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作者|白露

来源|惊蛰研究所

随着气温转暖,人们对于运动的热情重新高涨起来。社交平台上,年轻人们为过去一整个冬季的放肆饮食、疏于运动深深忏悔,让“赴GYM请罪”成为时下的网络热梗。而此前关于“脆皮大学生”的论调也提醒人们,这届年轻人似乎不太爱运动。

但与“不爱运动”的印象形成鲜明的是,近两年从飞盘、徒步到骑行,各种小众运动轮番掀起新的运动流行,且其中又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届年轻人真的不爱运动吗?

运动、不运动的100种“理由”

参与运动的理由有很多,既可以是随着天气转暖,导致户外活动的机会增加。也可能是要为夏天露肉、穿好看的衣服紧急修炼“魔鬼身材”。但如今有不少人开始运动的原因,是因为遇到了健康问题。

在外资金融上市公司工作的95后小高,最近就因为一份体检报告开始运动起来。“体检报告上的血压偏高、中度脂肪肝这些诊断让我有点不可置信,感觉自己还是个年轻人,高血压这种慢性病应该不会找上我,但是体检报告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

医生告诉小高,他的脂肪肝和高血压单纯是因为体重太大导致的,减减脂肪就好了。而此前因为身体问题,小高也长期存在头疼、失眠的身体问题。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小高买了私教课。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主要也是监督我的饮食,然后做一些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运动之后,小高明显感觉到头疼、失眠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虽然血压没啥变化,但是体重确实降了,睡眠也好了很多。”

从业8年的私教教练东东告诉惊蛰研究所,因为健康问题才开始运动的人有很多,“我的一些学员来了就直接告诉我,公司体检查出来有脂肪肝、高血压,医生建议要多运动,他们就来报班了。除了慢性疾病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白领面临体能、体态问题。”

虽然年轻人大多认同运动对保持健康很重要,但是年轻人大多数的现状是没时间运动。

每经新闻发布的2022-2023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工作日平均休闲时间为2.76小时。而对于大多数的都市人来说,一天24小时的行程表中,2小时在路上,8小时在上班,2小时在吃饭,1小时在加班,1小时在洗漱上厕所化妆梳头刮胡子,2小时用来做家务刷手机,只剩下8小时,也就只够用来睡觉了。

长时间的工作、加班以及通勤时间占用了年轻人大部分的时间,运动的时间就只能靠挤出来。惊蛰研究所日前联合Keep发布的《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在晚上5点到11点之间进行锻炼,其中有28.2%的人常在20:00-22:59运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年轻人们见缝插针式的运动安排。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平时学习、工作就很忙了,哪里还有时间折磨自己的身体?”在深圳生活的运动爱好者Lulu说,过去人们对于运动的认知更像是一种休闲消遣,所以运动需要单独找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身心愉悦的时候来完成。“如果是抱着这样一种目的去运动,恐怕很多人都未必能够坚持下来。”

东东也告诉惊蛰研究所:“我有很多学员明明约好了上课时间,结果因为要加班或者临时有事不来了。要不就是直接说最近太累了,想休息。还有一些学员跟他约了很多次,都不回消息。”

抛开疾病因素,从现实环境来看,开始运动或许不难,难的是将运动变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社交激活运动积极性

通常来说,在运动中的获得感,是决定能否坚持运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Lee告诉惊蛰研究所,“很多人起初都很有干劲,也能配合饮食要求完成训练计划。但是如果运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体重变化不大,或者是肌肉线条不明显,会觉得运动没有效果,之后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在Lee看来,长期运动是无比枯燥的。特别是当抱着减脂、塑形的明确目标进行运动时,过程的煎熬往往会让目标越来越模糊,这个时候,来自外部的刺激或者激励往往是让你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在学员积极性下降的时候,就会强制跟踪饮食记录,提醒学员保持饮食习惯,另外在运动的时候也会给到更多鼓励,让他能够坚持下来。”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运动爱好者Lulu也告诉惊蛰研究所,想要养成运动习惯除了要有空闲时间,运动之后的反馈特别重要。“当你发现自己的运动能力在不断提高,做得比之前更好,这种成就感会激励你继续坚持下去。另外,如果可以找到一个运动搭子,大家互相督促,也是一种保持运动的方式。而且朋友之间的相互夸奖,也是一种能够激活运动积极性的外部激励。”

