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模型:市长种草,产业挖宝

比如,有城市的大数据局局长曾向他分享,同时有分管农业、工业等不同领域的三位市长在使用了C端的大模型后,都在问自己关于大模型与业务结合的各种问题,并尤其重视大模型如何赋能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政府和城市纷纷在推场景、拉清单,作为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提供方的政务云厂商、AI智能化服务商们,也已经在服务政府客户的过程中,敏锐地感知到大模型将对现有政务数字化供给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并开始提前做出一些调整。

全国多个城市目前都已将大模型加入各自的2024年规划。相比于之前的数字化建设,大模型离客户更近,价值也更加显性,直接影响着客户侧的态度和动作。

文|周享玥

浪潮云首席技术官孙思清在最近接触政府客户时发现,政府内部现在对大模型的认识和感触是超乎想象的,甚至“很多市长都在亲自用”。

比如,有城市的大数据局局长曾向他分享,同时有分管农业、工业等不同领域的三位市长在使用了C端的大模型后,都在问自己关于大模型与业务结合的各种问题,并尤其重视大模型如何赋能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

这和过去有着显著不同。那时,孙思清他们与客户谈云基础设施和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谈公共数据治理和数据流通,由于更多带来的是间接业务价值,很多主管领导实际感触并不深刻。

但大模型显然离客户更近了,价值的显性化也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客户侧的态度和动作。业界观察,全国多个城市目前都已将大模型加入各自的2024年规划。对于大模型来说,城市包罗万象,场景众多,是一大绝佳试炼场;大模型的出现,反过来也将给城市智能化升级带来新的可能性。

01

政府热情比企业还高?

孙思清观察,2023年下半年,尤其是8月份以后,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和各地陆续开始制定第二年的数字化发展规划,政府客户对大模型的关注度极高。“我们到各个地方去跟客户交流时,只要涉及到下一步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发展规划,几乎没有不谈大模型的。”

软通智慧CTO杨旭青介绍,今年大模型的风潮来了后,许多城市地方政府的热情甚至是比企业还高。这种热情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还要来自于大模型将带来的产业机会。一项预测数据显示,到2040年,生成式AI每年可为全球经济带来2.6万亿至4.4万亿美元的增长。城市要发展经济,自然不会忽视这一机遇。

“对政府来说,他们关心的可能并不是简单解决内部节约一个客服人员、运维人员的问题,而是更多站在产业布局角度,通过大模型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AI智能化服务企业众数信科创始人兼CEO吴炳坤告诉数智前线。

为了夺得这场大模型产业培育追逐赛的先机,一些先锋城市已经率先抢跑,亮出不少动作。

2023年5月,拥有国内近半数大模型企业的北京率先发力,一个月内连发多份重磅文件,加强大模型产业顶层设计和布局,上海、深圳等地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

政策引导外,更多举措也在迅速提上日程。7月,北京发布大模型应用场景需求榜单,涉及智慧政务、智慧办公等14类场景;上海则提出“模都”倡议,一口气签约三批人工智能项目。8月,宁夏与新华三集团联合发布“数字政府”私域大模型。9月,重庆和阿里云合作推出“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无锡则与百度签约,宣布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的政务大模型”……

到了2023年的最后两个月,各地政府的动作再次加速。

一方面,设立大模型发展计划,并出台各项支持举措,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省市一级,一些人们想象不到的地方积极性也非常高。

比如门头沟区,作为北京唯一的纯山区,此前主要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但2023年12月初,却亮出了一份完整性堪比许多省市一级政府的大模型发展计划,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场景、人才等全套支持措施,目标是用3年时间将门头沟区打造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区。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已从蓝图规划,深入到落地实操初步成果亮相。

11月中旬,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和华为云一起推出“城市智能体@大模型福田创新成果”,宣布成为“国内首个落地城市大模型的城区”,并发布城市智能推介、经济智能问数、智慧公文、市政智能巡查、AR巡查五大场景。

仅半个多月后,安徽省政府晒出省内首批数字政府大模型场景应用清单,覆盖政务咨询、辅助办理、城市治理、机关运行、辅助决策、专业工具等6类共18个场景应用。据介绍,其中由省数据资源局牵头推进的部分场景应用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城市和地方政府在大模型上的打法和思路也逐渐明晰。业界观察,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做非常多维与立体的工作。不少城市在“算力+数据+场景”三个层面进行深度布局。

