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婵
编辑|胡展嘉
运营|陈佳慧
出品|众面(ID:ZhongMian_ZM)
2024年1月8日起,有媒体曝出瑞幸店员的洗手频次从一小时一次更改为两小时一次,这是自去年12月瑞幸因“烂手”频上热搜后做出的制度变更,界面新闻向瑞幸求证此事,尚未得到答复。
2023年10月,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通过公开招聘流程,入职上海某家瑞幸咖啡门店。而就在系上蓝色围裙后的第二天,记者的双手就有了明显变化。按照规定流程,一名员工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至少洗8次手,清洗抹布22次,触碰消毒水22次。大量的“洗洗洗”,使得网络上不少人将瑞幸咖啡师戏称为“清洁工”。
▲图:源自东方网
记者实际体验发现,社交平台上那一张张的“烂手”图,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新闻一经发出,旋即引发热议,有不少瑞幸员工发帖称,由于在瑞幸工作时频繁洗手以及徒手接触消毒水等缘故,工作一段时间后手部皮肤变得粗糙,甚至出现皲裂、褪皮等现象。
瑞幸,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本土咖啡巨头,用六年时间迅速突破万家门店,营收更是一跃超越星巴克。外界惊叹瑞幸的狂飙速度时,缺鲜少关注到支撑这台机器高速运转背后的年轻力量,他们作为燃料,以及螺丝钉,是瑞幸A面光环背后不应被忽视的B面青春。
众面(ID:ZhongMian_ZM)作者也与瑞幸员工聊了聊,或许可以从这些案例中看到清晰的切面。
1、“像树皮一样,已经看不清指纹”
武晓的社交媒体介绍是:学习的苦你一滴不沾,生活的苦你拼命的咽。
她平时喜欢分享写真照片,但其中一条显得格格不入——她分享了自己手部干裂的图片,配上文案“在瑞幸烂掉的手,亲妈看了都摇头”。图片里,武晓手指甲剪得特别短,皮肤表面极其干燥,布满细密纹理,像“陶瓷烧出的裂纹”,手指尖有很多裂口,手心则沟壑纵横,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位年轻女性的手。
入职两三天后,武晓发现自己的手开始不对劲,高频次洗手和接触消毒液,让她的手开始皲裂和起皮。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子,起初她只是感到有些沮丧,但没过几天,手开始裂口,她只好带着手套继续上班。
瑞幸员工也被戏称为“咖啡按键师”,因为咖啡制作基本上依靠咖啡机自动化完成。但一杯咖啡诞生背后,还有大量洗洗刷刷的琐碎工作,因此也被称为“瑞幸清洁工”。但用这样一双过敏、干裂和起皮的手投入咖啡生产,又是否真正保全了食品卫生的标准,仍然备受争议。
帖子引发了许多讨论和共鸣。
有位瑞幸员工晒出布满红疹的手,背景是瑞幸密密麻麻的值班流程。有人在底下评论称,自己的手也在反复掉皮,“像树皮一样,已经看不清指纹”。有人手腕和手已经变成两个颜色,肿胀的指头上全是是脱皮后的白屑。还有员工互相安慰,“蜕皮就是好转的开始了”。
还有网友表示,原本想去瑞幸应聘,但被图片劝退,决定去汉堡店上班。其他连锁品牌的店员表示,已经干了半年多,但手还是完好如初。这也引发了很多瑞幸员工的吐槽,“瑞幸有洁癖”,设立一些“莫名其妙的累赘纪律”,比如洗完手应该用纸张垫着关闭水龙头、每天写日报、店面不可以有差评等。
武晓不敢把手不舒服的事情告诉父母,怕他们太过担心。
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做过快递,打过零工,似乎之前的体力活更累。有人建议她戴上手套工作,但武晓实践后发现,如果带塑料手套,清洗器具很容易戳破,但如果带橡胶手套就会影响操作效率。武晓男朋友知道这件事后,让她不要再干了。但武晓刚稳定下来,不想轻易放弃这份薪资还不错的工作。
于是她开始继续重复那些流程。
