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幼儿园入园一度成为家长心中的「老大难」问题,入园贵、入园难,一度成为梗在家长心中的一根刺。为了能够抢到心仪的幼儿园入园名额,家长们各显神通。然而现在,一些公办幼儿园都开始「抢生源」,大批民办幼儿园更是面临倒闭的困境。2024 年 1 月 12 日,徐汇区民办蒂伊幼稚园发公示表明:从 2024 年 3 月 1 日起停止办园,不再招收幼儿。即便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办幼儿园都尚且无法逃脱幼儿园停办的「魔咒」,可想而知,未来大批民办幼儿园乃至公办幼儿园将面临何等严峻的生存形势。
早在 200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园,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 2020 年全国原则上达到 50%,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使办园结构和资源供给既满足人民群众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强烈愿望,又满足一些家长多样化的选择性需求。
从 2008 年开始,大批民办园转成普惠园,加快建设公办园,幼儿园数量保持着稳步增长。但是从 2022 年开始,幼儿园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少了 5610 所幼儿园。
2023 年全国有 27.44 万所幼儿园,比 2022 年的 28.92 万少 1.48 万所,再加上 2022 年减少的 5610 所,这两年间一共减少了 2.04 万所。这是自 2008 年开始,幼儿园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并且这种趋势,预计会持续很长时间。
幼儿园出现「关闭潮」,直接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所导致的适龄儿童生源数量的减少。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园童数量将每年减少大约 10%到 15%。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定比例的幼儿园关闭,尽管这一比例预计会低于儿童数量下降的比例。
除了人口出生率下降这个因素外,国家政策和城市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家对公办幼儿园的支持程度以及在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和西南地区,都将对幼儿园的分布和数量产生影响。在中国,农村幼儿园的数量非常大,而民办园在农村幼儿园的占比是非常高的。因此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将会导致大批农村民办幼儿园倒闭,进一步加剧幼儿园「关闭潮」这一趋势。
幼儿园「关闭潮」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是幼儿园场地空置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大批幼儿园关闭后,在短时间内这些空出来的场地无法得到及时安排,一方面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滋生安全隐患。无人看管的幼儿园一旦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很容易危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幼儿园「关闭潮」只是开始,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在未来都有可能出现「关闭潮」。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在《中国青年人口的新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中提到,「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之间的十年,将会经历由于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占比下降而导致的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数量减少的过程。在青年人口转型过程中,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的招生生源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这样的趋势,未来的大学「关闭潮」会比现在的幼儿园「关闭潮」更加惨烈。
并且,幼儿园关闭后造成的对幼师需求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幼师过剩和优质师资资源流失的问题。大批幼师面临下岗和重新就业,正在就读幼师专业的学生们也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先进的优秀幼师失业后,幼儿园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下降。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会对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幼儿园「关闭潮」使得幼儿园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许会导致幼儿园课程向着过度化、超前化的方向发展。幼儿园发展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唐泽麻由美在 2004 年发表的论文《日本幼儿园的延续与变化》中指出,出生率下降对幼儿园的一个主要影响就是课程的扭曲,为了迎合雄心勃勃、紧张不安的父母们对孩子在学业上的要求,幼儿园会增加一些「时髦课程」,比如英语、计算机、网球和游泳等来吸引他们。幼儿园的招生手段,与其说是吸引孩子就读,不如说是吸引家长加入。一旦幼儿园课程以满足家长需求为办学目标,那必然会导致对儿童真实需求关注度的降低,长期发展下去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关闭潮已经是不可扭转的事实,如何顺应这种情况谋求发展之路,是政府和从业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撰文提出,可以提高幼儿园建设标准,推进「小园小班」建设,提高师幼比,并推进托幼一体化,把 2 至 3 岁幼儿的托育纳入幼儿园,将有助于拓展和优化现有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小班制教学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很普遍,但在我国并没有普及开来。根据我国国家规定,幼儿园班生数限定为 25-35 人,大部分幼儿园实行的都是大班制教学。这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现状息息相关,不过随着人口的持续下降,小班制或将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这需要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扶持更多民办幼儿园转型向小班制发展。
近些年来,托幼一体的幼儿园也在迅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表示,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延伸提供托育服务,是托育市场与幼儿园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优化调整资源布局,推动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举措。
托幼一体的幼儿园发展模式,一方面补齐了 0-3 岁婴幼儿托育的短板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补齐幼儿园生源。面对幼儿园适龄儿童数量锐减的情况,幼儿园向下发展婴幼儿托育,扩大服务对象,是一条可行的两全之法。不过,幼儿园向托幼一体模式方向发展,需要配备专业的师资和设备,对幼师进行相应的育儿知识的培训。同时,要设置严格的管理标准和培训体制,兼顾 0-3 岁和 3-6 岁儿童的不同教育需求,这一点也可以延伸至高等院校的幼师培养体系中去。政府也要做好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支持和补贴。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攀升,而新生儿出生率在逐年下降,年龄尽头的两端互相交错。如今,老幼同养模式也渐渐走入大众视野。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许多关于老幼同养的活动,尤其在日本,养老院与幼儿园的共同规划已经发展成熟,开设了多家养老设施和幼儿园于一体的养老机构。
相对而言,在中国,老幼同养模式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大部分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推进育儿友好型社区和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就有媒体报道过,武汉童心苑是国内首批尝试老幼同养模式的机构之一,由武昌路幼儿园和武昌区复兴路社区的童心苑老年公寓共同组成。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的需求差异比较大,因此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了人员培训的负担。另外,童心苑的老幼同养模式更多的是资源上的重置,而不是真正地实现老人和孩子相互陪伴,达到「老有所伴、幼有所养」的效果。
同时,这种模式还令不少人心存疑虑,一方面,老人和幼儿在生理和免疫系统方面都相对脆弱,一旦遇上流感季节,可能会对老人和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另一方面,老年人和幼儿在身体活动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设计适合所有参与者的活动内容和节奏需要细致的规划和调整。而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无形之中加重了老幼同养机构的负担,不利于老幼同养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这点上看,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还要走很长的路。
幼儿园关停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政府和从业者还可以通过资源重整、政策扶持和模式创新等手段来降低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幼儿园来说,首先需要接受行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事实。幼儿园需要通过位置、竞争力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来考虑其生存策略,而不仅仅是寻求短期解决方案。目前现行的一些幼儿园转型模式,从宏观角度来看大多是无效的,因为它们无法改变行业面临的基本挑战。
幼儿园应该从需求端着手,考虑如何真正满足家庭和儿童的需要,包括但不限于提供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幼儿园「关闭潮」带来的不止有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倒逼学前教育改革,唯有不断调整政策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教育才能更平稳、持久地发展下去。
文章参考:
熊丙奇《正视幼儿园生源之争》
杨雪燕《探索「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协同治理之道》
日敦社幼师学园《大量幼儿园面临关闭、空置,未来会变成养老院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