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竹铭
如火如荼的巴黎奥运会,正在全球掀起体育热潮。
运动健儿的竞技场之外,运动品牌也在展开声量博弈,这是它们扩大全球化的绝佳机会。
在国人眼中,今年奥运会声量最大的运动品牌,莫过于安踏和阿迪达斯:
安踏是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领奖装备赞助商,也是跟中国奥委会合作最久的运动品牌,而阿迪是覆盖巴黎奥运会项目最多的运动品牌。
事实上,在巴黎奥运会之外的商业世界,安踏和阿迪的较量也一直没停过。2021年和2022年,安踏营收先后超过阿迪中国和耐克中国。如今,安踏已经坐稳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老大”的位置。
但是,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耐克阿迪的营收和影响力都远超安踏——2023年,安踏总营收为623.56亿元,而阿迪全球营收为214.27亿欧元,耐克更是高达512亿美元。
一场运动品牌们的全球化拉练,正在奥运会呈现。
“奥运生意”背后,安踏的全球化野望
《全球体育营销》合著者诺曼·奥莱利曾说,“奥运会是一个舞台,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目光都会在这个时候聚焦于此。”
对于运动品牌而言,奥运会就是一片巨大的流量高地,可以更高效地打响知名度。商业圈流传着一个共识:花1亿美元用于赞助奥运会,品牌知名度可以提高3%。同样的钱花在其他营销领域,品牌知名度只能提高1%。
耐克就是利用奥运会打响知名度的典型。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长跑爱好者只有一种合适的鞋可供选择:阿迪达斯,但耐克打破了这一局面。在1972年俄勒冈的尤金举行的奥林匹克选拔赛中,穿阿迪鞋的马拉松运动员斩获了前三名,而穿耐克鞋的运动员获得第4至第7名,当时还是小企业的耐克开始火了起来。
紧接着,1976年耐克押中了奥运会1000米选拔赛上的前三名,其想要实现的效果是:人们认为只有穿着耐克的奥运选手,才能摘得金牌。当年,Nike的销售额实现翻倍达到1400万美元,此后业绩一路狂奔直至成为现在的行业领导者。
本届巴黎奥运会中,为中国代表队提供服装赞助的品牌至少有16个,除安踏、李宁等知名国货运动品牌外,还有专注于单一领域的服饰品牌以及新兴的国内小众服饰品牌。而安踏是最亮眼的品牌之一。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黄雨婷和盛李豪在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赛中为中国队摘得首金,这也是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眼尖的观众发现,两人站在最高领奖台上领奖的时候,穿着的是安踏领奖服。
事实上,安踏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官方合作伙伴,所有登台的中国运动员都会穿着安踏的领奖鞋服。这些领奖鞋服由张艺谋担任创意顾问,在设计上传承经典中式版型与留白主色调,并将“龙鳞”“龙须”等元素与压花纹路、拼接、刺绣等工艺结合。
此外,安踏还手握中国体操队、举重队等多支国家队的赞助权,因此在许多赛事中都能看到中国运动员穿着安踏定制服装。这一方面让安踏获得了巨大曝光和流量,另一方面也让大众加强了安踏跟国家队强关联的品牌印象。
跟耐克当年押宝冠军选手一样,此次安踏也提前签约了张雨霏、樊振东等拥有“冠军体质”的选手。随着樊振东夺冠,其相关话题也一度登上热搜。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此前曾有多家企业申请“樊振东”相关商标,目前体育公司申请注册的健身器材类“樊振东”商标已注册成功。
不仅仅是运动员,此次国际奥委会委员及工作人员运动鞋服,也都是由安踏提供的。因为早在2023年10月,安踏就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签约,成为国际奥委会未来四年的官方体育服装供应商,合约期至2027年。合作期将涵盖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4年江原道冬青奥会、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
这些在奥运会上的密集动作,都是为了安踏的全球化战略服务。
很早之前,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就定了个小目标:“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今年3月,安踏进行了欧文1代篮球鞋的全球首次发售,正式启动全球化战略。
不过,目前安踏在全球范围内的主品牌影响力,仍落后于耐克、阿迪。
这主要在于,跟耐克、阿迪通过主品牌扩大全球影响力的路线不同,安踏的全球化更像是一场“资本扩张”——收购包括FILA、普兰迪、小笑牛、亚玛芬在内的多个国外品牌,以此推动全球化。
安踏的全球化筹码
2009年,安踏收购美国运动品牌科迪勒拉山脉,由此进入北美市场,为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同一年,安踏收购意大利运动品牌FILA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地区的业务。2020年,安踏再次收购FILA国际其他地区的业务,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安踏将FILA收入囊中,为自身的全球化扩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近些年FILA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
根据安踏7月9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FILA的情况不容乐观。今年第二季度,FILA同比取得中单位数增长,低于去年全年的16.6%,也低于今年一季度的高单位数增长。拉长时间线来看,2019年~2023年FILA营收增长率为73.9%、18.1%、25.1%、-1.4%、16.6%,呈连年下滑的态势。