清晨7点半来到门店,先进行20秒的标准洗手,再进行一系列“开早”流程:掀开咖啡机上的保鲜膜,补充咖啡制作所需要的糖浆、牛奶等物料,检查保质期,然后泡茶、煮珍珠。并擦拭杯架、糖浆、冰箱、滤渣池、咖啡机等一系列器具。
其中相对艰难的工作是配置消毒水,她需要搬运和调配一大桶25L的消毒水,然后在不同的消毒盒子里泡上三种不同颜色抹布:清洁食品接触面的粉色消毒抹布,用来擦非食品接触面的绿色消毒抹布,以及擦客区的蓝色消毒抹布。
导致他们手部皲裂的“元凶”之一,就是更换抹布和消毒水的过程:首先要用手将抹布用自来水清洗和拧干,然后泡进对应的消毒水浸泡盒中,再从消毒水中拿出新的抹布使用。盒子中的消毒水每三小时全部更换一次,抹布每三十分钟更换一次。每半小时,单屏机都会有闹钟提醒员工完成这一系列操作。
除此之外,员工的操作还遵循着一系列“定数”:每个整点,瑞幸员工必须要例行洗手,摸过头发、眼睛和围裙都要重新洗手,且每次洗手必须在20秒以上;2分钟内,员工必须做完一杯咖啡;用完的器具必须放在消毒水里浸泡5分钟,再用清水冲干净…
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瑞幸员工每天至少洗手10次以上,触碰消毒水18次以上。闭店后,他们还有一系列琐碎的操作,清洗奶缸、量杯、咖啡机等一系列器具,按要求将器具浸泡消毒水后才能闭店。
周昊在岳麓大学城上学时,也曾在瑞幸兼职过四个月。他每周上四到五天班,也出现了手部干裂问题,但由于兼职时间不在冬天,还在可忍受的范围。他表示,除了整点洗手、每半小时更换抹布的流程,只要离开监控区再回到操作区就要洗手,如果碰到操作台以外的任何东西,都要重新洗手。
监控是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
他记得同事因为忘记按照时间换消毒水,而被扣了半小时工时。一条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违规报告,里面写道:21点20分,使用失去消毒功效的粉色抹布擦拭牛奶冰箱内壁(挂在水池边的抹布)。报告还附上了违规的清晰截图,这意味着这位员工没有遵循半小时抹布消毒制度。瑞幸门店均安装有基本上360度无死角的监控,会有专门的员工负责巡检各个店铺的监控,如果被发现不合规就会警告所在门店,店长层级之上的区域经理统一设置惩罚规定。
令很多瑞幸员工“闻风丧胆”的,还有不定时的“品控稽查”。
当收到“质量管理部人员到店检查,请您配合”的弹窗提示时,员工们就要开始做好上演一系列几近完美的操作。应对稽查时, 哪怕滴一滴水到台面,员工都会慌张擦拭干。瑞幸会派遣专门的团队到门店进行“微生物检测”,对产品进行菌群检查。
为保证通关,员工的洗手和抹布泡消毒水情况必须符合标准,在所有可能污染手的情况下是否都必须重新洗手和泡消毒水。
▲图:瑞幸线下门店
社交媒体上已经总结出一套应对瑞幸菌检攻略提示,比如一定要记得用泡过消毒水的红色抹布给直饮水的水龙头口消毒;拿杯子也有一定技巧,最好使用污染概率较小的处于中间位置的纸杯。如果要做茶类饮料,剪开茶袋的剪刀也一定要记得消毒。为了降低“感染”概率,假如对方不要求加冰,就直接做去冰。有网友评论,这堪比实验室和手术室的无菌现场。
标准化品控是连锁店的压舱石,每一杯瑞幸咖啡都可以被完美复刻。
然而如此严格的工作流程对员工来说是否人性化引发了广泛争议。周昊表示,即便已经尽力执行卫生规定,依然还会遇到不愉快的摩擦。
据周昊回忆,有一次出杯区同事在给杯子盖盖子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杯子的边缘,一位客人看到后十分介意,同事只好重新做一杯,并且戴上手套再盖盖子。周昊觉得,这种对食品卫生的敏感情绪,可能跟之前发生的“鼠头鸭脖”等食品安全事件有关。
同为大学生兼职的杨真也有同样的观察,顾客们都很看重食品卫生。她记得一次爆单高峰期,因为没有来得及清理吧台的空盒、袋子,擦干桌面水渍,她所处的门店就被顾客投诉“太乱了、太脏了”。
但制度高墙之下,总有缝隙。