Lulu描述的“运动搭子”对养成运动习惯的积极影响,其实已有理论依据。此前,一篇发表在科学期刊《PLOS ONE》上的研究论文中提到,研究人员新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于研究社交因素对体育活动的影响,而研究结果表明:久坐的人与适度运动的人互动会受到影响并发生积极的改变。简单来说,就是运动的人与久坐的人的互动,能够帮助久坐人群更多地参加运动。

从福格行为模型(Foog’s Behaviour Mode)理论角度理解,一件事的达成需要有动力、能力和触发条件共同作用。对于运动这种对抗懒惰、贪玩本性的行为而言,“搭子关系”作为亲密关系的平替,既可以成为外部动力也能作为触发条件,促使运动行为的产生。因此,结伴运动可以说是促进运动习惯养成的最佳方式之一。

事实上,结伴运动已经成为不少运动爱好者保持运动频次的主要方式。惊蛰研究所联合Keep平台发布的《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显示,Keep平台运动频次达到每周4次及以上的人有57.3%,而选择偏好结伴运动的用户中,每周运动次数在4次及以上的人达到61.7%。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此外,还有72.9%的用户选择与朋友结伴运动作为周末约会的主题,这一人群占比超过了“吃饭”(55.8%)和“看电影”(42.2%)。“我现在就经常周末约朋友出来攀岩,结束之后有空就再一起吃个饭。如果只是约我吃饭,我可能得再看看时间,但是约我攀岩,我铁定有时间。”Lulu说道。

运动+社交的大融合时代

实际上,近两年出现的运动流行现象,已经反映出运动与社交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例如在2023年,骑行和徒步的突然爆火,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社交平台实现了超高曝光。

根据小红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10月,小红书平台骑行相关的笔记发布量增速近400%,笔记量超180万篇,“骑行”话题有近13亿阅读量;相同时间段,徒步相关笔记发布量增速近300%,笔记量超150万篇,“户外徒步”相关话题阅读量近25亿次。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借助社交平台的“种草”功能,各类运动项目得以快速普及、形成热门话题,甚至是成为一种人人跟随的流行生活方式。而随着运动流行的更迭,运动与社交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由此产生一种现象:当一种运动开始流行,人们也开始进入或自发集结成为各种运动社群。

据《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数据显示,豆瓣平台上,与“骑行”相关的小组数量达到323个,其中成员最多小组人数达到10220人。而与“徒步”有关的小组数量达到249个,成员最多的小组人数则达到惊人的437094人。虽然运动通常情况下只是个体行为,但由运动爱好者们自发形成的社群,已经成为进行各类运动项目的基础单位。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因为爱好同一种运动而聚集在一起,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但这种因为运动建立的新的社交关系,则体现出了更多特别的价值。

首先,运动群体内部天然存在一种氛围,能够带动个体逐步了解以及坚持运动;其次,基于对运动相似的认知和理解,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产生共鸣,更容易找到“运动搭子”,从而相互激励。

此外,许多人都喜欢记录自己的运动行为,并且希望得到肯定以获得情绪价值。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在熟人社交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所以不是那么熟、但又有共同话题的“运动社交关系”,就以定向社交的方式提供了情绪价值。

Lulu向惊蛰研究所解释道:“本身每个人对运动的理解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些人就会觉得你在朋友圈发个自己运动的照片,是不是有别的意思,然后留言的内容就会很影响心情。所以,与其在身边的社交圈层寻找共鸣,不如直接找到准确的圈层。”

除了情绪价值,运动人群聚集而成的社交圈层也具备可观的流量价值,特别是运动爱好者更加集中的运动社区,因为兼具运动与社交的双重属性而成为吸引垂类人群的根据地。并且运动爱好者通过日常打卡、分享运动经验产生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吸引到社区用户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流量。

《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中的数据显示,Keep平台上的百万粉丝达人账号达到49个,另有10个粉丝过百万的官方运营账号。而在2023年,Keep平台的1300余位达人共产出超过6万节达人课程,且带动平台用户跟练超过4亿次。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从平台运营角度来看,“高浓度”运动人群自带的运动习惯就意味着极高的用户粘性,而不论运动记录还是输出训练课程,基于社交功能产生的内容则在平台内部不断孵化出各种达人。于是,融合了社交和运动两大特质的运动社区,也就有了成为流量高地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和运动两大日常生活场景的融合,使得运动对于用户的价值不断丰富起来,运动的动机也不再是单纯的减肥、瘦身,而是收获乐趣、提升自己,达到一种自律自信的生活状态,这也为整个运动行业开启了新的商业思路。

如何撬动运动商业新增长?

