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声”意,这次资本能买单吗?

文丨 高山

编辑 | 西贝

来源 |一视财经

四月中旬,喜马拉雅在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的联合保荐下,再一次向港交递交了招股书。这意味着2021年、2022年一共三次,冲击美股、港股失败后,喜马拉雅再次向IPO发起冲击。这次更新的招股书同以往对比,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公司终于盈利了。

最新的招股书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全年营收为61.6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达到2.24亿元,这意味这喜马拉雅终于可以摘掉亏损的帽子,更有底气地交出自己的招股书。那么盈利后的喜马拉雅真能上市成功吗?作为国内音频龙头的喜马拉雅执着上市,又反映了在线音频行业怎样的行业困境?

01、节衣缩食,换来的艰难盈利

根据公司自述,之所以能在2023年实现扭亏,原因有三个:用户群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以及成本结构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改善和经营效率提升。

但细看招股书就不难发现,前两个看上去积极的因素跟理想中,用户快速增长、商业化路径走通的美好愿景相去甚远。2023年喜马拉雅月活用户达到3.03亿,虽然实现了增长,但增速只有4.1%,对比2021、2022年7.2%、8.6%的增速,出现明显下滑。所以就用户数来看,所谓的用户群扩大其实是遇到了增长瓶颈。

说来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时至2023,互联网早就过了当年那个“所有传统行业都值得再做一遍”的黄金时代,在存量竞争的时代,喜马拉雅坐拥3亿月活,虽然比不上一线的国民级应用,但在在线音频领域,国内还难有对手可以望其项背。

存量市场里,扩大付费会员占比,进一步提升货币化率,也能带来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可在这点上,2023年喜马拉雅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和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的付费率,相较于2022年都出现略微下降。好在,依靠客单价相对高的儿童会员、家庭会员等类别,喜马拉雅勉强实现了订阅营收的增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第二大营收来源广告收入,在2023年只有14.23亿元,而该项营收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虽然跌幅不大,但作为占营收超过20%的公司第二业务,这样的表现确实不算良好。

而真正让公司实现业绩扭亏的主要原因,是成本结构的优化,又或者说,是节衣缩食。

去年年末,市场上就曾广泛报道喜马拉雅多名高管离职,将裁员30%的消息,虽然之后公司出面澄清,表示只是人员的正常调整。但在招股书的数据中,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2021年末,公司共有员工4342人,而2023年末这一数字是2636人。再加上以余建军为首的一批高管薪资大幅下降,使得公司的员工福利开支,从2021年的1.92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1.15亿元。

对内缩编降薪,对外花钱也开始变得“抠搜”。最明显的,就是销售及营销开支的下降,该项支出连续累计下降超过20%,从2021年的26.3亿,来到2023年的20.7亿。对此,公司的解释是,由于公司战略性地调整销售及营销开支重点,导致公司的渠道推广开支及品牌推广和广告开支出现变化。

总结起来,2023年喜马拉雅虽然盈利,但达成方式难免给人一种“跌跌撞撞”的感觉,精确到上市来说,增长略显乏力的喜马拉雅,能引起二级市场投资人多大兴趣,还很难说。

02、曾经的资本宠儿

虽然从23年的财务表现看来,上市前景难言乐观,但事实上,从2012年创立到2020年获得E轮融资,喜马拉雅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称得上是资本的宠儿。

根据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喜马拉雅创立以来一共获得了12轮融资,2020年E轮融资结束后,喜马拉雅投后估值达到280多亿元,相较于天使轮投后的345万美元,估值增长了上千倍。

而根据招股书披露,目前喜马拉雅的股东阵容不可谓不豪华,腾讯、阅文、小米、百度、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高盛等知名机构都出现在其股东名单内,这些知名投资者的背书,将成为喜马拉雅上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助力。

除了财务支持,这些股东们还在业务上为喜马拉雅提供支持,比如喜马拉雅利用腾讯的广告平台进行推广、同阅文合作获得大量作品版权、借用百度技术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等等。这些助力使得喜马拉雅迅速成为中国在线音频领域的老大,拥有25%的市场份额,领先第二名12个百分点。

借助各方“大佬”的投资帮助,喜马拉雅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近几年,喜马拉雅由于用户增长失速,在2020年后便再也能没能获得外部融资。于是,自身对资金的需求和外部投资者的退出诉求,成为喜马拉雅近些年反复冲击IPO的最关键因素。

03、AI会是解药吗?

作为行业龙头,增长遇到瓶颈,盈利要依靠降本艰难实现,这同音频生意本身的性质有关。这门生意天生有着成本高、变现难的特点。

从分类上说,喜马拉雅其实同抖音、快手一样,都属于内容平台,都属“注意力经济”。但在音频平台,用户通常只收听,而且常在健身、开车等时间收听,这就导致平台收获的注意力只是残缺的注意力,这就导致其产生的经济效应要大打折扣,最明显的就是音频频台能获得的广告资源要弱于图文平台和视频平台。

而在内容上,传统的音频平台的节目制作,比如喜马拉雅上受到广泛喜爱的郭德纲系列、名著系列,需要版权、需要专业的录音设备和制作团队,这些相比于短视频的制作成本要高得多。

收入的问题短期没有看到好的解决办法,行业主要精力集中于降本,喜马拉雅解法是拥抱AI。

根据招股书披露,喜马拉雅研发了“珠峰音频AI模型”和一站式AI音频制作工具“音剪”,这些工具能够大幅缩短创作者的后期制作时间,并提升创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拉低创作门槛。同时,喜马拉雅还通过AIGC生产有声书、有声剧,截至2023年12月21日,喜马拉雅平台AIGC内容2.4亿分钟,占其音频内容的6.6%,平台的AIGC作品每日播放时长超过250万小时。其中不少AI合成的作品,比如评书大师单田芳的《明朝那些事》、《蜀山仙侠传》等受到广泛好评。

正如招股书中,喜马拉雅自述“拥抱AI新时代”,AI肯定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但这个大方向里,喜马拉雅也将面临新的竞争。AI的军备竞赛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这是大厂的优势,而大厂其实早已盯上了音频行业。微信在界面上新增“听一听”入口,字节带着番茄畅听来势汹汹,B站收购猫耳FM后,又投资配音公司音熊联萌,各大巨头纷纷加速自己在音频领域的布局。可以预见,在AI时代的音频领域的竞争只会加剧,不会减弱,而喜马拉雅能否利用好自己的先发优势,讲出更令投资者信服的故事,会是决定其能否上市成功,以及估值水平的关键因素。

声明: 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零售资讯观点或立场,文章为网友投稿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新零售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wuchangxu@youzan.com
Like (0)
Previous 2024年5月8日 11:16
Next 2024年5月8日 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