周昊表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个店店长不同,执行规定的方式也有一定弹性,例如他所在的店长说,只要保证不会“交叉感染”,就可以不用那么严苛执行。
有员工观察到,很多人会用一些“灵活”变通的手段,虽然表面上有监控,有制度,但如果客户在排队,员工实际上无法保证每次都按时洗手且保证20秒的洗手时长。一个更深层的逻辑是,只要保证门店业绩足够好,细节是可以在红线内松动的。
为了规避洗手带来的手部不适,也有员工会到“假洗手”,有员工表示,为了减少伤害, 会偷偷不按洗手液,如果被发现,他所在的店铺也并不会有实质惩罚。
瑞幸员工表示,目前门店没有更换洗手液,或者更改洗手规定。唯一的变化是,店长嘱咐大家晚上回去多擦护手霜。
2、比烂手更大的诱惑,薪水
瑞幸员工杨真看到烂手事件登上热搜后,第一反应就是“说的太对了”。
她还记得当时兼职的朋友原本手部特别白嫩,入职没几天就变了样,但她也理解,食品安全规定严格,对消费者来说是放心的。据杨真分析,烂手可能是因为瑞幸的洗手液不够温和,浓度较高,加上规定的洗手频率高,因此格外伤手。有网友做过过实验,如果“假按”洗手液,只使用消毒水,没过几天手就有所好转。
事实上,这是餐饮从业人员普遍要面临的问题,没有人能逃开职业病,半推半就继续工作是许多普通人的常态。
有记者走访发现,Coco、茶百道和蜜雪冰城员工都表示,关于洗手他们没有严格的频次规定,每天上班前都会固定洗手。
库迪员工表示,跟瑞幸类似,他们也会要求一小时洗一次手,抹布每半小时清洗一次,洗抹布同样会导致手部不适。
茶百道员工表示,他们的抹布是四小时更换一次,并没有感觉手部有太明显的不适。
喜茶员工表示,隔两个小时洗一次手,此外要求接触脏物和离开岗位就会洗手,与其他门店不同的是,他们有专门的手部烘干机,吹干后再擦拭消毒凝胶,“我们的不伤手”,不同抹布会有不同的消毒水,一天更换一次消毒水。
一位星巴克的员工表示,每到冬天他们也都会烂手,已经习以为常。而星巴克对于洗手的规定同样严格,每30分钟洗一次手,更换一次消毒抹布,洗完手需要用消毒液再次清洗,只要手接触了非食品的物品,需要再次洗手,保证手部包括手腕部位的干净。他表示,“星巴克的食品安全管的很严格,特别是洗手出问题,就是严重不符合,门店伙伴所有绩效都可能被取消,还会劝退相关员工”。
“烂手”是食品行业在冬季普遍要面临的职业病困扰。
▲图:瑞幸门店
连锁店之外的个体户,则要忍受更加不被保障的长时间浸泡、干裂,但食品安全卫生的红线设在哪儿,也只能依仗老板良心。
盖华是一名烧烤从业者,她长期都饱受皮肤病的困扰。个体经营者不像连锁店的员工一样有固定的工作时长,盖华每天从早上6点持续工作到晚上11点,工作共计17小时,这意味着她的手需要长时间频繁接触水、汤汁、洗洁精、洗手液、消毒水。
她的手因此肿胀起泡、干痒,只要有纹路的地方都会裂口,一只手有十几道伤口,每当再次接触刺激性消毒液,“会有一股钻心的疼,戴上手套只会更加胀痛和不透气”。盖华四处求医,医生表示这是菌类感染,换个职业就会自动痊愈。
冬天是烂手的季节性高峰。然而对于餐饮工作者来说,机器齿轮一样的工作状态,则是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的挑战。因此,找到一个工作的支点,对于“流水线”上的他们来说异常重要。
周昊走出大学后,成为了一名实习律师,但他有时觉得在瑞幸的工作更加让快乐。起码下班了不会被再叫回去加班。
周昊性格和善,喜欢跟客人搭话互动,“这会让工作没那么无聊”,而这种与陌生人的链接也让周昊找到了作为人的主体性。
还有员工表示,瑞幸的薪资水平和晋升体系在业内算是不错的水平,因此烂手和工作倦怠都变得都可以忍受。
求职软件显示,瑞幸员工初期时薪大约为19到22元,而通过咖啡师资质考试后时薪可以上涨至大约27元,具体薪资因地区而异,随着层级的上升,薪资水平和工时倍数都会有所上升。
3、低价胜利背后停不下来的“小时工”
瑞幸咖啡的英文名叫“luckin coffee”,意在“越努力越幸运”的内涵。
中国咖啡市场并不缺黑马逆袭的故事,但在消费普遍低迷的环境下,瑞幸咖啡二季度的表现仍然足够亮眼。
