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上火星,走的是什么轨道?

 对于霍曼变轨,转移轨道时间t12等于过渡椭圆轨道周期的一半:

根据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1.52AU(天文单位),以及地球轨道半径1.5e8km,计算得到轨道转移天数为259天。

工况3考虑了拱线变化,变轨时间进一步增加,且转移轨道多走了7°以追上火星;

工况4考虑了火星轨道倾角,此时需要一个额外速度增量进行转移轨道调整,但轨道周期等与标准霍曼变轨一致。

火星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类。这颗红色行星的逆行为托勒密的太阳系模型提供了动力;千年以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是他持续了大约18年的“火星大战”的结果;上世纪初,天文学家Percival Lowell观测到的火星“运河”为人类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在过去的30年里,为了研究火星的表面和大气,人类多次成功尝试登陆火星。

时间兜兜转转到了2020年7月,在前后10天内,人类飞行器扎堆向火星进发。7月20日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最先启程;7月23日我国的“天问一号”开启了前往火星的史诗级征程;7月30日,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也迈向了深空。

很多公众号,已经给我们普及了如下航天知识:

  • 地球火星每26个月接近一次;

  • 每26个月有次机会去火星最省能量;

  • 这条最省能量的路径是霍曼转移轨道(霍曼变轨)

  • 沿着这条轨迹要飞行7个月才能到达火星。

如下美图直观地揭示了以上知识:

图 地球火星距离(来自NASA)

图 霍曼转移轨道(来自NASA)


图 地球-火星轨道描述(来自文献1,注意图中的44°)

图 “希望号”火星探测器的旅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走霍曼转移轨道,为了在轨道远地点与火星相遇,出发点地球、火星与太阳连线的夹角为44°。

但笔者手欠算了一下,发现2020年7月20日左右,地球、火星与太阳连线夹角只有30°,7月30日为26°。除非提前1个月半,即6月6日左右,夹角才为44°。

python程序(缺哪个模块pipinstall即可)

from astropy.time import Time

from jplephem import Ephemeris

import de421

from math import *

tjd=Time(‘2020-6-6’).jd

eph=Ephemeris(de421)

pe=eph.position(‘earthmoon’,tjd).reshape(1,3)[0]  # 地月系公共质心离地心约4671公里,影响可以忽略

pm=eph.position(‘mars’,tjd).reshape(1,3)[0]

ps=eph.position(‘sun’, tjd).reshape(1,3)[0]

p1=pe-ps; p2=pm-ps

r1=sqrt(p1.dot(p1)); r2=sqrt(p2.dot(p2))

theta=acos(p1.dot(p2)/r1/r2)*180/pi

print(theta)

自然地,笔者想解决如下几个疑问:

  • 这些探测器走的真的是霍曼转移轨道吗?霍曼变轨是不是最优的?有无证明?

  • 轨道差异是因为偏心率、轨道倾角影响?还是因为地球和火星引力场影响的结果?

于是就有了此篇调研。

到火星走的是什么轨道?

图 变轨示意图

如上图,为从轨道C1到达轨道C2,至少需要两次点火,第一次点火将圆轨道变为轨道E,在轨道E与轨道C2相交时第二次点火。

这条新轨道E的方程写为r=p/(1+e cos f)。新轨道需要通过r1和r2,因此r1和r2需要包含在轨道半长轴和半短轴之间,这就给出了轨道E的约束方程:

这个约束可以用如下图形表示,变轨轨道可以为椭圆、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但必须在两条直线所包含的区域内。

图 变轨轨道可行域

写出每次变轨需要速度增量,并将总速度增量∆v∑=v1+v2对e求导可以得到:

因此变轨所需速度增量随着偏心率e增加递增,在可行域的H点e最小,此时变轨所需总速度增量最小。H点对应ra=r2,rp=r1,即变轨轨道与轨道C1和C2均相切,这就是霍曼转移轨道。

 对于霍曼变轨,转移轨道时间t12等于过渡椭圆轨道周期的一半:

根据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1.52AU(天文单位),以及地球轨道半径1.5e8km,计算得到轨道转移天数为259天。

根据这个时间段内天体所走距离,可以计算得到提前角(出发瞬时天体与中心连线夹角)

代入r2/r1=1.52,计算得到提前角为180*(1-((1+1.52)/2/1.52)^1.5)=44.149°。

从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 对于共面圆轨道,采用两次脉冲点火(推力、比冲无穷大),霍曼变轨最省能量;

  • 如果将地球和火星视为共面圆轨道,采用霍曼变轨登陆火星,提前角为44.149°。

为什么集中在2020年7月发射?

