的是上凸方案。

图 CZ-3三子级共底结构剖面图

而质子号二子级、猎鹰9号火箭二子级均采用了下凹式共底。

图 质子号火箭剖面图

图 猎鹰9号二子级渲染图

一般而言,为了便于推进剂出流,上凸共底采用贮箱外侧走输送管方案,而下凹共底采用隧道管方案(上贮箱输送管从下贮箱内部穿过)

但也有例外,如阿里安5火箭一子级,其氧箱底为下凹式,但它没有走隧道管,而是采用了一根管路伸到贮箱底部,然后向上引到箱壁,再从侧壁走管路,就像喝饮料的吸管一样。

图 阿里安5芯一级结构剖面图

法国的火箭比较特立独行,除吸管一样的管路,还有火箭尾部那个像“瘤子”一样的液氦贮箱(下图)。把贮箱/气瓶挂在发动机一侧的型号很多,但挂这么大贮箱的不多。这个液氦贮箱内径1.303m,体积为1.146m3,装载4.2K共136kg液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贮箱漏热,当温度大于5.13K时变成超临界氦(要求24h,实测放置31小时压力上升到2.2MPa)

图 阿里安5芯一级(看左侧的大贮箱)实物图

阿里安5的二子级结构也比较有趣,低温二子级从ESC-A改进到共底的ESC-B。

图 阿里安5 ESC-A/B剖面图

ESC-A/B采用了不等直径共底,如果仔细观察,它的布局还有一个特点,发动机直接连到了箱底。

四、第三代1:减小尾段,贮箱箱底传力

有些火箭使用机架将发动机推力传递到贮箱后短壳和柱段,机架内存在较大的未利用空间。

图 机架传力结构示意图

为了节省此部分空间,半人马座上面级、土星V号火箭第三级、土星IB第二级、CZ-4三子级、阿里安5 ESC-A/B、微风上面级等均采用了箱底传力方式。

1959年,科罗廖夫设计的SS-8导弹,二级机架直接对接到氧箱箱底。这枚导弹的二级没有明显的柱段,因此也只能连接到箱底。

图 SS-8导弹剖面图

图 土星V号S-IVB贮箱和箱底传力锥图

在箱底传力上走的更前的是美国,1957年设计的半人马座上面级采用了此方法。土星V号的S-IVB子级,是迄今型号中应用的最大推力和最大直径(6.6m)的箱底传力贮箱。如上图,发动机由一段锥形壳小机架传力到贮箱底部,锥形壳结构高2.11m,底部直径0.427m,顶部直径4.64m。由于推力结构为锥形壳,开敞性较差,不利于后续装配、调整和检查,所以在上面开有人孔(Access Door)

五、第三代2:取消尾段,发动机上部内埋(未浸入推进剂)

由于发动机喷管较长,在喷管四周仍有大量可利用空间,部分型号将发动机上部埋入了贮箱内部,如微风上面级。

图 微风上面级剖面图

如上图所示的微风上面级,设计了异形燃料(UDMH)箱,发动机大部分都被埋入贮箱内部,大幅节约了贮箱空间。

这种设计是属于苏联和俄罗斯的专利,笔者没有在美国的火箭上看见。

1969年8月,同时上马的SS-17/SS-18/SS-19导弹,就已经将发动机埋入贮箱。

如下图,扬格尔(乌特金)设计的SS-17/SS-18,二级发动机上部已经伸入了N2O4贮箱,一级UDMH箱底也呈上凸外形,以容纳发动机空间。切洛梅设计的SS-19导弹,二级发动机也伸入了UDMH箱底。这种设计,以增加贮箱制造复杂性为代价,减小了箭体总长度。

图 SS-17(左)、SS-18(中)和SS-19(右)导弹剖面图

上述导弹尺寸与真实尺寸大抵相当,其中SS-18导弹起飞规模最大、投掷能力最大、弹头威力也最大,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为苏联战略武器巅峰之作,被命名为“撒旦”。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签订之后,SS-19弹改箭为隆声号运载火箭,SS-18弹改箭为第聂伯运载火箭。

六、第三代3:减小/取消级间段,发动机下部内埋(未浸入推进剂)

现在,对于火箭一个子级,通过共底节约了两个贮箱之间的空间,通过发动机顶部埋入贮箱节约了喷管外部空间,但毕竟喷管外温度高,一般而言总要突出箭体,还会占用火箭下子级空间。

