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亮集团,这个曾经在洗衣液市场叱咤风云的“巨人”,如今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跌落“洗衣液第一股”。股价暴跌,市值蒸发千亿,蓝月亮的困境已如同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迅速蔓延。
截至8月12日发稿,蓝月亮在港股的收盘价定格在1.82港元,几乎跌至谷底。与2021年初上市时的巅峰相比,其股价已暴跌超90%,市值蒸发超过1000亿港元。这种惨烈的跌幅无异于一场“资本雪崩”,将蓝月亮的未来埋葬在了泡沫和野心之下。
蓝月亮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局
蓝月亮,这个曾经的“洗衣液之王”,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近日,蓝月亮集团(06993.HK)突然发出盈利预警,称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虽同比增长了38%,但预计亏损高达6.65亿港元。这一数据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令市场一片哗然。增收不增利的老戏码再次上演,只不过这次的亏损更加严重。对比2023年同期,这一亏损幅度扩大了近295.8%,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糟糕的业绩记录。
截至8月12日收盘,公司股价跌至1.82港元,再度逼近历史最低点。与2021年1月上市时的巅峰相比,蓝月亮的股价已狂泻超90%,总市值蒸发超过1000亿港元。曾经被视为资本市场宠儿的“洗衣液第一股”,如今俨然成了资本“弃儿”。
究其原因,蓝月亮在公告中坦言,尽管销售额有所增加,但营销和分销开支的猛增吞噬了所有增长,尤其是在新产品推广、拓展电商渠道和品牌建设上所花费的巨资。换句话说,这家公司正试图用疯狂的广告投放和渠道扩展来掩盖其内在的疲态,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根据公告,蓝月亮上半年在新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约4.5倍,某款明星产品在618大促的单场直播中卖出了超过1000万瓶。这看似辉煌的销售数据背后,实际上暗藏了巨大的隐忧——蓝月亮正面临着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困局。通过砸钱营销来推动销售的模式,虽然短期内提升了销售额,但净利润却被严重侵蚀。
据业内人士透露,618大促期间蓝月亮的“火爆”销售,其实是靠着“花钱买流量”堆积起来的虚假繁荣。这种模式无异于“赔钱赚吆喝”,短期内或许可以营造出销售热潮,但背后的代价却是利润的严重透支。
自上市以来,蓝月亮的业绩表现就一直不尽人意。营收增长放缓,净利润连年下滑,早已成为公司的常态。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3年,蓝月亮的营收分别为64.23亿元、69.73亿元、72.91亿元、67.18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则从12.01亿元直线下降到仅2.98亿元。这些数字背后,蓝月亮“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已是司空见惯,甚至愈演愈烈。
深入分析财报数据,问题的根源一目了然:蓝月亮的销售费用正如无底洞般吞噬着公司的利润。从2020年到2023年,蓝月亮的销售费用从20.17亿港元一路飙升至32.44亿港元,销售费用率从28.8%飙升至44.3%。这意味着,蓝月亮每卖出一瓶洗衣液,就在烧掉更多的钱来维持市场份额,利润却一再缩水。
在竞争激烈的洗衣液市场,蓝月亮的品牌“护城河”早已不再坚固。行业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更是捉襟见肘。蓝月亮的市场份额正在被立白、奥妙等本土品牌和外资巨头逐渐蚕食,尽管蓝月亮拼命砸钱营销,试图通过明星代言和价格战来维持市场份额,但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作为曾经的行业龙头,蓝月亮似乎忘记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利润才是企业生存的根基。而如今,它却在一条“赔钱赚吆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蓝月亮似乎已经迷失了方向,逐渐沦为市场的“陪跑者”。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蓝月亮还能撑多久?
2、蓝月亮的跌宕三十年
蓝月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其前身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研究所“道明化学研究所”。1994年,罗秋平与父亲罗文贵在中国创立了广州蓝月亮公司,成为国内最早专注于家庭清洁剂的日化企业之一。那时,他们或许未曾预料到,这家公司会在未来的二十多年中经历如此戏剧性的起伏。罗秋平的妻子潘东,自公司成立之初便担任主要技术顾问,如今则已坐上蓝月亮集团董事会主席的位置。
罗秋平,这位出身湖北荆门的企业家,1963年出生,1980年与妻子潘东一同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专业。现年60岁的他,不仅是一位资深化学家,更是蓝月亮的灵魂人物,掌握着这家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整体管理。早年间,罗秋平在武汉大学获得了有机化学学士学位,随后又于1987年从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尽管他拥有深厚的化学背景,但在商业战场上,他的角色却远不止于此。