地球轨道偏心率0.0167,火星轨道偏心率0.0934。火星近日点距离2.0662e8km,远日点距离2.4923e8km,如果再考虑火星与黄道1.85°的交角,不可能进行真正的霍曼转移,而只能是类霍曼转移。

这种转移太过复杂,很难下手,可以先将问题蜕化一个维度:给定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这时出发位置、到达位置都是确切的(查询行星星历),求解这两点间轨道。此时问题转化为两点边值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Lambert问题或高斯问题,它产生于18世纪,其初衷是通过观测来确定行星轨道,高斯使用这种方法确定了谷神星轨道。

图 Lambert问题

这里存在时间不利于求解,Lambert飞行时间定理表明:

双脉冲变轨所需时间仅仅依赖于转移轨道的半长轴a,两个变轨点到中心天体距离和r1+r2,以及两个变轨点间的直线距离。即:

这个定理表明,转移轨道飞行时间仅与两点位置,以及轨道半长轴有关,而与其它轨道参数如偏心率无关,从而将问题解耦。再进一步计算出两点速度和需要速度增量。

以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为坐标,逐个求解Lambert方程,得到需要速度增量见下图所示。这个图又被成为猪排(Porkchop)图,它通过暴力扫描出发日期和到达日期得到,可以帮助任务设计者规划两个天体之间的转移轨道,是去往火星的第一个菜单项由于轨道偏心率和倾角缘故,图形大体在每个周期内模式重复,但又不尽相同。


图 地球-火星到达Porkchop图

近1年时间内总需要速度增量和飞行时间图形见下所示。图中红色等高线为需要总速度增量,蓝色代表飞行天数。从图中可以粗略读出,一种较省能量的配置是2020年7月23日出发,约2021年2月13日到达,所需速度增量最小,飞行205天。

图 总需要速度增量和飞行时间

如果将等高线画为彩色,可以清晰地看到需要速度增量为双叶片特征形状,文献中称之为猪排图(哪儿像了?)。这里叶片以下的轨道称为第一类轨道(< 180°),而以上的轨道称为第二类轨道(> 180°)

猪排图有助于早期任务设计人员选择发射日期、计算发射能量和速度增量预估值,以及可视化优化轨迹。发射周期的设计通过对一些参数(例如发射赤纬、到达日期、发射周期持续时间、进入速度、太阳角度)施加约束,同时使其他参数(例如发射能量、进入火星轨道速度增量)最小化。

当然,也可以将出发速度增量和到达速度增量拆开绘制,见下图所示。从文献中,喜欢采用C3和V∞表示,C3近似为地球变轨需要速度增量的平方,代表发射能量,V∞近似为火星到达需要速度增量。

图 出发和到达需要速度增量

从图中可以读出,2020年7月23日出发,离开地球轨道需要速度增量较小,2021年2月初到达火星,需要通过探测器减速约2.6km/s。

在文献3中,计算了不同年份登陆火星速度增量。


表 不同年份登陆火星速度增量计算表

这些不同中,到底是偏心率,还是轨道倾角等造成的呢?文献3中计算了5种不同工况:

  • 工况1假设地球、火星为标准共面圆,此时最优转移轨道为霍曼轨道;

  • 工况2考虑了地球和火星轨道偏心率(其它与工况1相同,下同),此时需要速度增量有所下降,但变轨时间增加;

  • 工况3考虑了拱线变化,变轨时间进一步增加,且转移轨道多走了7°以追上火星;

  • 工况4考虑了火星轨道倾角,此时需要一个额外速度增量进行转移轨道调整,但轨道周期等与标准霍曼变轨一致;

  • 工况5综合了以上偏心率、拱线差异和倾角因素,得到一个最小速度增量5.6km/s,此时需要转移轨道需要比半圈多追25.3°才能赶上火星。对于近些年的探测任务,2026年对总速度增量需求较小,而2016年就不是一个好的探测年份。

表 轨道偏心率、倾角等对转移影响

(类)霍曼转移轨道是最优的吗?