方正证券分析认为,FILA增长下滑主要受到儿童及潮牌板块的拖累。如今,童装市场已相对饱和,而潮牌则受到周期性和差异化不足的影响。
比如,此前FILA抓住了2016年~2018年期间流行的复古风潮,推出了第一款“老爹鞋”Disruptor 2,随后成为爆款。然而,随着大量品牌涌入复古赛道,FILA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减弱。再加上其创新力度不足,优势进一步减弱。
相比下滑的FILA,亚玛芬似乎成为安踏全球化的新希望。
2019年,安踏收购芬兰运动品牌亚玛芬,丁世忠将其形容为:“这是我创业到今天,所做的分量最重的一次决定。”事实上,安踏是想把亚玛芬当做全球化的主要跳板。现在亚玛芬旗下有三大业务部门——技术服装、户外表现、球类及球拍运动,每个业务部门对应一个核心品牌——加拿大的高端户外装备品牌始祖鸟、法国山地户外越野品牌萨洛蒙、美国网球装备品牌威尔逊。它们在海外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忠实的消费者,其中始祖鸟是最出众的一个。
收购亚玛芬后,安踏几乎重新将始祖鸟再造了一遍,尤其是通过明星代言、亮相秀场等营销方式提升始祖鸟高端的品牌调性,比如,2020年始祖鸟邀请国际超模刘雯成为品牌首位全球代言人、同一年亮相巴黎时装周等等。
到现在,始祖鸟成为国内不少中产阶级的“社交货币”和“身份象征”。关于始祖鸟,有句热梗:“中年男人有三宝,钓鱼、茅台、始祖鸟”。2018年,始祖鸟在中国有1.4万名会员,截至2023年9月已经狂飙至170万。
今年以来,国内消费者对于始祖鸟的狂热追捧还在继续。今年春节前后,始祖鸟龙年冲锋衣被炒到12000元。今年2月,始祖鸟全线上调品牌产品零售价,涨幅平均在20%至30%左右。
热潮之中,始祖鸟的业绩一路走高。今年一季度,亚玛芬三大业务部门当中,始祖鸟所在的技术服装业务表现最佳——收入同比增长44%至5.1亿美元,占营收总比例达到61.2%。而技术户外表现业务为4.0亿美元,同比增长6%;球类及球拍运动业务为2.7亿美元,同比下滑14.2%。
随着始祖鸟业绩的上涨,安踏也在顺势推动亚玛芬走向全球化。2022年,亚玛芬被安踏列入“全球化”策略。今年2月,亚玛芬在纽交所上市,进入更广阔的资本市场。
今年亚玛芬整体业绩的上涨,也释放出更多积极信号。今年一季度,亚玛芬营收同比增长13%至12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4%至3900万美元。要知道,亚玛芬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2023年的亏损额分别为2.37亿美元、1.26亿美元、2.53亿美元和2.09亿美元。这次盈利,无疑给安踏的全球化注入更多信心。
不过,亚玛芬和始祖鸟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安踏的全球化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始祖鸟为何飞不动?
跟国内的高人气相比,亚玛芬和始祖鸟的“海外底色”仍然不够。
业绩上,今年一季度亚玛芬的地区增长依然以大中华区和亚太地区为主导,分别增长51%和34%。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增长1%,美洲地区收入持平。可见,亚玛芬有些“偏科”,海外成绩明显不足。
始祖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根据此前亚玛芬招股书披露,大中华区收入从2020年的2.023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5.23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0.9%,营业利润率超过了业务的整体利润率。从全球范围来看,大中华区为始祖鸟的第一大市场,拥有63家门店,贡献了八成的营收份额,海外成绩同样不够出色。
事实上,就具体市场情况来看,在海外始祖鸟远没有国内的高人气值。
为何国内国外两重天?关键在产品和渠道上。
在海外,始祖鸟意图围绕目标人群“自上而下”渗透,树立高端品牌心智。不过,始祖鸟面对的品牌竞争比国内更激烈、人群渗透难度更大。比如,北美的两大户外顶级品牌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和山浩(Mountain HARD WEAR)人气值也非常高,完全不输始祖鸟。
而且在产品方面,始祖鸟在冲锋衣方面有领先优势,但在露营装备如帐篷、睡袋、配件等多个产品方面竞争力稍弱。
除了产品,渠道也是影响始祖鸟全球扩张的关键。
被安踏收购以后,始祖鸟在国内淘汰了原有的经销商,采用的是直营模式。今年一季度,始祖鸟直营门店一季度末为146家,同比增12%,净增16家。
这些直营门店大多采用DTC模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管控产品价格,另一方面也能管控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维护其高端定位,同时在空间、服务等方面提升消费者体验。
在海外,始祖鸟以批发渠道为主,也即经销商渠道,在价格和体验的管控上比国内弱,很多产品被经销商打折销售,从而影响品牌调性、消费者体验和群体渗透,也会影响到业绩。今年一季度,亚玛芬直运营渠道(DTC)增长41%,各区域DTC实现两位数增长,批发收入则同比下降1%。
丁世忠曾总结安踏的三大核心能力是:多品牌协同管理能力、多品牌零售运营能力、全球化多品牌运营及资源整合能力。他认为这是安踏独有的竞争力,也是实现全球化的重要基础。
过去,安踏的全球化筹码的确是资源整合能力,靠着不断收购不断扩大体量;但接下来的全球化,需要对产品本身做更多的本土化创新,同时在渠道上进行更加体系化的运营。
未来,国产运动品牌全球化一定是大势所趋。这条路上必然充满挑战和难题,品牌们需要有长期主义的精神和自我改革的魄力,才能真正登上全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