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白白
编辑 | 二牛
1月20日,位于北京五棵松万达的方所正式开业。据了解,该品牌来自广州,这家新店也成为了其2011年成立以来的第六家店。
不同于以往的实体书店,方所店内拥有超1/3面积用于会展用地。其间,还内置了一家“例外”品牌服装店。在当天的开业仪式中,其服装走秀环节引起了广泛讨论,也为线下店带来了相当多的关注度。
方所北京店开幕仪式
方所运营总监刘善琴对消费星球表示,该店的定位在公共空间的运营和策划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消费星球看来,这家新店除了在卖书这类主营业务外,在其他的复合经营领域也有一定的优势。
疫情后,消费逐渐回暖,实体书店行业率先吃到了红利。
根据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数据,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整体销售码洋增长不到1%,但线下市场销售码洋同比增长9.66%,销售数量同比增长 12.74%。与之对应的是,线上市场两项数据为“双降”。
实体书店的春天要来了吗?我们将在本文探寻书店逆势崛起的奥秘。
01书店不仅是书店
当下,书店内部已形成独特的业态闭环:消费者在看书、卖书的同时,线下店也提供咖啡、奶茶、酒水甚至餐食服务。可以说,实体书店正在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三空间。
作为经典的线下业态,书店正在从单一消费场景向复合形态转变,发生改变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纵览书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2000年以前,业界以新华等国营书店为主,私营业态刚露小荷尖角;而随着电商的兴起,实体书店迎来当头一棒,十年间,近五成实体书店倒闭;此后,随着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的进一步蚕食,几乎压得书店喘不过气。
但随着线上经济逐渐遇至发展瓶颈,消费者回归线下,实体书店枯木逢春。
消费星球看到,在这一阶段,西西弗、钟书阁、方所等新锐书店开始扩大规模,承接住了人们的线下消遣诉求,并在书+咖啡+文创的标准化配置基础上,积淀出了各自特色。
例如诚品书店,在其2015年落户苏州后,便因内置的画廊、剧场和音乐空间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而后,新锐独立品牌书店的榜样效应开始扩散,传统书店随之加入到其中。
新华书店南昌书城@Traveller
2022年,南昌八一广场已拆除十年的新华书店重新开业,融入了咖啡、文创、电教产品、生活家居等多元业态。据报道,2023年客流总量超140万人次,单日最高营业额达到13万元。
一时间,书店的微创新变得不胜枚举。在上海,特色书店更受追捧,其中有朵云书院戏剧店、思南书局诗歌店,还有聚焦女性话题的馨巢书屋,专卖推理类书籍的侦探书店等等。
可见,现在的实体书店不仅是网红打卡点,还汇集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并成为了其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
02卖书的学问多多
虽然花样繁多,但对于绝大部分店面而言,主业仍是卖书。
方所北京店
据了解,西西弗强调库存周转,会依据大数据挑选“畅销书”以保证销售规模的最大化。而在方所,则倾向于书品与当地人群特色结合,该企业运营总监刘善琴也对消费星球表示,“我们广州店的繁体书和外版书占比会多一些;西安店更侧重美术、历史和社科类图书;新开的北京店则主打新思潮和艺术线。”
更为重要的是,线下书店相较电商不乏成本优势。
一位资深采购人员告诉消费星球:“各家出版社或出版公司的起订价基本在5、6折,而在订购量大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返点谈到3折,而在这其中,没有版权费的公版书和缺少知名度的小出版社出品的书则更便宜”。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最为成功的是西西弗书店。其依靠出版策划品牌推石文化,通过与出版社合作购买书号,出品了多本具有超高知名度的公版书,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刀锋》、《夜莺与玫瑰》、《傲慢与偏见》等。目前,该书店不仅利润可观,店面同样人潮涌动。
刷边书
另外,实体书店更擅长装帧设计,这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即使有时书价较电商更贵,但通过精美的刷边设计、限量签名、夜光书封等销售方式,仍能获取大量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降低店面租金成本也让书店有了更多利润空间。在消费星球的走访中发现,钟书阁、西西弗这类连锁书店品牌面对商业地产更有议价权,而规模相对小的独立书店则存在完成商场引流作用完成后被“踢出”的局面。
可见,书店的回归背后是一系列商业组合拳。目前看来,虽不同品牌在具体策略上不尽相同,但就长期发展看,部分书店已走出至暗时刻,开始了进一步发展之路。
03 书店:精神生活的新节点
当下,书店在提供精神生活这方面,较其他场景覆盖面更广更舒适。比如较文化古迹等景点而言,其更是提供了充足的互动场景——许多书店会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讲座、分享会、读书会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结识朋友的平台。
消费星球看到,这种主动获取线下流量的方式十分奏效。
据不完全统计,诚品书店每年举办5000多场各类活动;西西弗举办上千场活动;方所则举办了2000多场活动以及200多场展览。
诚品书店“100个陌生人”活动
其中,诚品书店在去年举办的“100个陌生人,城市阅读计划”,每月一场,报名火爆,众多参与者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满足了人们多种需求:通过与陌生人参加活动既可扩展交际圈,也能结识与自己同频的人,甚至让职场打工人和短暂失业人群获得了归属感。
疫情后,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彻底爆发。客观上,它推动了线下各类文化场所的繁荣:各地博物馆预约爆满、各类展览演出门票很快售罄的事例数不胜数。
对于书店而言,时下更是不可或缺。如今,它已承担起心灵避风港、艺术集中地和社区文化等多种功能。在西西弗、中信或是三联等书店,无论是免费区域还是咖啡付费区域,经常座无虚席,有用户表示,花40元买一个独处的下午是非常值得的。
当然,时下书店的故事还远未结束,在可预测的未来相信还有更多案例值得关注。
你有多久没去书店逛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