2023年6月份,瑞幸逆风翻盘,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首个“万店品牌”,2023年二季度又创下在营收层面弯道超车星巴克中国的记录。在拓店方面,瑞幸似乎格外努力,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瑞幸门店总数达13273家。
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成本控制,瑞幸的运营模式的胜利背后有一个重要前提——规模。
以规模的摊平成本,才能在主打性价比的战场获得盈利的空间。财报数据显示,由于规模经济的增长和公司技术驱动的运营,瑞幸运营费用占净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99.3%下降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84.7%。规模化的背后,是大量数据的收集和挖掘。
除了从大量需求数据中挖掘消费爆品,也从标准化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分析中,找到效率与规模的双赢。规模效应的低价战略背后,是兼职员工撑起了瑞幸的大半江山。根据2022年年报,瑞幸拥有14599名全职员工,19045名兼职员工,彼时瑞幸拥有门店8214家。而截止到2023年9月,瑞幸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3万家。
▲图:瑞幸线下门店
瑞幸员工的层级主要分为新人、咖啡师、值班、副店、正店,成为副店才是成为正式员工的开始。
当有效工时超过40小时,且已熟练掌握配方,新人就可以申请考核成为瑞幸咖啡师,也意味着会有更高的时薪。后续如果继续通过考试,则可以获得值班经理资质,就会有两倍的工时计算。
瑞幸的人力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云端”系统。员工基本可以在线上完成所有的培训和考核,从入职的电子签章,到查看自己的工资条、开具收入证明等事务都可以用手机完成。他们还需要定时在“瑞幸大学”APP进行新品考试,如果通不过还可能被解聘。正因为有一定“技术含量”,瑞幸大多员工都是年轻人。
瑞幸的数字化基因已经全副武装到的整个系统。
从开店选址到产品研发、从供应链管理到用户运营、人员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运转流畅的闭环数字化系统。瑞幸员工的排班、订货都有专门的数字系统协助,且饱受诟病的线上点单策略在最初也是为了方便实现数据留存。
“9.9”已经成为瑞幸的低价品牌形象,从最开始利用低价抢占市场份额,到后来主打“好品质咖啡”,瑞幸的品牌形象成功做到了“既要又要”,但这一形象的建立需要精密的成本控制,人力账就是其一,除了雇佣大量兼职人员,瑞幸也会在排班方面进行人力优化布局。
进入冬天,咖啡行业步入销售淡季,客单量有下降趋势。有兼职员工表示,瑞幸排班频次也随之降低,员工每天的排班情况由店长决定,而人力安排则会根据每小时杯量进行调整。有瑞幸员工表示,原本需要排好几个班次,在低峰时段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在岗,各门店为了控制成本,排班频次和工时都在缩减。
有员工因为排班时间过于短,不得不在瑞幸和库迪供职。
有兼职员工表示,11月份他只被排了48小时的班,共计上八天班,12月则没再被排班,店长让他再另行找兼职。还有员工表示自己一周只上了两三天班,每次工时只有3~4小时。还有员工反映,不论是否有时间去休息,很多门店规定工作满八小时都要扣一小时休息时间。但因为进入淡季,部分门店扣除休息工时达一个半小时。
瑞幸速度不会停止,而同样没有停下的还有那些持续皲裂的双手。END
(备注:文中人物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