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I商业评论
滴滴,正在进入到一个“破茧成蝶”的全新发展阶段。
来自滴滴官方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滴滴收获了一份历史最好业绩。具体来说,在业务和营收持续增长并达到历史新高的同时,它也在财务层面迎来了一个亮眼的收获:它实现了从纽交所退市后的首次单季度盈利。
更重要的是,滴滴的业务体系构建也进一步成熟。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例证是:根据滴滴董事长兼 CEO 程维的说法,滴滴的公司战略将进一步“聚焦于出行服务”。
对于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企业来说,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一件非常考验极大的商业选择题。目前来看,对出行服务的战略聚焦已经指向了滴滴的“有所不为”,而滴滴的“有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了自动驾驶。
对于当前的滴滴来说,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走向一个难得的商业正循环
从财务成绩来看,滴滴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一个基于出行服务体系的商业正循环。
根据滴滴于 11 月 13 日在其官方发布的 2023 年第三季度财报,滴滴在第三季度的营收为 514 亿元,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同比增长幅度为 25%。
其中,中国出行(China Mobility)业务板块实现营收 466.49 亿元,同比增长 26.6%;国际(International)业务板块实现营收 20.34 亿元,同比增长 28%。
从订单情况来看,滴滴在三季的订单量整体延续前两个季度的增长态势,核心平台总单量达到 35.79 亿单,同比增长 34%。其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单量为 28.78 亿单,同比增长 32%;国际业务的总单量为 7.01 亿单,同比增长 43%。以此来计算,中国出行三季度日均单量达到 3130 万单,突破单季度历史峰值。
对于这一订单量表现,滴滴表示,围绕暑期、演唱会等热门出行场景,滴滴在三季度持续加码精细化运营,为用户发放多重打车福利,进一步带动出行需求增长。三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915 亿元,同比增长 37%。其中,中国出行总交易额 725 亿元,同比增长 33%;国际业务总交易额 190 亿元,同比增长 52%。
当然,为了推动整体营收盘子的扩大,滴滴的营收成本也不断扩大。
财报数据显示,滴滴 2023 年第三季度成本为 434 亿元,占营收比例为 84.4%;上年同期的成本为 337 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 81.9%。对此,滴滴在财报中解释,收入成本占收入百分比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与中国网约车业务相关的成本增加。
但好的一点是:滴滴在运营效率提升方面下了功夫。
具体来看,滴滴在 2023 年 Q3 的销售与营销费用为 28 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 5.4%,上年同期为 6.1%。同时,滴滴 2023 年第三季度管理费用为 22 亿元,上年同期为 23 亿元,管理费用率从去年同期的 5.5% 下降至 4.2%。
可见,在销售与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的营收占比都在下降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滴滴运营效率确实在提升。
再来看一下盈利情况。
滴滴在第三季度的经调整 EBITA 亏损为 3.15 亿元,去年同期为 3.08 亿元。
其中,滴滴 2023 年 Q3 来自中国出行业务的经调整 EBITA 为 14.7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19.88 亿元下降 26.1%;滴滴 2023 年 Q3 来自国际业务出行的经调整 EBITA 为 -7.95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8.76 亿元收窄 9.2%。其他业务板块的经调整 EBITA 亏损为 9.9 亿元,同比收窄 30.3%。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在 2023 年 Q3 计入的投资收益为 11 亿元,上年同期的投资收益为 2 亿元。滴滴 2022 年的投资收益主要与公司投资 Grab 的公允价值收益相关,而滴滴 2023 年的投资收益主要与因从事自动卡车运输的子公司分拆而产生的未实现收益有关。
从最终结果来看,按照 GAAP 标准,滴滴在第三季度的净利为 3.76 亿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 17.64 亿元。
另外,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滴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和理财投资余额为 546 亿元,相比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的 488 亿元有所上升。同时,滴滴公司披露,在未来 24 个月进行不超过 10 亿美元的回购计划。
总体来看,滴滴在整体营收盘子扩大的基础之上,在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并且在缩减亏损业务的幅度,并且借助投资等方式实现了 GAAP 标准下的整体盈利。在新的业务节奏下,滴滴整体呈现出向好的势头。
从它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这一次,滴滴给出的是一份自它诞生以来的历史最佳业绩。