如果仔细观察,SS-17和SS-19导弹的一子级氧箱顶部都形成了内凹型,以容纳二级发动机喷管。

在乌克兰战略导弹博物馆,有SS-17导弹的实物。可以看到,一子级的顶部四周上凸(最左上侧子级),中心是上凸的,以容纳更多推进剂。

图 SS-17导弹实物图

这种设计来自于切洛梅。1963年,苏联部长会议决议由切洛梅开展SS-11导弹的研制。航空设计师出身的切洛梅,对于结构布局和优化十分娴熟。与早一年立项的SS-9导弹相比,一二级全部采用共底贮箱、箱底传力自然不在话下,同时还将一级氧箱前底做成上凹形状,以容纳发动机空间。

图 SS-11导弹剖面图

SS-11导弹异常成功,它从1967年7月21日开始服役,到1969年装备数量到达600枚,1970年到达840枚,1973年~1974年,SS-11导弹装备数量达到1030枚。

七、第四代1:取消尾段,发动机上部潜入贮箱

SS-18(“撒旦”)为苏联陆基战略导弹巅峰之作,其结构总体设计也登峰造极,但它还不是终极构型,终极构型来自于海底。

苏联研制的液体潜射导弹,达到了全箭无壳段,定义了液体火箭的终极构型。

1962年,马克耶夫设计局开始SS-N-6潜射导弹研制。它在导弹结构和布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缩短长度、减轻质量。

除了采用双层共底、氧箱上底下凹以内埋入弹头等措施,它将主发动机潜入UDMH箱的推进剂中,浸在推进剂中的主发动机为固定喷管不摇摆,未浸入推进剂的外侧游机摇摆进行姿态控制。

图 SS-N-6导弹剖面图

这里的潜入,与之前SS-17/SS-18/SS-19导弹的内埋不同。内埋是指贮箱变形以容纳发动机空间,而潜入式是指发动机直接浸入了推进剂中。即内埋利用的是结构变形,无论如何发动机与贮箱间都有间隙;而潜入利用的是液体变形,可以做到毫无间隙,因此可以更为节省箭体空间。

八、第四代2:取消级间段,发动机下部潜入贮箱,级间共底

1964年,马克耶夫开始了两级液体潜射导弹SS-N-8导弹研制。与SS-N-6导弹类似,弹头倒置内埋进了UDMH贮箱,一级发动机顶部潜入UDMH箱底。有意思的是二级发动机,它的底部直接浸入了一级N2O4贮箱里面,形成了级间共底,从而取消了级间段。火箭一二级级间分离时,直接切断贮箱,贮箱增压气体作为分离能源拉开一二级距离。这种方式与联盟号助推分离的科罗廖夫十字异曲同工,甚至更为酷炫。

图 SS-N-8潜射导弹剖面图

1973年开始研制的SS-N-18(魟鱼)导弹,以及1979年研制的SS-N-23(轻舟)导弹,结构布局均与SS-N-8导弹相似,其中SS-N-18在SS-N-8导弹基础上增加了分导级,SS-N-23导弹又增加了一个三子级。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将SS-N-18和SS-N-23导弹改制为波浪号和静海号运载火箭,用于小型卫星发射任务。

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萨尔马特,以代替乌克兰研制的SS-18导弹。由于研制单位为俄罗斯的马克耶夫设计局,因此有人根据SS-N-8导弹构型,画出了如下的萨尔马特想象图。

图 网上给出的萨尔马特导弹剖面图(实际为SS-N-8导弹剖面图)

这幅图中,导弹头部指向尾部,推进剂呈RYYR布局,形成四贮箱三共底、头内埋尾潜入的空间结构,绝佳地阐释了SS-N-8导弹没有一丝空间是浪费的无舱段化设计特点:

  • 无仪器舱——弹头埋入2R。

  • 无箱间段——2R/2Y和1Y/1R共底。

  • 无级间段——二级发动机底部潜入1Y,形成2Y和1Y的级间共底。

  • 无尾段——一级发动机顶部潜入1R。

说句题外话,笔者认为这幅萨尔马特的图不真。它的工艺太复杂,作为陆基导弹,大可不必像潜射导弹那样追求极致空间。俄罗斯在“军队-2019”国际军事技术论坛期间公布了最新萨尔马特导弹的性能参数。用此参数计算装填率为62.6%(计算方法见下),与SS-18导弹的66.3%更为接近,而达不到SS-N-8的75.5%。萨尔马特更有可能是俄罗斯针对乌克兰产SS-18导弹的一个“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仿品。

图 萨尔马特导弹性能参数

九、总结

梳理美苏在液体火箭结构未利用空间开发上走过的历程,如下表所示。

以上代际划分比较定性,可以自定义“装填率”指标,对以上措施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计算公式为:

装填率=(火箭总重×0.9)/推进剂综合密度/火箭总体积

这里0.9代表推进剂重量系数(可能导致±5%偏差)。推进剂综合密度为氧燃平均密度,一般对于N2O4(或硝酸)和UDMH(或混肼50)为1.2t/m3,对于液氧煤油为1.0t/m3,对于固体推进剂为1.8t/m3

注:级数中不含分导级,另外此处不用运载火箭比,是因为运载火箭整流罩一般相对较大,给计算引入较大干扰。

计算结果如上表所示。一般而言,火箭直径越大,装填率越高;级数越多、长细比越小,装填率越低。除去这些因素,从数值可以看出:

  • 第一代液体导弹结构,未采用共底、发动机内埋/潜入等措施,典型代表是SS-5,装填率为59%。将之作为比较基线;

  • 第二代液体导弹采用共底贮箱,可提升装填率约2%,提升有限(实际上,宇宙神采用共底,火箭长度仅仅缩短0.6m,占全箭总长2.5%)。如宇宙神和SS-9等;

  • 第三代液体导弹采用共底+发动机内埋等措施,与基线相比,可提升装填率约7%,如SS-17/SS-18/SS-19;

  • 第四代液体导弹,采用共底+发动机潜入等措施,与基线相比,可提升15%装填率,如SS-N-8/SS-N-18/SS-N-23等;

  • 液体导弹装填率不低于固体导弹,如进一步采用内埋式或潜入式喷管,液体导弹装填率可以超过固体导弹。因为液体只是多了一个对装填率影响不大的箱间段,而且由于液体可变形性,实施潜入式喷管更节省空间。

当我们还在为第二代大型贮箱共底孜孜以求时,苏联早已完整走过了共底贮箱、箱底传力、发动机内埋、发动机潜入的四个代际,并在SS-N-8导弹上实现了全箭无壳段化,达到了液体火箭结构的终极构型。

为什么苏联可以呢?我们有没有可能瞄着结构终极构型,弯道超车,直接设计一款结构高度集成、全箭无壳段化的第四代运载火箭结构呢?

运载火箭/导弹技术演化是由竞争、迭代和需求推动的,其中需求是先决条件、迭代是必要条件、竞争是催化剂。

在上世纪60~70年代,科罗廖夫、杨格尔、切洛梅和马克耶夫的竞争中推陈出新,臻至化境。没有竞争,就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也不会有SS-18和SS-N-8/18/23的横空出世。

仅有竞争也不够,SS-18和SS-N-23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通过一点点积累和攻关,一步步出现的。SS-18站在了SS-9和SS-11的肩膀上,SS-N-8/18/23站在了SS-N-6的肩膀上。自然从来不飞跃,从没有弯道超车,只有反复迭代。时间和眼界都代替不了迭代,因为经验是由完成的迭代的数量获得的,而不是花费的年数。

最后,SS-18比SS-N-8立项更晚,但它在结构上也并没有做到SS-N-8那样的极致,出现了代际倒退。这是因为需求,潜射导弹对尺寸、规模有着严格的限制,螺蛳壳里做道场,马克耶夫只能逼着自己做到极致。但陆基导弹限制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扬格尔/切洛梅会在结构极限和可靠性中进行一个权衡。需求不同于要求,内在的要求才是需求,需求是决定性的。

因此,苏联可以设计出SS-N-23。我们现在想抄作业,不可行、也无必要。不可行是因为没有快速迭代和竞争,没有必要是因为确实没有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理念世界的影子(ID:spaceodyssey1968),作者:洞穴之外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Like (0)
Previous 2024年3月11日 10:10
Next 2024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 水温80度:AI行业真假繁荣的临界点

    我们从来没拥有过这么成功的AI主导的产品。

    (这种分析统计并不那么准,但大致数量级是差不多的)

    这两个产品碰巧可以用来比较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一个更通用,一个更垂直。

    蓝海的海峡

    未来成功的AI产品是什么样,大致形态已经比较清楚了,从智能音箱和Copilot这两个成功的AI产品上已经能看到足够的产品特征。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罢工”,全网打工人都慌了

    美西时间午夜12点开始,陆续有用户发现自己的ChatGPT要么响应超时、要么没有对话框或提示流量过载,忽然无法正常工作了。

    因为发现AI用久了,导致现在“离了ChatGPT,大脑根本无法运转”。”

