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首映的影片《异形:夺命舰》在短短3天内便斩获了1.85亿的票房佳绩,成功登顶当周票房排行榜首位,同时也创下了今年国内恐怖片市场的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在上映后的第三天便实现了票房的逆势增长,三日票房数据分别为4102.6万、6400.2万及7999.1万,整体呈现出稳健的上升趋势。
从当前的票房增长趋势来看,《异形:夺命舰》极有可能大幅超越2017年在国内上映的同系列电影《异形:契约》的票房成绩。
社交平台对于《异形:夺命舰》的热烈讨论,无疑为该片的成功破圈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今年暑期档,多部国内大片因陷入负面舆情而表现不佳,甚至有些高成本电影在上映前就已被看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异形:夺命舰》的成功更显得难能可贵,其破圈经验值得深入探讨。
社会新闻下的作死挑战
《异形:夺命舰》的首次破圈事件源于其首映日的一场社会新闻。
8月16日,有顾客携带8岁儿童观看该片,观影过程中儿童因内容恐怖而感到不适和恐惧。家长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谴责影院放映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影片,要求退票及赔偿。同时,家长还担忧孩子因惊吓可能产生的后遗症,要求影院承担相关医疗检查费用。
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次日,“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的话题三度登顶微博热搜,引发公众对《异形:夺命舰》的“恐怖程度”和“内容尺度”的广泛讨论。当天,相关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热榜上占据多达10个席位。
随着讨论的深入,观众的关注点逐渐从社会事件转向电影本身。
最初,网友普遍指责家长不应带儿童观看恐怖类电影。然而,有观众提出反驳,认为国内引进的恐怖电影通常经过严格筛选,其内容应不至于造成如此严重的惊吓。
但随即有观影者指出,《异形:夺命舰》在国内上映时未经剪辑,呈现了罕见的恐怖视觉体验,尤其是影片最后15分钟的内容,恐怖指数极高。这引发了关于电影可能因尺度问题而被下架的猜测。
8月18日,相关讨论进一步升温,形成两大热点话题:“各大影院回复异形新片取消放映传言”和“异形吓坏小孩网友呼吁电影分级”。
一方面,公众关注《异形:夺命舰》是否会被下架,以及国内电影分级制度的实施问题;另一方面,影片最后15分钟所带来的“极度恶心”体验也成为热议焦点,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这些讨论无疑为《异形:夺命舰》的票房带来了巨大推动。部分观众担忧电影可能下架,纷纷选择在周末集中观影。
同时,“恶心”的传言也吸引了非恐怖片受众和“异形”系列非粉丝观众的关注。异形官方发布的“谨慎观影”提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逆反心理,促使更多人参与“恶心挑战”。
观影后,观众们在B站、抖音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观影经历,相关话题如“异形最适合指缝式观影”和“异形观影感受”迅速走红。截至8月19日,“异形夺命舰观后感”话题下视频在抖音平台的同时观看人数已达200万,进一步推动了电影的观影热潮。
异形IP改编:没有内容,只有恐怖
“异形”作为全球最为“大龄”的恐怖IP之一,已经跨越了45年的历程,期间共诞生了6部正统续作,并曾经历一次重启。此次改编作品的成功翻红,为众多历史悠久的IP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异形:夺命舰》上映之前,市场对于其在国内票房的表现普遍持悲观预期。这主要是因为“异形”作为一个经典的老牌IP,在国内恐怖电影市场相对冷门的环境下,其IP优势并不明显,反而可能因IP的老旧而面临挑战。
首要问题在于,“异形”系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故事情节已陷入模式化,通常遵循“误入异形巢穴→被寄生→主角逃脱→反杀异形”的套路。这种可预测的剧情走向导致观众对故事发展缺乏新鲜感,甚至可能让初次观影的观众也能轻易猜测到后续情节。因此,有观点认为,“异形”系列在故事层面上已缺乏创新,唯一的看点可能仅在于其视觉效果的恶心程度。
即便在目前影片受到热议的当下,公众的讨论焦点也主要集中在影片的恐怖程度和尺度上,而非其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在社交平台上,即使有少数有关剧情的讨论,也多以负面评价为主,认为其过于简单,缺乏深度。
此外,“异形”系列虽然故事模型相对简单,但多年的作品积累也形成了一定的观影门槛。特别是《异形:契约》和《普罗米修斯》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所擅长的宏大主题和暗黑风格,为系列增添了新的元素,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观众入场的“观影须知”,无疑对新观众观影形成了阻碍。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异形:夺命舰》的初印象并不出色。继《异形:契约》和《普罗米修斯》之后推出的“夺命舰”,其片名略显俗套,再加上宣传海报的粗糙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国内山寨的网络大电影。
然而,《异形:夺命舰》的导演费德·阿尔瓦雷兹巧妙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剧情构建上,他开创了新的故事线,降低了新观众的观影门槛,同时巧妙地植入了诸如“仿生人艾希”、“经典的抱脸虫亲切问候”等老粉才能领会的彩蛋,以维系老粉丝的情感连接。
在内容创作上,费德·阿尔瓦雷兹没有继续深挖异形的深层次故事内核,而是回归到了异形最初的恐怖风格,这也是拍摄出《屏住呼吸》的他所擅长的创作领域。
从社交媒体上的反馈来看,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故事情节相对薄弱,但观众更多地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中,并在观影后积极发表对电影恐怖元素的看法。这种贯穿始终的恐怖元素成功地帮助电影在舆论上取得了突破。
外来和尚不踩舆情坑
《异形夺命舰》在暑期档尾声上映,与《死侍与金刚狼》共同成为今年进口影片的票房领军者。
在今年暑期档,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表现总体不尽如人意,多部备受期待的国产影片均未达到预期成绩,如乌尔善执导的《异人之下》,陈思诚的《解密》,以及徐峥的《逆行人生》等,均遭遇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
深究原因,负面舆论对票房的负面影响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其中《逆行人生》受损最为严重。
这一现象有其历史背景:自《我不是药神》创造票房佳绩后,国内电影界开始偏爱能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特别是在《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后,“现实题材+短视频营销”成为电影市场的新趋势。
然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电影无法为现实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局限性,使得部分因现实问题而获得高关注的电影开始受到质疑。例如,《逆行人生》被批评为“消费苦难”和“富人扮演穷人”,但事实上,这两项帽子也可以平等的扣在所有现实主义的电影头上。
这种“现实题材”的不稳定性已成为当前电影发行的潜在风险,高成本投入的电影项目在选题引发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负面评价的不确定性。
因此,今年暑期档的整体营销策略趋于谨慎。然而,这为国外引进电影提供了机遇。
过去,国外电影因不熟悉国内主流的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在发行上常遇挫折,难以吸引观众关注。
但在今年,这一劣势却转化为优势。《死侍与金刚狼》和《异形夺命舰》在内容上避免了深入探讨深刻命题,前者以死侍的迷之舞步为亮点,后者则持续营造恐怖氛围,最终在今年暑期双双取得了上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