“例如地方上的企业想发展AI和大模型但算力不足,一些城市在联合华为等企业,推动建设一些公共算力平台。”杨旭青介绍,在大模型发展所必需的海量高质量数据上,也已经有不少城市在积极建设开放数据平台和开放数据联盟。

“我现在看到各地基本上都在梳理自己的政务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清单。”孙思清告诉数智前线,拉出政府场景清单,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筑巢引凤,推进大模型在政府内部应用的率先落地,将会是接下来各个城市地方政府的常态。

尽管各地政府动作频频,但关于大模型在城市和政府领域的落地预期,业内观点不一。有人士认为,政府需要经过各个委办局,决策机制较企业更慢。也有人士表示,企业都是私域的数据,政府既有私域也有公域数据,这将极大推动大模型落地。

而在孙思清看来,To C端由于更容易形成规模化效应,一定是推进最快的领域。政府的优势在于有数据、好统筹,且早期成本承受能力比大部分企业高,因此从规模化的普及性来看,“To G整体要比To B快一些”,但企业更关注降本增效,在结合业务的具体点上,可能比政府更快些。

02

哪些场景已经落地

城市和政府领域的数字化,向来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涵盖了政务服务、产业发展等诸多大类下的无数细分小场景。“理论上只要是现在进行在线业务的,都可以基于AI大模型去赋能。”一位行业内资深人士观察,面对大模型这项极具变革性的技术,政府和服务商们都在积极梳理场景,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

杨旭青注意到,许多城市目前发布的有不少都是创新场景,它们希望原来小模型时代解决不了的问题,能用大模型来解决;又或者,原来解决效果不好的问题,能借助大模型,实现能力升维。

比如政务服务领域,虽然“秒批”、“指尖办事”、“最多跑一次”等创新模式陆续兴起,但一个政府网站或政务APP,往往有几百上千项服务,且涉及大量政策术语和专有名词,群众、企业在办事过程中遇到找不到、读不懂、办事难的情况,仍是常态。大模型强大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为业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众数信科最近参与建设了一个有关低保人群补贴申领的政策问答场景。吴炳坤透露,之前申领相关政策咨询都是通过12345热线,而如果碰到“民政有针对我们‘这类人’的补贴政策吗”等问题,以往的智能问答系统是无法回答的。但有了大模型加持的智能问答系统,不仅能理解“这类人”的具体指代,还可以通过多轮对话方式追问家庭收入情况、住址等信息,捕捉用户的真实需求。

百度、华为、浪潮云等一众大厂都在政务服务领域进行应用探索。比如华为曾联合深圳市福田区,对超20万条政务数据进行精调后推出政务智慧助手“小福”,据称能解决政务热线在问题拆解、多重意图理解、政务政策关联等多方面难题,将老百姓的话语转化为政府办事语言。

政务办公,是更常见的一大类场景,几乎所有政务相关的大模型都会涉及这一块的探索。比如安徽此前发布的场景清单中,就包含有公文助手、公文智能分办助手、知识管理等多个减少简单重复劳动的场景应用。

在城市治理方面,通常需协同超过40个业务部门、应对4000多个开放场景。针对这一领域,业界原来的做法是“人找事”,大模型来了后,变成了“事找人”,“一些根本没有预想到的事情发生,大模型能识别这些事,通过梳理事件清单,相关部门就能更及时处理。”杨旭青说。

这种变化有望大幅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柏生就曾分享,在垃圾分类场景里,把原来的垃圾分类11种算法植根到大模型上,用比以前更少的素材,可以实现更高的图片分析准确率,进而提升垃圾治理效率。

除了政府内部本身办公效率、服务能力、治理水平等的提升,各地也都在结合各自的固有产业优势,尝试用大模型来拉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升级。

