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牌议题
宁德时代,正在全力打造C端品牌影响力。
最近,它频繁、高调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社交媒体的高频更新到机场大屏的醒目广告,再到上个月宣布成为咪咕欧洲足球赛事转播首席合作伙伴。在汽车行业,利用足球赛事开展市场营销的通常是整车公司。
作为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在电动车行业高歌猛进的这些年,宁德时代一直隐身幕后,稳稳赚钱。
如今,“宁王”一反常态,主动走向台前,发起了一系列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攻势,根本原因还是市场发生了变化。
宁德时代的战略调整,为我们呈现了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变革、主动求变的一个生动切面。也让人再次思考,品牌,对企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宁王”走向台前
据界面新闻报道,宁德时代在去年更换公关团队,开启了“to C”战略。这一战略曾在内部存在异议,但宁德时代高层态度坚决。[1]这一转变,首先体现在公司的社交媒体运营上。
以抖音为例,宁德时代官方账号“CATL宁德时代”在2021年、2022年仅更新4条帖子。然而,自2023年8月起,更新频率突然攀升,重要节点如新品发布时甚至实现日更。截至今年6月28日,抖音账号已产出121篇内容,粉丝超过70万。
纵观最新内容,呈现出强烈的策划感。有系列专题,形式上也更为多元,涵盖人物纪录片、行业知识科普、消费者街访和抽奖互动等。部分内容会同步发布在小红书、微信视频号上,品牌试图向消费者展现一个更全面、细节丰富的宁德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选电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这一朗朗上口的slogan,统一出现在各社交媒体的品牌简介中。
线下营销同样力度十足。去年8月,为了推广新产品神行超充电池,公司斥资千万举办首次线下发布会。随后,这款电池新品的巨幅户外广告出现在国内各大机场候机楼和高铁站。
今年,宁德时代又首次亮相北京车展,高层亲自参与并开启线上直播,展示公司的技术和产品。
图/宁德时代抖音直播
如果说在线上线下频频“露脸”是C端传播基本操作,那么2024年以来,宁德时代开始推进“CATL inside”模式则是一次更有力的品牌宣言。
此举效仿在电脑客户的主机上加贴“Intel Inside”标识的英特尔公司,旨在通过品牌标识的推广,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和信任。首个印有“CATL Inside”标识的车型是东风集团旗下猛士917车型,该车型定位于百万级的豪华电动越野品牌。
然而,“CATL inside”策略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据36氪报道,宁德时代计划今年8月在成都开设首个线下品牌展示门店,用于全面展示“CATL Inside”车型。所谓“CATL Inside”车型,即选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预计涵盖超20家车企,车型数量超50款。[2]
体验感,是线下门店的核心,将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最“亲密”的接触渠道。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还在最近进军体育营销,成为咪咕欧洲足球赛事转播首席合作伙伴。足球赛事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这为宁德时代接触更广泛的受众提供了机会。
门店也好,赛事转播也罢。作为车企供应商,宁德时代发起的一系列C端品牌攻势,都是为了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买电动汽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的观念,进而反向影响车企采购决策。
这一战略核心,是提升电池品牌在消费决策中的地位,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占整车成本的30%-40%。作为动力来源,电池同时也是脆弱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一颗定时炸弹,因此电池安全也会被纳入消费者的重要考量中。
随着汽车越来越像智能终端,消费者对电池的关注度像关注电脑芯片、手机芯片一样提高。这为宁德时代创造了新的机遇,可以进一步强化电池在消费者心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车厂的决策。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有趣现象,随着科技公司、传统手机厂商成为“造车新势力”,他们带来了许多创新的营销策略,如“创始人IP”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战局越是火热,加强消费者认知就越发重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最终活下来都是有能力又有知名度的。宁德时代要做的,便是以电池品牌的身份提前抢占消费者的注意力。
然而,为什么是当下这个节点?
“全球第一”也焦虑
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已连续七年位居全球榜首,是当之无愧的“宁王”。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其市占率达到36.8%,领先于比亚迪、LG、松下和SK On等竞争对手。
长期以来,宁德时代与英伟达、台积电一样,都是典型的“隐形冠军”企业。它们在各自细分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供应商,尽管业务规模庞大,但主要专注于B2B市场,较少进行大众营销。
在AI浪潮下,“AI军火商”英伟达的股价一路上扬,显然无须过多担忧,但如今宁德时代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躺赚时代”已成为历史。
首要挑战是行业总体产能过剩:2010年-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均价从1400美元/kWh下降到了139美元/kWh。同期,产能则从21.56GWh提高到865.2GWh,翻了40倍不止。[3] 有机构统计,到2026年,全球动力电池合计产能将达到6730GWh,是实际需求量(2614.6GWh)的2.5倍。[4]
但是,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高端动力电池仍然供不应求,不同技术路线的电池在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也有所不同。
其次,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强敌环伺。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为43.11%,比亚迪紧随其后,占27.21%。但在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细分市场,比亚迪2023年的市占率攀升至40.38%,超过市占率为34.01%的宁德时代,位居榜首。
与宁德时代主要向整车企业供应动力电池不同,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主要用于自供。庞大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足以让其跻身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第二位。
此外,比亚迪也在持续拓展外部客户群,蔚来、中国一汽、一汽丰田、长安汽车等多家车企都已成为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客户[5]。
提到比亚迪,就绕不开“价格”二字。它在今年掀起了一轮价格战,以降价换销量、夺市场,引得多家车企被迫跟进降价。连锁反应传导到上游产业链端,迫使供应商面临价格压力,不得不降低电池价格以配合整车厂商,导致利润率下降。
