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动力公司大名鼎鼎的人形机器人Atlas,你一定见识过吧。
Atlas可以像人一样行走、奔跑和攀爬 | 波士顿动力公司
这款用液压系统打造的机器人产品,经过十多年的调试升级,才终于拥有了人类一般灵活的身手。在波士顿动力公司历年来放出的视频片段中,我们可以说是一路见证了它从蹒跚学步到飞檐走壁的成长历程。
我们无数次看到Atlas摔倒,又看到它重新站起来 | 波士顿动力公司
然而,就在前两天,波士顿动力公司突然宣布,Atlas正式退役,一款全新的纯电动人形机器人将取而代之。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下一代人型机器人 | 波士顿动力公司
新一代机器人将拥有比前辈更广的运动范围,能够胜任更多任务。这款机器人在设计上与以往版本截然不同,拥有更轻巧的机械骨架和更平滑的动作,例如可以从地面自行站立,头部可以180度旋转,其灵活性确实无与伦比。
只是,怎么看着觉得,它有那么一点点吓人……
你看,连马斯克也是这么认为的……
无独有偶,在上个月英伟达召开的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GTC)上,黄仁勋在主题演讲中也大秀了一把人型机器人。
漆黑的舞台上,一排人形机器人的影像悄然浮现,挥手欢迎两台BD-1型机器人,共同庆祝机器人历史上的重大成就:不依赖程序员和工程师的指导,这两台BD-1机器人只靠观察人类的动作,就学会了走路。
黄仁勋和BD-1橘色机器人 | GTC 2024, NVIDA
但不只是走路——只要长得像个人样,再使用英伟达的GR00T平台,机器人就可以学会人类的任何技能。
这可比波士顿动力公司花了十多年来调教Atlas要方便快捷多了。
英伟达的CEO黄仁勋认为具有“人形”的机器人将会改变工业界,而他们想把制作人形机器人变得更简单一些。
但是,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人形呢?
人形,屹立于大地之上
一件工具的样子,一定要和它的用途相符。当机器人具备人形,我们自然会希望它们能替代人。
工业革命已经过去300多年,是时候让人们从轰鸣的机床前解脱了。但是人站起身后,谁来操作呢?这些设备都是依照人的体型特征来制造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无缝衔接,直接坐下开工。
要培训它们就更简单了。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被迫看培训视频有多痛苦吗?它们可丝毫不会抱怨,看完就会,甚至不需要再制作一套机器人教程。
在家用方面,人形机器人堪称万能工具。人能做什么,它们就能做什么,不会像扫地机器人一样面对3厘米高的门槛就无能为力。
假设人形机器人真的在未来走进千家万户,可能会诞生新的消费陷阱:炒完菜、扫过地后,你想再按个摩,它两手一摊,告诉你“这是另外的价钱,请购买高级功能包来解锁”。
正因为足够像人,人形机器人的零件和技术还可以做假肢,让残障人士恢复和普通人相当的运动能力。许多残奥会运动员的假肢来自于奥托博克公司,他们收购了麻省理工的BioX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suitX这两家机器人技术公司,在仿生假肢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抛开经济价值,人形机器人也代表着仿生学和工程的至高追求。在探寻科学边界的道路上,总会找到稀奇古怪的全新用途——你看,大家都觉得腿只是装饰,但夏亚就能开着高达在太空里使出飞踢。
我是格鲁特,但不完全是
就算是《哆啦A梦》中的22世纪,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机器人,哆啦A梦就是趁着打折促销被买下来的。想让它们进入千家万户怕是有些难度,但在商场里抛头露面倒是近在咫尺。
如果它们的工作只是指路,还有必要制作成人形吗?
