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如果要问哪个企业在市场上过的最好?各家车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曾经认为汽车会在中国取代房子成为支柱产业,然而就在最近几大汽车巨头纷纷裁员,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汽车巨头们这是怎么了?
一、特斯拉、大众纷纷裁员?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马斯克决定解雇特斯拉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员工。据两名前员工和领英上的多个帖子称,马斯克决定解雇该业务主管丽贝卡·蒂努奇(Rebecca Tinucci)以及运营和维护该系统的大部分或全部员工。马斯克随后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特斯拉仍计划发展超级充电站网络,只是新建地点的速度会放慢。
马斯克在公司内部发送一份备忘录宣布,特斯拉超级充电团队负责人丽贝卡·蒂努奇(Rebecca Tinucci)和新产品负责人丹尼尔·何(Daniel Ho)将携整个团队离职,该团队约有500名员工。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当地时间4月15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发给员工的一封内部信中表示,特斯拉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可能影响约1.5万名员工。
无独有偶,据北京商报的报道,除了特斯拉外,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曾被称作“特斯拉劲敌”的Rivian Automotive也将裁员10%。公开报道显示,受亚马逊支持的Rivian Automotive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烧钱,该公司近期斥资在美国佐治亚州建造了一家新工厂,以提高R1S SUV和R1T皮卡的产量,但每生产一辆车,该公司就要损失数千美元。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巨头也在加入裁员的队伍中来,跨国汽车巨头Stellantis也陆续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开启裁员,继解雇了美国400名技术工人和软件工程师之后,该公司又与意大利工会签署了进一步自愿裁员协议,将在意裁员人数升至3000多人。
据IT之家的报道,在公布一季度利润大幅下滑后,大众集团宣布计划通过削减德国行政人员规模来改善 2024 年全年业绩,集团将向选择提前离职的员工提供 9 亿欧元的巨额离职奖励。Arno Antlitz 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此举旨在“弥补全年业绩的影响”,符合条件的行政人员需在 5 月底之前做出选择并离职。大众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Gunnar Kilian 去年年底就曾预示了此次人员精简,他表示集团需要将人事成本降低 20% 才能实现 2024 年的年度财务目标。
二、汽车巨头们这是怎么了?
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特斯拉和大众这样的汽车巨头近期纷纷宣布裁员,这一现象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裁员通常被视为企业经营不善或市场萎缩的信号,但在分析这些公司的裁员行为时,原因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首先,裁员在欧美企业中是一种常见做法。亚洲企业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稳定、和谐与长期合作。这种文化背景反映在企业经营上,就是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团队的稳定性。因此,亚洲企业在裁员时往往更为谨慎,倾向于通过内部调整、培训转型或缩减开支等方式来应对业务压力,而非直接裁员。
相比之下,欧美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加偏向于市场竞争和短期效益。它们更注重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因此在业务高速增长时会大批量招聘以满足需求,而在业务不景气时则会迅速裁员以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快速扩张、快速收缩”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欧美企业的普遍做法。更何况,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通常更加灵活,员工流动率较高,失业保障制度也相对完善。这使得欧美企业在裁员时面临的法律约束和社会压力较小,更容易实施裁员计划。这种裁员文化已经成为了欧美企业的普遍做法。因此,在看到欧美企业裁员时,我们应保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其次,虽然都是车企裁员,特斯拉和大众们却并不一样。我们看到一众车企的裁员策略,但是却有着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新能源车企,一个部分是燃油车企。先说新能源车企,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发展初期往往经历快速增长,企业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可能会招聘大量员工。然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和增速放缓,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因此裁员成为了可能的选择。
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进步迅速,如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业务模块可能变得不再重要,导致相应的岗位需求减少。例如,充电桩板块在初期可能因市场需求大量招聘员工,但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可能需要对这部分业务进行调整,从而引发裁员。再加上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特别是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企业可能会通过裁员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再说传统燃油车企,燃油车企业正处于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更新生产线等。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所积累的大量人员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导致裁员。再比如,燃油车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可能需要对产能进行调整。在产能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裁员。最值得关注的是燃油车企业在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通过裁员来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转型压力。
第三,科技的高速发展更带来了裁员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迅猛进步,正在推动工业制造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黑灯工厂开始普及,所谓黑灯工厂代表了一种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其特点是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生产。这种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的生产线员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黑灯工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这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甚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对生产线上的员工来说。
对于原先适应传统生产线的员工,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岗或裁撤。由于黑灯工厂的高度自动化,很多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任务现在都可以由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完成,这导致了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对于那些技能单一、年龄较大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员工来说,他们可能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面临转岗或失业的风险,这也是不少车企裁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裁员对于企业的影响应该更加客观理性。短期内裁员确实可能引发外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担忧。裁员作为一种直观的人力资源调整手段,常常与业绩下滑、市场萎缩等负面因素相联系。这种担忧是基于直观的经济逻辑,因为裁员往往意味着企业正在减少成本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然而,这种担忧往往忽视了企业裁员的深层次原因和长远影响。
从长期视角来看,裁员往往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战略转型的重要步骤。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技术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技术路线和人才布局。裁员正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裁员,企业可以削减冗余的岗位和人员,集中资源投入到更具战略价值的领域,从而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因此,特斯拉、大众等汽车巨头的裁员举动,是汽车行业在电气化转型、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映。这些举措虽然短期内带来阵痛,但长远看有助于企业瘦身健体,更好地把握住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机遇。面对行业变革的挑战,企业应更加注重策略性调整,以灵活的组织架构和前瞻性的视野,引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