蓝月亮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公司创立之初,并没有涉足洗衣液市场,而是凭借一款强力型油污克星打开了局面,随后逐步扩展至洗手液、洁厕液等产品。2009年,蓝月亮正式进军洗衣液市场,并以2亿元的天价签下奥运冠军郭晶晶作为代言人。这个决定无疑是蓝月亮的转折点,凭借郭晶晶的知名度和自身强大的产品力,蓝月亮迅速崛起,成为洗衣液市场的领军品牌。
“蓝月亮,开创中国洗衣新时代”——这句广告语曾深入人心,蓝月亮也一度成为洗衣液的代名词。2020年底,蓝月亮成功登陆港股,上市之初,其股价备受市场追捧,一度飙升至19.16港元,总市值高达1123亿港元。在资本市场的热潮中,罗秋平与潘东的身价也随之大幅飙升。2021年,他们首次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身价达到650亿元,位列第240位。
蓝月亮的洗衣液曾连续15年(2009-2023)在市场上独占鳌头,洗手液也连续12年(2012-2023)稳居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的宝座。根据Chnbrand发布的中国品牌力指数排名,蓝月亮洗衣液和洗手液品牌力指数在2011年至2024年间连续14年蝉联第一。这样的成绩,似乎在宣告蓝月亮在行业中的不可撼动地位。
然而,资本市场的繁荣往往如昙花一现。随着股价的持续暴跌,蓝月亮的辉煌逐渐消散。短短三年时间,罗秋平与潘东夫妇的财富急剧缩水,在2024年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他们的财富仅剩100亿元,排名暴跌至2418位。三年间,财富蒸发了550亿元,如此巨大的落差,令人人唏嘘。
蓝月亮的起起落落,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缩影,更是对资本市场无情本质的最好诠释。曾经的市场宠儿,如今沦为资本的弃儿,蓝月亮的故事或许还未结束,但它的教训,已然深刻。
蓝月亮集团,这家曾经在家庭清洁护理领域呼风唤雨的企业,如今却已显现出“日薄西山”的迹象。
蓝月亮似乎还在依靠过去的光环苟延残喘,但市场早已不再是那个蓝月亮一枝独秀的年代。新兴品牌的崛起,消费者习惯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强势进攻,正在一步步蚕食蓝月亮的市场份额。曾经的行业领导者,如今正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蓝月亮,真的还能继续在清洁护理领域保持领先吗?恐怕答案已经越来越明朗。
3、如何重新找回增长动力?
蓝月亮如今的困境,或许早在2015年便已注定。那一年,在与大润发谈判采购合同时,蓝月亮凭借着当时市场份额第一的傲人成绩,提出了在卖场内设置专柜、自主定价并降低合同扣点的要求。然而,大润发并未买账,双方谈判破裂。
对此,罗秋平一怒之下决定强硬反击,毅然将蓝月亮的产品从全国320多家大润发门店下架,甚至随后撤出了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此举彻底爆发了蓝月亮与渠道商之间积累多年的矛盾,但罗秋平显然低估了市场的反应。
失去线下KA渠道的蓝月亮,立刻遭遇了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势。立白、奥妙、碧浪等品牌迅速填补了蓝月亮撤出后的空白,抢占了原本属于蓝月亮的货架资源。被迫之下,蓝月亮转而将重心转向线上电商渠道,并自建“月亮小屋”直营店。虽然通过张磊的牵线,蓝月亮在京东商城开设了独家旗舰店,2015-2017年间,京东自营的蓝月亮品牌销售增长超过100%。但蓝月亮在线下的尝试却并不顺利,“月亮小屋”直营店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举步维艰,仅一年时间就传出闭店的消息,无法支撑起其预期的销售业绩。
线上渠道看似繁荣的背后,实则暗藏危机。随着电商价格战的加剧,蓝月亮的控价策略逐渐失控,部分经销商拿到的产品价格甚至比蓝月亮自营店高出一倍,这种价格体系的混乱让经销商怨声载道。而与此同时,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山寨货,使得蓝月亮的高端品牌形象遭到严重侵蚀,利润率一降再降。
两年后,蓝月亮不得不向线下渠道低头,重新与家乐福、大润发等商超合作。然而,此时的市场格局已今非昔比,蓝月亮早已失去了往日在线下的主导地位。
从2017年到2019年,蓝月亮线上销售占比从33.1%提升至47.2%,而线下分销商销售占比却从54.4%下滑至38.7%。这次激进的转型,无疑为蓝月亮后来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竞争异常激烈的日化市场,蓝月亮的产品线单一问题也逐渐显现。尽管蓝月亮不断推出新的洗衣液产品,如多彩浓缩至尊洗衣液、除菌祛味洗衣液、内衣洗衣液等,但这些产品大多只是原有产品的微调,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波澜。相比之下,立白通过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洗衣凝珠、柔顺剂等多元化产品线,形成了完整的家居清洁护理体系,而宝洁则通过更广泛的产品布局,全面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品类单一的蓝月亮不仅面临着增收的压力,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市场环境变化莫测,一旦品牌形象受损,或是洗衣液市场出现波动,蓝月亮可能将面临致命打击。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上市后蓝月亮在产品创新上乏善可陈,反而在营销上疯狂烧钱。
意识到问题的蓝月亮,开始尝试通过线下互动、在线科普、品牌活动等知识营销手段,提升品牌好感度,并推出了洗衣机清洁剂、运动型洗衣液和泡沫沐浴露等新产品,试图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然而,这些举措能否真正挽救蓝月亮的颓势,依然有待市场检验。
罗秋平曾豪言:“很难想象做第二是什么感觉,蓝月亮每做一个产品都力求做到第一。”如今,蓝月亮仍然是洗衣液的市场第一,但这个第一的意义早已不再是行业领导者的象征,而是蓝月亮在缺乏创新中逐渐丧失竞争力的写照。若不改变现状,蓝月亮连这最后的第一恐怕也难以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