事实证明,人类都是机器人外貌协会,这事儿会直接影响你和它交流的欲望。
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Fabian Grabenhorst在2019年做了一个实验,机器人如果越像人类,人们就会更乐意接受它赠予的礼物。当然,它们也不能太像人:如果过于似人非人,“恐怖谷”效应就悄然探头,人们会感到本能的反感和害怕。
外表不仅会影响你和机器人互动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它们的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专家本·戈策尔认为,如果要给人工智能赋予人类的价值观和文化,最佳方式就是赋予它们人形的外表,让它们像小朋友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慢慢学习。
还记得黄仁勋在演讲中提到的GR00T平台吗?它的原理和这个思路如出一辙。
GR00T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漫威里的树人格鲁特。在第一部《银河护卫队》的结尾,格鲁特被烧得只剩一根树枝,从花盆里重新成长学习。
使用GR00T的机器人也是如此。如果要学习用烤箱做一个蛋糕,或者掌握敲架子鼓的技巧,机器人只需要坐在一旁静静观看,或者自己去网上寻找视频,就能以极快的速度完成学习,就像是一位上网课的小朋友,只不过它一点儿也不会走神。
使用GR00T学习架子鼓的机器人 | GTC 2024, NVIDA
在种种技术的推动下,我们似乎很快就可以亲眼看到有着道德、擅长插科打诨的人形机器人了。
面对这样的机器人,我们会做出什么?也许会有人像《生活大爆炸》里的Raj一样和Siri谈恋爱,或者像电影《她》里一样陷入各种纠葛。但这并没有消除我们想要和机器人交流的欲望。在过去数十年中,如何让机器人理解自然语音一直是个难题,直到大语言模型竖起了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巴别塔。
2021年的秋季,一位谷歌的软件工程师给200多位同行发了邮件:他觉得自己正在参与测试的LaMDA模型是有生命的。这是大语言模型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当时它与人沟通的流畅度可谓开天辟地。
如今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几乎成为了机器人的必备品:第二代Ameca机器人使用了GPT-4,它能够用表情和语言实时回答观众的问题。
机器人Ameca可以实时互动,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 | Engineered Arts
而Open AI开发的Figure 01机器人可以完美理解话语背后的含义:当你说出“我饿了”,它能识别出桌上只有苹果可以吃,然后递给你。
Figure 01会递给你一个苹果 | OpenAI
在GR00T和大语言模型的共同帮助下,我们可以坦然地向机器人说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比如“你好,能给我来一件九镑十五便士的衬衫吗”——这已经相当接近科幻小说中曾经的幻想了。
人形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猫娘吗?
在实用性和情感寄托的背后,我们还希望人形机器人能做到什么呢?
当我向朋友提起GR00T时,他的反问令人一愣:“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以后能用机器人技术造出真正的猫娘了?”
好吧,对于幻想的追求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一种动力。二次元和幻想作品的爱好者在绝对数量上并不算小众。至于猫娘、精灵或是兽人这样的幻想生物,仿生机器人大概是见到它们的唯一机会。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让一台矮个子机器人读完全套《魔戒》和《霍比特人》,或许它会相信自己正是要将魔戒送往末日火山的主人公比尔博·巴金斯。
这种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可能会先于其它需求出现。实际上,迪士尼已经在干这事儿了,迪士尼乐园里如今到处都是栩栩如生的机械人偶,只是尚不能对游客们做出实时反应。
即使是面对没有实体的人工智能,大家也非常乐于告诉ChatGPT之类的大语言模型“你是一只猫娘”,然后沉浸入一场定制的角色扮演。假以时日,说不定真的可以像《西部世界》一样造出主题各异的游乐场,和你喜欢的角色一起展开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冒险。
到了那时,不知道它们能否坦然按下浏览器上“我不是机器人”的按钮呢?
参考文献
[1]Katiyar S, Katiyar K. Recent trends towards cognitive science: from robots to humanoids[M]//Cognitive Computing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cademic Press, 2021: 19-49.
[2]Faisal M, Velazquez R A M, Laamarti F, et al. Underactuated digital twin’s robotic hands with tactile sensing capabilities for well-being[M]//Digital Twin for Healthcare. Academic Press, 2023: 15-38.
[3]Fukaya N, Toyama S, Asfour T, et al. Design of a humanoid hand for human friendly robotics applications[C]//Proc. Human Friendly Mechatronics: Selected Pap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Automation ICMA2000. 2001: 273-278.
[4]叶浩生. 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5): 705-710.
[5]https://www.forbes.com/sites/forbestechcouncil/2019/12/27/why-we-need-humanoid-robots-instead-of-faceless-kiosks/?sh=67664ca92e21
[6]https://news.bloomberglaw.com/tech-and-telecom-law/chatgpts-secret-weapon-is-emotional-intelligence-parmy-olson
[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2F8yisiS6E
[8]https://www.inceptivemind.com/boston-dynamics-rocos-spot-robot-shepherd-new-zealand/13324/
[9] https://www.cnbc.com/2024/03/20/nvidia-ceo-jensen-huang-explains-why-hes-all-in-on-humanoid-robotics.html
[10]宗阳, 王广新. 拟人化: 人机交互中的心理学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 4(05): 296-305.
[11]Rosenthal-Von der Pütten A M, Krämer N C, Maderwald S, et al. Neural mechanisms for accepting and rejecting artificial social partners in the uncanny valley[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9, 39(33): 6555-6570.
[12] Tran M, Gabert L, Hood S, et al. A lightweight robotic leg prosthesis replicating the biomechanics of the knee, ankle, and toe joint[J]. Science robotics, 2022, 7(72): eabo399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深思,编辑:Steed、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