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火箭有划代研究,火箭结构材料有划代研究,箭体结构总体设计是否可以划代?
首先说“箭体结构总体设计”,这里指关于箭体结构的总体布局,不涉及使用什么结构材料,也不涉及箱体等是采用光筒、还是网格加筋结构等。
再说“是否可以”,它有两层意思:是否有必要,以及是否可行。
有必要。划代就是分类,所有的学习和研究,最终都指向一件事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让知识从混乱变得有序。
可行。分类就是逻辑,找到火箭箭体结构总体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和历史线索,逻辑就清晰了。这个核心要素就是箭体结构内未利用空间。
由于技术同源,文中不再区分火箭还是导弹。
一、第一代1:由飞机油箱演变而来的贮箱结构
贮箱是液体火箭重要组成部分。V-2导弹贮箱由飞机油箱发展而来,它把贮箱安放在主体结构的内部,成为悬挂式贮箱。
图 V-2导弹剖面图
由于V-2导弹需要再入大气层,因此采用了钢外壳。到了1947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海盗火箭时,就采用了铝制外壳。
二、第一代2:承力式贮箱结构
1946年,康瓦尔公司的飞机结构专家博萨特意识到与V-2相比,可以从三个方面节省重量:一是使用铝合金材料,二是使外壳具有双重功能,用外壳保存推进剂,从而省掉悬挂贮箱,最后他意识到可以用氮气对贮箱增压以支撑外壳。经设计,它的尺寸是V-2的2/3,但干重只有V-2的1/8,效率提高了5倍有余。这就是MX-774导弹的原型,美国首次尝试研制洲际导弹,虽未成功,但博萨特竭尽全力获得的经验最终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它最终促成了宇宙神导弹的开发。
无独有偶,1947年,科罗廖夫开始了SS-2导弹的研制,这是继SS-1导弹(V-2仿品)之后,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它采用承力式铝合金贮箱代替了承力式外壳+悬挂贮箱结构。我国东风一号导弹(1059)就是SS-2导弹的仿品。
图 SS-2导弹剖面图
SS-2导弹定义了一个典型的火箭外形。它是单级火箭,在其上增加二级、仪器舱、整流罩后,形成了一个多级火箭典型结构,如下图。
图 火箭结构示意图
火箭贮箱内装满推进剂,但箱间段、后过渡段/尾段、级间段内存在大量未利用空间。箭体结构总体设计代际划分,就体现在对这三组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过程,它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
三、第二代:取消箱间段,共底贮箱
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利用两个贮箱之间的空间,这就是“共底”贮箱。
图 宇宙神导弹剖面图
1951年,康瓦尔公司开展了宇宙神导弹研制。导弹贮箱由圆筒形壳段、上底、下底和中间共底组成。中间共底为半球形,位于贮箱箱体中间,将贮箱分隔成煤油箱和液氧箱两部分。
采用共底贮箱的好处如下:
节省了一个贮箱箱底的重量(单层共底),同时,非共底时各贮箱均需承受内压作用,共底后可以利用上下贮箱之间压差来抵消各自的内压载荷,进一步减轻了箱底重量。当然,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副作用,如两种推进剂之间的绝热处理,以及贮箱充压先后顺序等保障。
充分利用了箱间段内空间,节省了箱间段重量,同时火箭长度缩短载荷变小,有利于火箭减重。当然这里也有副作用,原来箱间段可以放置设备仪器,如排气管、自毁装置等,现在都需要挪到其它地方。
对于上凸的共底,上底推进剂可以从贮箱排放,此时推进剂晃动更小,有利于减小推进剂不可用量。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以前认为共底贮箱能大幅缩短火箭长度,但写本文时一算发现好处没有想象的大。以宇宙神导弹为例,其箱体直径为3.05m,假设贮箱上下底模数为1.6(椭圆),则两个贮箱之间空间为4.6m3,采用共底后火箭总长缩短0.6m,仅占火箭总长的2.5%。