“比如青海,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过度放牧也会影响生态。”一位AI安全领域人士向数智前线举例称,当地政府目前正在探索,是否能用大模型,解决牧业和生态之间的平衡问题。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则在2023年10月,在农业方面,联合科大讯飞推出了耕云农业大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养殖方案千变万化,农业市场行情变化大,这一智慧化服务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农业从业者,更好地预测行情,开展农业生产,从而降本增效。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相比政府内部场景效率的提升,产业层面的价值显然更为遥远。深圳市福田区政数局局长罗耿彪就曾透露,福田区目前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政务服务领域、政务办公领域以及城市治理领域。吴炳坤则告诉数智前线,目前大模型落地探索中最成熟的是问答类的应用,比如政策咨询问答,业务知识问答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本身就包罗万象,涵盖各种复杂场景,且经过多年的数字化转型后,已经在很多场景中积累和沉淀了大量智慧化资产的行业。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这个领域,其实并不强调所有东西都重做一遍,反而需要大模型更具兼容性,共同协作,来提升效率和覆盖面。

实际上,广而博的大模型与精且深的小模型共存,已经成为业界普遍认可的思路。一位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将来每个城市的数字化底座上,都会存在大量用私域的高质量数据训练的专有模型,也会承载大量面向不同场景和领域的行业大模型,它们会像乐高积木一样拼搭起来。

03

服务模式发生变化

在通往大模型这条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和城市纷纷在推场景、拉清单,作为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提供方的政务云厂商、AI智能化服务商们,也已经在服务政府客户的过程中,敏锐地感知到大模型将对现有政务数字化供给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并开始提前做出一些调整。

“大模型将使政务云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也即3.0时代。”浪潮云首席技术官孙思清告诉数智前线,不同于政务云1.0阶段主要集中于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层面的建设,以及2.0时代围绕数据的汇聚与融合进行的一系列治理和服务,在政务云3.0阶段,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将逐步成为升级和重构整个政府业务层的核心驱动力,而业务层的智能化需求又会进一步驱动数据层和算力层发生转变。

城市大模型:市长种草,产业挖宝

这也是业界的共同认知。多家云厂商其实都已经意识到,大模型时代,“云计算主流的商业模式将从IaaS逐渐变成MaaS”。

而在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看来,大模型其实也给了云厂商在一些城市政务云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据他观察,经过过去多年的厮杀,各个城市的政务云市场市已经基本卷成存量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外来者很难再有大的突围。但大模型时代,GPU算力的崛起,正在成为新的变量。

“尤其对于原来没有建设过GPU算力的城市来说,选择哪一个云厂商都是重新开始。”该人士透露,比如阿里云就在大模型来了后,通过自家大模型服务的落地,成功挤进了某个存量市场已经被腾讯云、华为云瓜分完毕的城市。

新的机遇与挑战下,各家大厂已迅速采取针对性行动,纷纷将MaaS作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层的同时,包括华为云、浪潮云、百度云等多家云厂商也都在持续探索各自的大模型在城市和政府领域的应用落地。比如百度云在2023年9月发布了基于大模型重构的百度智能云九州数字政府解决方案。运营商云中,天翼云也推出了自己的政务大模型“慧泽”。

此外,城市和政府领域的数字化业务交付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在发生改变,用户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持续性的服务,而非像过去一样采购很多的项目。

“政府现在这方面的需求提得非常明确,希望大模型赋能业务能够可持续化。”孙思清观察,大概从2023年年底开始,很多政府客户都在向他们提出按照服务目录的方式,按需购买算力服务、数据服务、模型服务,甚至是专业的技术服务。为此,浪潮除了一些特定应用仍会采用项目模式,也在积极通过将大模型等赋能侧的能力变成服务化模式对外提供。

不仅是云厂商,AI智能化服务商众数信科也观察到了这波趋势。吴炳坤介绍,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下,客户负责提出需求,而他们负责需求分析、项目开发,并最终交付一个完整的产品。但大模型时代很不一样。“大模型好比一块土地,我们要和客户一起把种子(即客户自有的数据)种到土里,并教会他们如何松土、浇水、施肥,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培育后,长出属于客户的大树。”

在他看来,这要求他们这样的服务商也要在服务模式上做出一些改变,“要从运动员逐步变成教练”,陪着客户一起不断迭代大模型的能力,才能最终让它成为一个最懂客户的AI业务专家。

“2024年将会是一个爆发期。”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数智前线,预计2024年初,城市和政府领域还将有大量大模型项目陆续涌现。而在大模型这座巨大的冰山下,各种暗流也将持续奔涌。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Like (0)
Previous 2024年1月10日
Next 2024年1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