上述通过开普勒轨道模型或通过利用Lambert问题的解分析了火星转移轨道,在两种方法中,均只使用了两次脉冲推进,而两次脉冲推进是登火所需最小数量,其最优性也能得到证明。

如果使用更多次脉冲、甚至持续推力会不会更优呢?正如Edelbaum在1959年抛出的问题:How Many Impulses?以及,如果考虑推力、脉冲有限呢?

这个问题还没有终极答案,有理由相信,霍曼变轨多半不是最优的。理论上就有一种情况。

图 双椭圆转移示意图

如上图,对于共面圆轨道,为从轨道C1转移到C2,先通过∆v1加速到A点(可以比C2更远),然后在A点加速,使近地点抬升到与C2轨道相交的B点,之后减速。通过三次变轨,两次椭圆转移,到达新轨道。

令γ=r2/r1,α=ra/r1,可以得到无量纲需要速度增量(下式中加号代表A点在C2外,减号代表在内)

绘制不同中间椭圆半径对速度增量需求见下图。

图 不同中间椭圆半径对速度增量需求

其中ra是可选择的,按优化条件可以求出最优的ra_opt及相应的速度增量。研究表明,如果ra_opt>r2,双椭圆转移更节省能量;如果ra_opt<r2,则宁愿选用霍曼转移。

双椭圆转移的极端情况是r2=∞,这称为无限双椭圆转移。

考虑霍曼转移无量纲需要速度增量:

将无限双椭圆转移所需速度增量与霍曼转移做比较见下图所示。

图 无限双椭圆转移和霍曼转移所需速度增量

两曲线交点对应r2/r1=11.94。当r2/r1<11.94时,霍曼转移较为有利。由于火星轨道与地球轨道的r2/r1=1.52,因此,还是采用霍曼变轨更节省能量。即使对于r2/r1较大情况,从图中看来,对速度增量需求减少8%,但这是靠大规模增加轨道转移时间获取的,所以实际意义并不大。

从这个角度,也许简单的霍曼变轨就足够优化了并且实用了吧。

参考文献:

1.Stinner A, Begoray J. Journey to Mars: thephysics of travelling to the red planet[J]. Physics Education, 2005, 40(1):35-45.

2.Prussing J E. Simple proof of the globaloptimality of the Hohmann transfer[J].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1992, 15(4): 1037-1038.

3.Woolley, Ryan C.; Whetsel, Charles W. On the nature of Earth-Mars porkchop plots. 23rd AAS/AIAA Spaceflight Mechanics Meeting.

4.Taheri E, Junkins J L. How Many Impulses Redux[J]. Journal of The Astronautical Sciences, 2019: 1-78.

5.肖亚伦. 航天器飞行动力学原理[M].宇航出版社, 1995.

6.https://au.mathworks.com/matlabcentral/fileexchange/39248-interplanetary-pork-chop-plots

7.罗治情. 地球–火星精确转移轨道设计算法研究[D]. 201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理念世界的影子(ID:spaceodyssey1968),作者:洞穴之外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0)
上一篇 2024年1月30日
下一篇 2024年1月30日

相关推荐

  • 水温80度:AI行业真假繁荣的临界点

    我们从来没拥有过这么成功的AI主导的产品。

    (这种分析统计并不那么准,但大致数量级是差不多的)

    这两个产品碰巧可以用来比较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一个更通用,一个更垂直。

    蓝海的海峡

    未来成功的AI产品是什么样,大致形态已经比较清楚了,从智能音箱和Copilot这两个成功的AI产品上已经能看到足够的产品特征。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罢工”,全网打工人都慌了

    美西时间午夜12点开始,陆续有用户发现自己的ChatGPT要么响应超时、要么没有对话框或提示流量过载,忽然无法正常工作了。

    因为发现AI用久了,导致现在“离了ChatGPT,大脑根本无法运转”。”

    等等,又不是只有一个聊天机器人,难道地球离了ChatGPT就不转了。

    大模型连崩原因猜想,谷歌躺赢流量激增6成

    GPT归位,人们的工作终于又恢复了秩序。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宕机8小时,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60%