显然,在各种运动流行不断迭代的当下,“这届年轻人不爱运动”的论断有些过于片面。而通过拆解“不爱运动”的具体原因,也更直接地为运动行业找到了挖掘新增长的方向。

以身体和人性的角度来说,“不爱运动”其实完全符合天性,因为运动消耗能量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肌肉酸痛,远比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增强等器官功能的提升,更容易被身体所感知。因此,人们往往有各种理由逃避运动。

此外,相较于运动之后能够产生抑制食欲的效果,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增强这些微小的正反馈在被感知之前,刚开始运动之后的酸痛(医学上称为迟发性肌肉痛)会在剧烈运动之后的12-48小时之内让人深刻体会到“痛的领悟”。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不过也有一些抵消肉体上的负面影响的方法。例如增加运动的趣味性以及积极的运动反馈,使运动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

东东告诉惊蛰研究所,目前就有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户外运动课程,比如“打水漂”,“将石头甩出水面的过程涉及到俯身、屈膝、弯腰、发力等动作,涉及到通过肩关节外旋达到锻炼的目的。”在这种环境中,运动不再是枯燥乏味地举铁,而是“玩”。不仅能收获到锻炼的快乐,也能收获到玩耍的快乐,让身体更容易适应更高强度的锻炼。

除了减少运动对肉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达到让更多人开始运动的目的,提升运动的“附加值”也能促成更多“新玩家”加入到运动阵营中来,提高市场消费力。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做法,就是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吸引外部圈层用户。

例如《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中提到,2023年6月至8月期间,Keep平台与某知名二次元游戏IP合作组织的一项赛事,吸引了超过100万名用户参与到付费和免费版的赛事中,成为该年度参与人数最多的平台赛事。而在整个2023年,Keep平台组织的赛事活动超过了200场。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还有一种提升“附加值”的方式,则是以运动为核心,引导运动爱好者向“专业化”发展,由此带来“专业化消费”。

“之前我玩徒步的时候就发现,国内的运动爱好者虽然实际运动能力不一定达到专业化水平,但普遍对装备有一种迷恋。特别是在参与运动之前,他们往往会采购各种专业装备,从登山杖、徒步鞋到冲锋衣,没有万把块下不来。”Lulu说道。

惊蛰研究所在《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中也指出,2023年骑行相关运动消费呈现巨大涨幅,从骑行裤、骑行服、骑行鞋、自行车手套、骑行头盔、骑行袜到骑行眼镜、自行车包,各类骑行装备的年销售额均实现了100%以上的同比增长。其中,骑行裤(2472.30%)、骑行袜(1067.87%)、自行车手套(889.80%)、骑行鞋(522.62%)、骑行服(309.83%)位列骑行装备销售额增速前五名。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除此之外,从精神层面挖掘运动本身的意义,或许也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法。Lulu告诉惊蛰研究所,“我之前去爬印尼的火山,就是单纯享受沿途的自然风光,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现在又爱上攀岩,也是因为我觉得攀岩带给我的就是一种自己独自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体验,探索的过程非常有趣,征服了一条线路也会特别有成就感,这些都跟外在的目的无关。”

在当下的年轻人看来,运动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一个长期的目标,进行枯燥、艰苦、日复一日地练习,而是重新观察生活、审视自我的机会。而比运动形式更重要的,或许是运动的目的和心态。

因为现实因素“不爱运动”的年轻人,其实缺少的是打开运动的正确方法。当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由兴趣驱动运动,给人带来快乐;它可以是一种新的社交场景,维系日常的社交关系;它也可以是一种向内探索的渠道,让爱好运动的人在汗水中找到自我价值。由此看来,“不爱运动”的年轻人想要的其实比运动更多。

*文中小高、东东、Lulu、Lee均为化名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Like (0)
Previous 2024年3月31日
Next 2024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