滴滴战略的明智之选:聚焦
滴滴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表现,其实已经在滴滴出行董事长兼 CEO 程维的评价中得到了无比充分和精准的解释。
程维的说法是,得益于国内出行需求的不断恢复,滴滴的各项业务在第三季度持续稳健增长。客观来说,滴滴出行之所以能够获得超过 25% 的营收和订单量增长,确实与疫情结束之后的出行需求快速增长紧密相关,这个因素可以视为滴滴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
但是,从滴滴自身的角度来看,程维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才道出了滴滴能够把握住技术获得增长的秘诀,也就是“公司战略进一步聚焦于出行服务”。如果提取出核心关键词,那就是“聚焦出行服务”。
确实,聚焦,成为了滴滴出行作为一家植根于中国的出行服务平台企业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所做出的选择。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早在 2020 年和 2021 上半年,滴滴还疯狂参与到社区团购的大战之中并执戟沉沙,但是在此后的一两年时间里,滴滴主动或者被动地放弃这个业务板块。如今,它已经彻底从这趟浑水中抽身而出。
即使是仅仅从今年第三季度的情况来看,滴滴在“聚焦出行服务”方面也通过不少动作来贯彻它的战略。
其中,最让外界关注的无疑是今年 8 月份将智能电动汽车项目转让给小鹏。
具体来说,今年 8 月底,滴滴出行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将自身以往打造的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出售给小鹏汽车,而它自己则拥有小鹏汽车的股份。除此之外,双方还围绕汽车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国际市场等方面进行合作。
对于滴滴来说,与小鹏的合作,无疑是明智的,毕竟,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是一项非常烧钱的重资产业务,对于滴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资质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更不必说其中的巨大资金和业务风险了。
本质上,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确不是滴滴所擅长的,它与出行强相关,但完全不属于“服务”的范畴,也因此与“出行服务”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所以,滴滴选择与小鹏汽车合作,将该业务出售并由此获得小鹏汽车的股份,本质上是回归到自己熟悉和擅长的轻资产模式。
所以,放弃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正体现了滴滴对出行服务的“聚焦”,这确实是十分明智的。
除了与小鹏汽车的合作之外,滴滴出行在第三季度宣布的另外一项合作,也体现了它对“出行服务”的聚焦。
就在 9 月 6 日,滴滴旗下的滴滴租车与和一嗨租车共同宣布双方达成合作,将在车辆租用、网点服务、营销推广、新业务场景等多个领域携手探索,共同为用户提供更超值、更便捷的出行服务。
实际上,此次滴滴租车与一嗨租车的合作,是滴滴租车首次直连国内头部自营租车品牌,用户打开滴滴出行 App,从“滴滴租车”车型列表页面点击“一嗨特惠”快捷筛选,即可租用一嗨全国 1.1 万多个直营网点的车辆。此次合作中,双方还计划尝试租车业务中新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模式,共同探索租车市场新空间,比如在通勤租车、即时跨城租车等场景进行更多尝试和探索,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很明显,与一嗨租车的合作,是滴滴围绕出行场景不断拓展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出行需求的又一个重要布局。需要注意,这个合作本身的属性依旧是轻资产的,而且业务本身完全是在“出行服务”的范畴之下。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合作之外,滴滴出行对于出行服务的聚焦还体现在它在第三季度的诸多日常运营动态上,其中包括在全国上线“盲人无障碍出行服务”、“滴滴公益救援队”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升级学生权益,货运业务成立货运司机生态服务委员会、双节假期推出 10 亿补贴等。
这些都是滴滴“聚焦出行服务”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滴滴在出行服务上的持续布局,今年 9 月份,滴滴出行还成功位列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 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 100 强”榜单第 14 位,这无疑是对滴滴作为一家出行服务企业的巨大肯定。
自动驾驶,撑起一片想象空间
毫无疑问的是,“聚焦于出行服务”这一企业核心战略,已经有力地支撑了滴滴在业务和财务层面的“现在”;同时,身为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滴滴,也需要面向市场和投资者构建出一个具有广大想象空间的“未来”。
很明显,滴滴的这个“未来”,正是建立在自动驾驶之上。
实际上,如果从 2016 年就开始组建团队的时间线来看,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实际上是滴滴在众多业务中布局最为长线、投入最为坚定的业务,也是最能够体现滴滴作为一家出行服务公司的科技属性的业务。
目前来看,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在多线布局。