    ChatGPT一天宕机两次

    谷歌Gemini搜索量激增近60%

    ChatGPT在全球拥有约1.8亿活跃用户,已成为部分人群工作流程的关键部分。

    过去24小时内提交的关于OpenAI宕机的问题报告

    图片来源:Downdetector

    ChatGPT系统崩溃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X上发帖警告道:“ChatGPT最近发生的2.5小时全球中断,为我们所有依赖AI工具来支持业务的人敲响了警钟。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ChatGPT、Perplexity、Claude同时大崩溃,AI集体罢工让全网都慌了

    接着OpenAI也在官网更新了恢复服务公告,表示“我们经历了一次重大故障,影响了所有ChatGPT用户的所有计划。Generator调查显示,在ChatGPT首次故障后的四小时内,谷歌AI聊天机器人Gemini搜索量激增60%,达到327058次。

    而且研究团队表示,“Gemini”搜索量的增长与“ChatGPT故障”关键词的搜索趋势高度相关,显示出用户把Gemini视为ChatGPT的直接替代选项。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深度对话苹果iPad团队:玻璃的传承与演变

    iPad最为原始的外观专利

    没错,这就是iPad最初被设想的样子:全面屏,圆角矩形,纤薄,就像一片掌心里的玻璃。

    2010年发布的初代iPad

    好在乔布斯的遗志,并未被iPad团队遗忘。

    初代iPad宣传片画面

    乔布斯赞同这一想法,于是快速将资源投入平板电脑项目,意欲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上网本」,这就是iPad早年的产品定义。

    iPad进化的底色

    苹果发布会留下过很多「名场面」,初代iPad发布会的末尾就是一例。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底层逻辑未通,影视业的AI革命正在褪色…

    GPT、Sora均为革命性产品,引发了舆论风暴,但它在上个月发布的“多模态语音对谈”Sky语音,却由于声音太像电影明星斯嘉丽·约翰逊,被正主强烈警告,被迫下架。

    华尔街日报也在唱衰,认为“AI工具创新步伐正在放缓,实用性有限,运行成本过高”:

    首先,互联网上已经没有更多额外的数据供人工智能模型收集、训练。

    03、

    如果说训练“数字人”、使用AI配音本质上瞄向的仍是影视行业固有的发展方向,那么还有另外一群人试图从根本上颠覆影视行业的生产逻辑和产品形态。

    但分歧点正在于此,电影公司希望通过使用AI技术来降低成本,但又不希望自己的内容被AI公司所窃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KAN会引起大模型的范式转变吗?

    “先变后加”代替“先加后变”的设计,使得KAN的每一个连接都相当于一个“小型网络”, 能实现更强的表达能力。

    KAN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当前深度学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K氏表示定理,将上述创新网络泛化到任意宽度和深度,并以科学发现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展示了其作为“AI+科学”基础模型的潜在作用。

    KAN与MLP的对照表:

    KAN使神经元之间的非线性转变更加细粒度和多样化。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这个国家,也开始发芯片补贴了

    //mp.weixin.qq.com/s/tIHSNsqF6HRVe2mabgfp6Q
    [4]中国安防协会:欧盟批准430亿欧元芯片补贴计划:2030年产量占全球份额翻番.2023.4.19.https。//mp.weixin.qq.com/s/VnEjzKhmZbuBUFclzGFloA
    [6]潮电穿戴:印度半导体投资大跃进,一锤砸下1090亿,政府补贴一半.2024.3.5https。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大模型的电力经济学:中国AI需要多少电力?

    这些报告研究对象(数字中心、智能数据中心、加密货币等)、研究市场(全球、中国与美国等)、研究周期(多数截至2030年)各不相同,但基本逻辑大同小异:先根据芯片等硬件的算力与功率,计算出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再根据算力增长的预期、芯片能效提升的预期,以及数据中心能效(PUE)提升的预期,来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增长情况。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5日
  • 你正和20万人一起接受AI面试

    原本客户还担心候选人能否接受AI面试这件事,但在2020年以后,候选人进行AI面试的过程已经是完全自动化的,包括面试过程中AI面试官回答候选人的问题,AI面试官对候选人提问以及基于候选人的回答对候选人进行至多三个轮次的深度追问。

    以近屿智能与客户合作的校验周期至少3年来看,方小雷认为AI应用不太可能一下子爆发,包括近屿智能在内的中国AI应用企业或许要迎来一个把SaaS做起来的好机会。

    未来科技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