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年中,调味品行业降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2023年中,更是如此。
据《2023年调味品行业工商大数据报道》显示,截至2023年底,调味品在业存续企业为385315家,相比2022年下降4.6%。这也是自2016年以来,该数据首次出现负增长的年份。
而在中小企业外,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亦反映出当前市场的压力在不断增大。
2023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共计18家调味品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780.3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总额则为95.28亿元人民币,尽管较2022年同期有所提升,但其增长势头明显趋缓,显现出了见顶迹象。具体来看,双增局面不再普遍,仅半数企业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步正向增长:在18家企业中,有10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约55.56%;而净利润实现正增长的企业仅有9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刚好是一半。
面对着巨大的业务增长压力及需求变化,不同赛道、不同体量的公司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表现,但大多都在行业的承压之下艰难前行。不过,也有一些细分赛道和个别的企业,在消费者们的需求转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
01海天身陷增长困境,千禾依旧厉兵秣马
调味品作为我们每个人一日三餐都无法避开的产品,在过去数十年里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而行业也在历经了初级发展的探索、快速扩张的繁荣以及成熟化发展之后,迈入了战略提升的新阶段。
而在行业的发展进程中,一些调味品巨头凭借品牌、战略和市场打法的优势,逐渐占据了市场的大半江山。然而,随着需求边际的饱和,这些行业领头羊也面临着增长放缓的挑战,其中,作为行业一哥的海天,就好似整个酱油行业的缩影。
在2022迈向2023年时,海天为自己喊出的豪言壮语是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281.7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68.2亿元。
然而,站在当下来看,年初定下的目标却没有那么容易达成,截至三季报披露,2023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营收仅为187亿元,同比下滑约2%;归母净利约43亿元,同比下滑7%,两大指标双双出现负增长。
这也意味着,海天需要在第四季度完成近百亿的销售,并大幅提升利润率,方可完成年初喊出的“豪言壮语”。但,这对于一家业绩和利润弹性都极低的调味品企业来说,难度无异于登天。
而伴随着业绩目标崩塌的,还有投资者们的信心。据统计,海天味业2023全年下跌42%,市值蒸发超1500亿。如果以2021年高点约7000亿元总市值计算,截止2023年底,最高市值蒸发超5000亿元,回撤幅度超70%。
按理来说,作为酱油一哥,海天理应有着很多底牌可以打出用于提振市场。那么,为何这样一家白马企业在近三年中的估值会经历如同过山车一般的快速下降?
仔细分析下来,B、C端的增长乏力、社区团购的出现、品牌形象的崩塌,都成为了海天估值快速下跌的诱因。
在过去的十年中,海天味业之所以能在酱油品类中做到第一,主要在于其很好地把握住了由C端向B端转型的时间节点。
C端的需求,本质上就是消费者们在家烹饪的需求,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早在2015年就已经到达了拐点。而海天敏锐地发现了需求端的变化,通过建立驻外机构在当地市场服务经销商,并招聘市场营销人员自主承担销售执行,以实现向区域餐饮市场的突破,B端的先发优势因此得以建立。
B端的先发优势,让海天得以在2015至2021年间继续高歌猛进。不过,需求的问题依然摆在那里,没有改变,作为一项“嘴上生意”,消费者无论是在家烹饪还是出门就餐,都只有一餐的刚性需求。这也意味着就算发力B端,也能在数年中维持曾经的增速,天花板的来临是海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在增长逐渐乏力外,特殊时期社区团购的出现,被认为是2021年后影响最大的关键事件。
社区团购对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团购以便宜、低价为主要卖点,导致终端原有的定价体系错乱,冲击了海天原有经销渠道体系,原有的利润分配生态体系被打破;二是对于同行业的其他品牌来说,社区团购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海天味业引以为傲的低价优势在竞争中遭到消解。
海天味业于2021年6月卷入到线上渠道的恶战中,当年线上渠道销售收入7.04亿元,同比大增85.2%,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8%。线上的毛利率为37.31%,比线下足足少2.55个百分点,海天也陷入了不加入社区团购市场被抢占与加入社区团购就会“背刺”经销商的两难境地之中。