苏联从1962年开始研制的SS-9导弹也使用了共底贮箱。SS-9导弹二子级使用了共底贮箱,一子级没有使用,这是在效率和工艺复杂性之间的一次权衡和选择。SS-9导弹后来弹改箭为旋风号火箭。
图 SS-9导弹剖面图
宇宙神导弹和SS-9导弹的共底,在外观上有个明显区别。前者共底为上凸(箱底向上拱起,像上眼皮),后者为下凹(箱底向下拱起,从上面看是凹的,像下眼皮)。两者并没有一定之规,各型火箭各种方案都有。
如CZ-3A/CZ-4B三子级采用的是上凸方案。
图 CZ-3三子级共底结构剖面图
而质子号二子级、猎鹰9号火箭二子级均采用了下凹式共底。
图 质子号火箭剖面图
图 猎鹰9号二子级渲染图
一般而言,为了便于推进剂出流,上凸共底采用贮箱外侧走输送管方案,而下凹共底采用隧道管方案(上贮箱输送管从下贮箱内部穿过)。
但也有例外,如阿里安5火箭一子级,其氧箱底为下凹式,但它没有走隧道管,而是采用了一根管路伸到贮箱底部,然后向上引到箱壁,再从侧壁走管路,就像喝饮料的吸管一样。
图 阿里安5芯一级结构剖面图
法国的火箭比较特立独行,除吸管一样的管路,还有火箭尾部那个像“瘤子”一样的液氦贮箱(下图)。把贮箱/气瓶挂在发动机一侧的型号很多,但挂这么大贮箱的不多。这个液氦贮箱内径1.303m,体积为1.146m3,装载4.2K共136kg液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贮箱漏热,当温度大于5.13K时变成超临界氦(要求24h,实测放置31小时压力上升到2.2MPa)。
图 阿里安5芯一级(看左侧的大贮箱)实物图
阿里安5的二子级结构也比较有趣,低温二子级从ESC-A改进到共底的ESC-B。
图 阿里安5 ESC-A/B剖面图
ESC-A/B采用了不等直径共底,如果仔细观察,它的布局还有一个特点,发动机直接连到了箱底。
四、第三代1:减小尾段,贮箱箱底传力
有些火箭使用机架将发动机推力传递到贮箱后短壳和柱段,机架内存在较大的未利用空间。
图 机架传力结构示意图
为了节省此部分空间,半人马座上面级、土星V号火箭第三级、土星IB第二级、CZ-4三子级、阿里安5 ESC-A/B、微风上面级等均采用了箱底传力方式。
1959年,科罗廖夫设计的SS-8导弹,二级机架直接对接到氧箱箱底。这枚导弹的二级没有明显的柱段,因此也只能连接到箱底。
图 SS-8导弹剖面图
图 土星V号S-IVB贮箱和箱底传力锥图
在箱底传力上走的更前的是美国,1957年设计的半人马座上面级采用了此方法。土星V号的S-IVB子级,是迄今型号中应用的最大推力和最大直径(6.6m)的箱底传力贮箱。如上图,发动机由一段锥形壳小机架传力到贮箱底部,锥形壳结构高2.11m,底部直径0.427m,顶部直径4.64m。由于推力结构为锥形壳,开敞性较差,不利于后续装配、调整和检查,所以在上面开有人孔(Access Door)。
五、第三代2:取消尾段,发动机上部内埋(未浸入推进剂)
由于发动机喷管较长,在喷管四周仍有大量可利用空间,部分型号将发动机上部埋入了贮箱内部,如微风上面级。
图 微风上面级剖面图
如上图所示的微风上面级,设计了异形燃料(UDMH)箱,发动机大部分都被埋入贮箱内部,大幅节约了贮箱空间。
这种设计是属于苏联和俄罗斯的专利,笔者没有在美国的火箭上看见。
1969年8月,同时上马的SS-17/SS-18/SS-19导弹,就已经将发动机埋入贮箱。
如下图,扬格尔(乌特金)设计的SS-17/SS-18,二级发动机上部已经伸入了N2O4贮箱,一级UDMH箱底也呈上凸外形,以容纳发动机空间。切洛梅设计的SS-19导弹,二级发动机也伸入了UDMH箱底。这种设计,以增加贮箱制造复杂性为代价,减小了箭体总长度。
图 SS-17(左)、SS-18(中)和SS-19(右)导弹剖面图
上述导弹尺寸与真实尺寸大抵相当,其中SS-18导弹起飞规模最大、投掷能力最大、弹头威力也最大,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为苏联战略武器巅峰之作,被命名为“撒旦”。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签订之后,SS-19弹改箭为隆声号运载火箭,SS-18弹改箭为第聂伯运载火箭。