其中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的一条线,无疑是与广汽埃安合作进行 L4 级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布局。
实际上,早在 2021 年 5 月,滴滴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就宣布了与广汽埃安的战略合作,双方的目的是一款可投入规模化应用的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但这一合作一度搁浅,一直到 2023 年 5 月才有了实质性推进,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与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布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计划”,并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
根据 AIDI 计划,滴滴自动驾驶和广汽埃安将成立合资公司,首款量产车型将基于广汽埃安 AEP3.0 纯电平台、星灵电子电气架构及多融合感知自动驾驶量产技术,搭载滴滴自动驾驶 L4 城市泛化引擎和面向出行服务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打造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不仅如此,该量产车将于 2025 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
今年 10 月份,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与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宣布按同等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滴滴自动驾驶不超过 1.49 亿美元;通过这笔投资,滴滴自动驾驶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产品应用以及产业链的开放合作。
所以很明显,在推进 L4 级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条路上,滴滴自动驾驶已经与财大气粗的广汽集团牢牢绑定,依靠的就滴滴在自动驾驶技术和场景数据体系的领先实力。
在 Robotaxi 之外,滴滴自动驾驶的另外一个业务抓手是 L4 级前装量产新能源重卡。
实际上,就在前不久举行的广州车展上,滴滴自动驾驶展示了一辆前装量产 L4 新能源重卡,它由滴滴自动驾驶孵化的卡尔动力公司与陕汽联合推出,搭载了卡尔动力研发的混合智能编队系统。从业务上来说,它作为一种混合无人化解决方案,能够通过智能驾驶为物流运输场景赋能。
目前卡尔动力已在华北、西北地区开展常态化测试和运营,提供短、中、长途等复杂场景的智能运输,每年运输大宗货物超250万吨。
可以说,通过 L4 级前装量产新能源重卡的布局,滴滴自动驾驶的触角也从人的出行需求出发深入到了智慧物流领域。
当然,除了与车企进行的合作之外,滴滴在自动驾驶方面也在布局一些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比如说,滴滴自动驾驶自研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 虎鲸”、滴滴与北醒公司联合研发的激光雷达“北矅 BETA”等,这些业务本质上都是滴滴为了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驶而进行的智能化布局。
从底层来看,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依旧是借重合作伙伴、赋能合作伙伴、连接合作伙伴的轻资产逻辑,这样的确更有利于滴滴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角度发挥自身在智能化、共享化方面的价值,而不必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
当然,整体来看,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还处于投入阶段,要想看到它在业务回报方面的实际价值,可能最早要等到 2025 年了。
作为一家成熟企业的滴滴
在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中,滴滴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比如说,它诞生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天然自带科技属性;它又在多方资本的持续喂养和支持中长大,使得它在财务层面更需要考虑短期回报和长期投入之间的平衡;但同时,它所在的出行赛道又是一个强监管行业,又必须把安全作为第一红线……这本身就是“平衡走钢丝”。
这样的企业属性,注定滴滴的发展要踩不少坑,显得步履蹒跚。
但如今来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调整之后,滴滴已经在风云变幻的行业格局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聚焦于“出行服务”的战略基础,也找到了自身发展的节奏,把自动驾驶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有所不为,也有所为。换句话说,滴滴终于学会了“平衡走钢丝”的正确姿势。
这样的一个滴滴,虽然已经不再是那个寻求疯狂扩张、不断寻找各种可能性的滴滴,但却是一个更加务实、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也更加负责任的平台企业。更关键的是,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上,它还在继续奔跑,并打算用更加明智的姿态构建出一个足够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