而在市场战略问题之外,2022年三季度的“双标门”事件,也让海天酱油深陷舆论危机之中。
彼时,有媒体报道海天酱油海外产品配料表简单,而国内产品的配料表却存在多种添加剂。事件经过传播,很快引发了网友质疑海天是“双面”企业,存在欺骗消费者行为。
虽然海天对添加剂和标准问题进行了解释,称国内外标准不一致,并非双标,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同时发声明称“海天味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安全的”、“支持调味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但,在汹涌却难以自控的民意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显得那么无力与苍白,网络上掀起了一轮购买“0添加”酱油的热潮,而这“泼天的富贵”恰好被另一家调味品企业——千禾味业接住了。
2022年第四季度,在声誉受损的海天味业营同比下降7.0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03%的同时,千禾味业实现了营业收入54.9%、归母净利润75%的增长。
在接下来的整个2023年中,“0添加”概念持续流行。数据显示,千禾味业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31亿元,同比50.04%;归母净利润3.87亿元,同比106.61%;扣非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111.82%。
但是,一时的快速成长并不代表着远期的看好。短期来看,千禾味业以“零添加”占领了一些消费者的心智。但长期来看,千禾要想后来居上,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千禾味业首先面临的,就是与海天相同的问题,B、C端需求不足的前提下,还没有海天那么强大的供应商资源,自然会在竞争中天然落于下风。
再者,“零添加”在酱油及调味品行业本身并不具备技术壁垒。近些年,入局零添加酱油的品牌正在不断增多,都在不断地压缩着千禾味业的市场空间,而后海天将战略重心转向“零添加”后很快就找回了主场。
快消品行业大数据分析公司马上赢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只有19个“零添加”酱油SKU,而到了2023年三季度,已达42个,铺市率也从25%增加到了39%。
所以说,对于千禾来讲,0添加的招牌并不像免死金牌,更像一块被攥在手中的金牌巧克力,并且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融化,而千禾能否在这仅有的窗口期中找到并掘深自己的护城河,成为了决定千禾能否更加体面活下去的重点。
02行业细分时代下,日辰和梅花的两种路径
不过,虽然整个调味品行业陷入了存量竞争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所有的细分赛道和具体的企业都持悲观态度。
从需求结构上来看,随着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对调味品的购买力增强,关注重点逐渐从价格转移到口味与质量,调味品也在迎合着消费者们的需求,朝高端化、细分化、简单化的方向发展,沿着“基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的路径进行演变。
复合调味品,也因此成为了调味品行业中规模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在这条赛道中,不乏一些小而美的企业,日辰股份便是其中之一。
日辰作为国内最早的专业复合调味料生产商之一,长期为食品加工企业、连锁餐饮、品牌零售企业提供专业的调味解决方案,拥有独属的“味之物语”自有品牌,并建立了以零售、电商为核心的业务渠道。
从业务结构来看,B端业务是公司的主要来源,在B端市场上,日辰一边继续巩固在原有餐饮连锁渠道和食品加工渠道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一边还在食品加工业务渠道首次拓展知名休闲零食类客户。
截至目前,公司B端客户包括了包括圣农食品、正大集团在内的众多国内外知名连锁餐饮企业,与呷哺呷哺、鱼酷、味千拉面等餐饮客户。
而在C端零售渠道中,日辰股份已实现“线下+线上”全渠道立体布局,稳步推进自有品牌“味之物语”进入大润发、家乐福、家家悦、华润苏果、永辉超市等线下商超,同时也在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公司也开设了旗舰店铺,产品销量稳步上升。
这也意味着,无论在B端还是C端,日辰股份都拥有完善的渠道,可以极大地加快复合调味品产品打入市场的速度。
在渠道力之外,公司竞争力“铁三角”中的产品力、研发力,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公司研发团队中最值得称赞的莫过于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研发团队会持续追踪分析餐饮市场与消费者们的喜好,及时优化调味品的口味与生产工艺,称得上是产品研发最贴近市场的调味品企业之一。
也正是在产品力、研发力、渠道力的共同驱动下,日辰股份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在增速极快的复合调味品赛道外,传统调味品赛道中也也并不缺少α极大的优秀企业,譬如,从味精起家的梅花生物,正在跨界高速发展之中。