    等等,又不是只有一个聊天机器人,难道地球离了ChatGPT就不转了。

    大模型连崩原因猜想,谷歌躺赢流量激增6成

    GPT归位,人们的工作终于又恢复了秩序。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宕机8小时,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60%

    ChatGPT一天宕机两次

    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近60%

    ChatGPT在全球拥有约1.8亿活跃用户,已成为部分人群工作流程的关键部分。

    过去24小时内提交的关于OpenAI宕机的问题报告

    图片来源:Downdetector

    ChatGPT系统崩溃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X上发帖警告道:“ChatGPT最近发生的2.5小时全球中断,为我们所有依赖AI工具来支持业务的人敲响了警钟。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大崩溃,AI集体罢工让全网都慌了

    接着OpenAI也在官网更新了恢复服务公告,表示“我们经历了一次重大故障,影响了所有ChatGPT用户的所有计划。Generator调查显示,在ChatGPT首次故障后的四小时内,谷歌AI聊天机器人Gemini搜索量激增60%,达到327058次。

    而且研究团队表示,“Gemini”搜索量的增长与“ChatGPT故障”关键词的搜索趋势高度相关,显示出用户把Gemini视为ChatGPT的直接替代选项。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深度对话苹果iPad团队:玻璃的传承与演变

    iPad最为原始的外观专利

    没错,这就是iPad最初被设想的样子:全面屏,圆角矩形,纤薄,就像一片掌心里的玻璃。

    2010年发布的初代iPad

    好在乔布斯的遗志,并未被iPad团队遗忘。

    初代iPad宣传片画面

    乔布斯赞同这一想法,于是快速将资源投入平板电脑项目,意欲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上网本」,这就是iPad早年的产品定义。

    iPad进化的底色

    苹果发布会留下过很多「名场面」,初代iPad发布会的末尾就是一例。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底层逻辑未通,影视业的AI革命正在褪色…

    GPT、Sora均为革命性产品,引发了舆论风暴,但它在上个月发布的“多模态语音对谈”Sky语音,却由于声音太像电影明星斯嘉丽·约翰逊,被正主强烈警告,被迫下架。

    华尔街日报也在唱衰,认为“AI工具创新步伐正在放缓,实用性有限,运行成本过高”:

    首先,互联网上已经没有更多额外的数据供人工智能模型收集、训练。

    03、

    如果说训练“数字人”、使用AI配音本质上瞄向的仍是影视行业固有的发展方向,那么还有另外一群人试图从根本上颠覆影视行业的生产逻辑和产品形态。

    但分歧点正在于此,电影公司希望通过使用AI技术来降低成本,但又不希望自己的内容被AI公司所窃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KAN会引起大模型的范式转变吗?

    “先变后加”代替“先加后变”的设计,使得KAN的每一个连接都相当于一个“小型网络”, 能实现更强的表达能力。

    KAN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当前深度学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K氏表示定理,将上述创新网络泛化到任意宽度和深度,并以科学发现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展示了其作为“AI+科学”基础模型的潜在作用。

    KAN与MLP的对照表:

    KAN使神经元之间的非线性转变更加细粒度和多样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这个国家,也开始发芯片补贴了

    //mp.weixin.qq.com/s/tIHSNsqF6HRVe2mabgfp6Q
    [4]中国安防协会:欧盟批准430亿欧元芯片补贴计划:2030年产量占全球份额翻番.2023.4.19.https。//mp.weixin.qq.com/s/VnEjzKhmZbuBUFclzGFloA
    [6]潮电穿戴:印度半导体投资大跃进,一锤砸下1090亿,政府补贴一半.2024.3.5https。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大模型的电力经济学:中国AI需要多少电力?

    这些报告研究对象(数字中心、智能数据中心、加密货币等)、研究市场(全球、中国与美国等)、研究周期(多数截至2030年)各不相同,但基本逻辑大同小异:先根据芯片等硬件的算力与功率,计算出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再根据算力增长的预期、芯片能效提升的预期,以及数据中心能效(PUE)提升的预期,来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增长情况。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你正和20万人一起接受AI面试

    原本客户还担心候选人能否接受AI面试这件事,但在2020年以后,候选人进行AI面试的过程已经是完全自动化的,包括面试过程中AI面试官回答候选人的问题,AI面试官对候选人提问以及基于候选人的回答对候选人进行至多三个轮次的深度追问。

    以近屿智能与客户合作的校验周期至少3年来看,方小雷认为AI应用不太可能一下子爆发,包括近屿智能在内的中国AI应用企业或许要迎来一个把SaaS做起来的好机会。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