六、第三代3:减小/取消级间段,发动机下部内埋(未浸入推进剂)
现在,对于火箭一个子级,通过共底节约了两个贮箱之间的空间,通过发动机顶部埋入贮箱节约了喷管外部空间,但毕竟喷管外温度高,一般而言总要突出箭体,还会占用火箭下子级空间。
如果仔细观察,SS-17和SS-19导弹的一子级氧箱顶部都形成了内凹型,以容纳二级发动机喷管。
在乌克兰战略导弹博物馆,有SS-17导弹的实物。可以看到,一子级的顶部四周上凸(最左上侧子级),中心是上凸的,以容纳更多推进剂。
图 SS-17导弹实物图
这种设计来自于切洛梅。1963年,苏联部长会议决议由切洛梅开展SS-11导弹的研制。航空设计师出身的切洛梅,对于结构布局和优化十分娴熟。与早一年立项的SS-9导弹相比,一二级全部采用共底贮箱、箱底传力自然不在话下,同时还将一级氧箱前底做成上凹形状,以容纳发动机空间。
图 SS-11导弹剖面图
SS-11导弹异常成功,它从1967年7月21日开始服役,到1969年装备数量到达600枚,1970年到达840枚,1973年~1974年,SS-11导弹装备数量达到1030枚。
七、第四代1:取消尾段,发动机上部潜入贮箱
SS-18(“撒旦”)为苏联陆基战略导弹巅峰之作,其结构总体设计也登峰造极,但它还不是终极构型,终极构型来自于海底。
苏联研制的液体潜射导弹,达到了全箭无壳段,定义了液体火箭的终极构型。
1962年,马克耶夫设计局开始SS-N-6潜射导弹研制。它在导弹结构和布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缩短长度、减轻质量。
除了采用双层共底、氧箱上底下凹以内埋入弹头等措施,它将主发动机潜入UDMH箱的推进剂中,浸在推进剂中的主发动机为固定喷管不摇摆,未浸入推进剂的外侧游机摇摆进行姿态控制。
图 SS-N-6导弹剖面图
这里的潜入,与之前SS-17/SS-18/SS-19导弹的内埋不同。内埋是指贮箱变形以容纳发动机空间,而潜入式是指发动机直接浸入了推进剂中。即内埋利用的是结构变形,无论如何发动机与贮箱间都有间隙;而潜入利用的是液体变形,可以做到毫无间隙,因此可以更为节省箭体空间。
八、第四代2:取消级间段,发动机下部潜入贮箱,级间共底
1964年,马克耶夫开始了两级液体潜射导弹SS-N-8导弹研制。与SS-N-6导弹类似,弹头倒置内埋进了UDMH贮箱,一级发动机顶部潜入UDMH箱底。有意思的是二级发动机,它的底部直接浸入了一级N2O4贮箱里面,形成了级间共底,从而取消了级间段。火箭一二级级间分离时,直接切断贮箱,贮箱增压气体作为分离能源拉开一二级距离。这种方式与联盟号助推分离的科罗廖夫十字异曲同工,甚至更为酷炫。
图 SS-N-8潜射导弹剖面图
1973年开始研制的SS-N-18(魟鱼)导弹,以及1979年研制的SS-N-23(轻舟)导弹,结构布局均与SS-N-8导弹相似,其中SS-N-18在SS-N-8导弹基础上增加了分导级,SS-N-23导弹又增加了一个三子级。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将SS-N-18和SS-N-23导弹改制为波浪号和静海号运载火箭,用于小型卫星发射任务。
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萨尔马特,以代替乌克兰研制的SS-18导弹。由于研制单位为俄罗斯的马克耶夫设计局,因此有人根据SS-N-8导弹构型,画出了如下的萨尔马特想象图。
图 网上给出的萨尔马特导弹剖面图(实际为SS-N-8导弹剖面图)
这幅图中,导弹头部指向尾部,推进剂呈RYYR布局,形成四贮箱三共底、头内埋尾潜入的空间结构,绝佳地阐释了SS-N-8导弹没有一丝空间是浪费的无舱段化设计特点:
无仪器舱——弹头埋入2R。
无箱间段——2R/2Y和1Y/1R共底。
无级间段——二级发动机底部潜入1Y,形成2Y和1Y的级间共底。
无尾段——一级发动机顶部潜入1R。