作为提鲜增味的首选调味品,味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间经历了高速发展,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味精生产大国,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02年—2010年,我国味精生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1%,全国味精生产企业最高时超过200家,年产能达到256万吨。
不过,一则味精致癌的传闻,却暴击了整个行业。
一些早期的研究表明,大量摄入味精可能对动物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人类罹患癌症。然而,后来的许多权威研究表明,正常饮食中摄入的味精量对人体是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机构都认为味精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尽管如此,这类关于味精致癌的说法还是对中国味精行业产生不可估量的打击,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导致部分人减少味精的使用,转而寻求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味精进口和使用实施了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味精企业的出口业务。
而聚焦到企业层面上来看,我们最熟悉的“味精大王”莲花健康已经连续10年扣非净利润亏损,甚至即将走到破产重整的地步。
但是,同处味精行业的梅花生物,却能摆脱如莲花健康一般因味精行业下行拖累公司整体发展的原因,在于其精准的产品多元化战略和逆周期扩产的选择。
在赖以起家的味精产品立足脚跟之后,梅花生物好似嗅到了危机的味道,马不停蹄地开启了多元化战略。
2008年,梅花引进新天域和鼎晖两家战略投资者,开始切入高附加值的氨基酸领域,谷氨酰胺、苏氨酸产品在年内相继投产;2009年,梅花集团研发中心建成启用,随后陆续投产异亮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等新型氨基酸,正式成为氨基酸市场中的巨头。
此外,公司牢牢把握住了每一次行业危机带来的机会,进行了适时的逆周期扩展。
2011至2013年间,氨基酸产能持续扩张,行业竞争激烈,主要氨基酸品类价格持续下滑。公司在这一期间持续扩产,资本支出占营收比重均值达到了35%,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大幅增加。
彼时,由于行业仍处于下行阶段,且建成项目的利用率无法立即拉满,导致公司周转效率大幅下降,业绩也遭到了巨大的拖累,但在熬过行业低谷,2016年始,随着动物营养类氨基酸的价格开始回暖,曾经的投资也终于显出了价值,公司投资回报率显著回升。
在尝到第一次逆势扩产的甜头后,第二次扩产对于梅花生物来说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了。2018年开始,国内主要氨基酸品类产品迅速扩张,相关产品价格也快速下跌,行业整体面临着重塑的格局。此时,梅花生物再一次出手,在山西白城新建第三个氨基酸生产基地,资本支出占营收比重再次提升至两位数。
在之后的2021至2022年期间,伴随相关低效氨基酸产品退出结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梅花生物的话语权大大提升,最终在提价与产能释放的共同叠加之下,公司营收与利润率双双提升,彻底实现了从单一味精产品的战略转型和业务多元化升级。
而在2023年中,虽然由于原材料成本增加、产品降价的周期原因,导致全年营收收于277.61亿元,同比降低0.63%,净利润收于31.8亿元,同比减少27.81%。
但是,作为一家可以采用柔性生产的全产业链深加工龙头企业,已经极限平滑了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而随着玉米、煤炭价格下行,相关需求改善预期的出现,或许已经进入了梅花生物最棒的击球点。
03写在最后
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我国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2021年将达1658亿元。2013-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5%,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另据Euromonitior,美国和日本的复合调味品渗透率分别达到73.39%和59.32%,而中国仅有26%,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2023年调味品行业可以说既有挑战,亦有机遇。“刚需”属性突出的调味品,随着餐饮复苏、原材料价格回落、渠道库存去化,品质、创新、高性价比成为当下食品行业的重要课题。
鉴于餐饮行业对“效率”的诉求不断提升,基础调味品生产企业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随着市场主流趋势转向复合调味品领域,细分领域的竞争已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洞察和战略执行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像梅花生物这样勇于拓展业务的公司,不仅不会沦为像莲花生物一般的下场,还将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