同时,价格战带来的市场需求波动和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供应商需要们在库存管理和产能调整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影响利润。行业竞争的加剧也引发了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战,使得利润率进一步承压。
长期来看,如果主机厂继续掌握话语权,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将不断被压缩。宁德时代转向C端,这不仅是一次市场定位的转变,更是其重塑行业话语权重要一步,打破当前不利局面,为未来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在电池营销方面,比亚迪也开创了先河。2020年,通过一场“针刺穿透测试”,比亚迪成功让大众记住了“刀片电池”——一种酷似刀片的新型磷酸铁锂电池。这一成功,或许也让宁德时代看到了电池营销的巨大潜力。
在动力电池的竞技场上,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外,国内二线厂商也在奋起直追。中创新航稳居第三,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是其主要客户,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也都占据着一定市场份额。在一个开放竞争的朝阳市场中,势必会出现更多的竞争对手。
当然,在电池这种关键产品上,汽车公司深谙“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苦第一名久矣”更是道出了市场领导者的隐忧,不少汽车公司正试图减少对宁德时代的依赖,转而扶持新的供应商。
种种挑战之下,“出海战略”是宁德时代的应对策略之一。财报显示,宁德时代2023年海外收入达到1309.92亿元,同比增长70.29%,占整体营收比例已经达到32.67%,而这一比例在2022年仅为23.41%。
图/公司财报-宁德时代海外市场增长迅猛
在北美地区,宁德时代主要采用技术授权模式LRS(License Loyalty Service)拓展业务,即通过收取专利授权费和服务费来实现轻资产运营。2023年2月,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由福特汽车投资35亿美元全资拥有电池工厂,宁德时代提供工厂筹建和运营服务,许可福特汽车使用相关电池专利技术。基于同一模式,宁德时代还在与通用汽车洽谈合作,计划在北美共同建设一个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
但潜在的政治风险仍然存在,LRS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通胀削减法案》,202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这一扶持美国本土电动车制造业的法案,法案中规定,占电池成本 50% 以上的组件需在北美生产或组装才能获得补贴。此外《敏感实体指南》也是未来可能的风险之一。
欧洲市场虽然有所突破——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立的首个海外工厂已开始投产,规模更为庞大的匈牙利工厂也在建设中,该工厂的客户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集团。如今看来,提前布局当地工厂是明智之举,但前景也并非一片明朗。
就在上个月,欧盟针对中国产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靴子落了一半。欧盟宣布将从7月4日开始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关税水平将从原来的10%,大幅提升至27.4%至48.1%不等。中欧之间围绕电动汽车的博弈角力刚刚开始,作为核心零部件的电池产业想必也无法独善其身。
在内忧外患之下,宁德时代这个“尖子生”也难免坐不住了,虽然仍是行业佼佼者,但第一名的位置已不再稳固。最近,宁德时代实施“896”工作制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或许也反映了一丝焦虑和紧迫感。
面向C端,贴近消费者,是宁德时代在这一节点上的新选择。通过提高消费者对电池技术的关注度,宁德时代试图重塑行业话语权、夺回定价权。
尽管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上升仍是确定性趋势。在这个不断“做大蛋糕”的市场中,长期来看,B端C端双管齐下的策略,对宁德时代而言,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投资。
多年来作为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在规模、技术、资金和产业链布局等方面积累了巨大优势。汽车之外,储能市场亦大有可为。如今,随着C端品牌效应的加持,这些优势有望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投资,还能帮助公司与其他电池厂商形成差异化竞争,未来的C端业务也不无可能。
2B企业的C端突围
市场瞬息万变,商业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2B企业开始尝试2C传播。路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借助C端品牌影响力撬动B端决策,如宁德时代的案例;二是直接开发C端产品,预制菜行业就是典型,安井食品、金龙鱼、双汇等大型食品企业纷纷下场,面向C端市场推出即热和即烹类产品 。
无论选择哪种,这些企业都是因为洞察到了新的市场趋势和机会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从品牌营销的门外汉到讲好消费者故事,从重新分配资源到平衡原有业务,这些都是2B企业需要跨越的鸿沟。更棘手的是,这种转型往往意味着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战场。曾经火爆的预制菜生意,如今已经降温,至少说明这条转型之路并非易事。
对于这些“隐形冠军”而言,首要任务是补课如何“做品牌”“做营销”。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通常较为复杂,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其技术细节和重要性。例如,电池参数差异、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技术和英伟达的GPU架构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都较为晦涩。
因此,如何用专业且易懂的语言和消费者做沟通就变得很重要。此外,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一次不恰当的发言或广告,就可能引发公关危机,这都是2B企业以前未曾涉足的商业领域。
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其中的精髓并非易事。消费者并不是仅仅看到一句“选电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就会买账。电池为什么重要,宁德时代的电池有什么不同,当人们想到宁德时代电池时,会想到什么?
公司需要一套完整的品牌叙事体系,向消费者清晰传达宁德时代电池的价值主张,一砖一瓦构筑自己的“品牌资产”,才能走得更远。最后,别忘了,进入新市场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这笔账也得好好算算。
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又能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如何在短期投入与长远布局之间寻找平衡?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2B企业能否真正完成从幕后英雄到台前明星的蜕变。
对其他有意涉足C端的B2B企业而言,宁德时代的尝试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最终能否成功,还需时间和市场检验。毕竟,商业世界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只有因时因地制宜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