说句题外话,笔者认为这幅萨尔马特的图不真。它的工艺太复杂,作为陆基导弹,大可不必像潜射导弹那样追求极致空间。俄罗斯在“军队-2019”国际军事技术论坛期间公布了最新萨尔马特导弹的性能参数。用此参数计算装填率为62.6%(计算方法见下),与SS-18导弹的66.3%更为接近,而达不到SS-N-8的75.5%。萨尔马特更有可能是俄罗斯针对乌克兰产SS-18导弹的一个“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仿品。
图 萨尔马特导弹性能参数
九、总结
梳理美苏在液体火箭结构未利用空间开发上走过的历程,如下表所示。
以上代际划分比较定性,可以自定义“装填率”指标,对以上措施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计算公式为:
装填率=(火箭总重×0.9)/推进剂综合密度/火箭总体积
这里0.9代表推进剂重量系数(可能导致±5%偏差)。推进剂综合密度为氧燃平均密度,一般对于N2O4(或硝酸)和UDMH(或混肼50)为1.2t/m3,对于液氧煤油为1.0t/m3,对于固体推进剂为1.8t/m3。
注:级数中不含分导级,另外此处不用运载火箭比,是因为运载火箭整流罩一般相对较大,给计算引入较大干扰。
计算结果如上表所示。一般而言,火箭直径越大,装填率越高;级数越多、长细比越小,装填率越低。除去这些因素,从数值可以看出:
第一代液体导弹结构,未采用共底、发动机内埋/潜入等措施,典型代表是SS-5,装填率为59%。将之作为比较基线;
第二代液体导弹采用共底贮箱,可提升装填率约2%,提升有限(实际上,宇宙神采用共底,火箭长度仅仅缩短0.6m,占全箭总长2.5%)。如宇宙神和SS-9等;
第三代液体导弹采用共底+发动机内埋等措施,与基线相比,可提升装填率约7%,如SS-17/SS-18/SS-19;
第四代液体导弹,采用共底+发动机潜入等措施,与基线相比,可提升15%装填率,如SS-N-8/SS-N-18/SS-N-23等;
液体导弹装填率不低于固体导弹,如进一步采用内埋式或潜入式喷管,液体导弹装填率可以超过固体导弹。因为液体只是多了一个对装填率影响不大的箱间段,而且由于液体可变形性,实施潜入式喷管更节省空间。
当我们还在为第二代大型贮箱共底孜孜以求时,苏联早已完整走过了共底贮箱、箱底传力、发动机内埋、发动机潜入的四个代际,并在SS-N-8导弹上实现了全箭无壳段化,达到了液体火箭结构的终极构型。
为什么苏联可以呢?我们有没有可能瞄着结构终极构型,弯道超车,直接设计一款结构高度集成、全箭无壳段化的第四代运载火箭结构呢?
运载火箭/导弹技术演化是由竞争、迭代和需求推动的,其中需求是先决条件、迭代是必要条件、竞争是催化剂。
在上世纪60~70年代,科罗廖夫、杨格尔、切洛梅和马克耶夫的竞争中推陈出新,臻至化境。没有竞争,就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也不会有SS-18和SS-N-8/18/23的横空出世。
仅有竞争也不够,SS-18和SS-N-23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通过一点点积累和攻关,一步步出现的。SS-18站在了SS-9和SS-11的肩膀上,SS-N-8/18/23站在了SS-N-6的肩膀上。自然从来不飞跃,从没有弯道超车,只有反复迭代。时间和眼界都代替不了迭代,因为经验是由完成的迭代的数量获得的,而不是花费的年数。
最后,SS-18比SS-N-8立项更晚,但它在结构上也并没有做到SS-N-8那样的极致,出现了代际倒退。这是因为需求,潜射导弹对尺寸、规模有着严格的限制,螺蛳壳里做道场,马克耶夫只能逼着自己做到极致。但陆基导弹限制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扬格尔/切洛梅会在结构极限和可靠性中进行一个权衡。需求不同于要求,内在的要求才是需求,需求是决定性的。
因此,苏联可以设计出SS-N-23。我们现在想抄作业,不可行、也无必要。不可行是因为没有快速迭代和竞争,没有必要是因为确实没有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理念世界的影子(ID:spaceodyssey1968),作者:洞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