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业绩成长十倍,细分品类稳居行业前三,放在任何一家企业身上,都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追觅,一个对标戴森,靠小米生态链起家的企业,就在过去几年间实现了这样的惊人增长,并一度喊出2023年营收要破百亿、向海外大力扩张的目标。
但当时间迈入2024年,追觅没有再谈及具体成长到哪个数量级,只是强调自身仍在保持高速增长。而事实上,从当初的绝对高速增长,到现在的相对快速增长,其实已经折射出昔日的盛况不再。在一个高度成熟的行业,追觅不可能把神话延续下去。
追觅认为,自身技术力是 成功的根源,也乐意强调技术实力的领先。只是,消费者也许很难在看起来普遍相似的产品中捕捉到追觅有什么差异化优势。
而它所瞄向的海外市场,其实也早就挤满了中国品牌。追觅野心十足,但它的实力真的能支撑它的理想吗?
01
「狂飙的追觅在摇摆」
代工起家,营销造势,这用来形容追觅再合适不过。
官网显示,追觅成立于2017年,由创始人余浩就读的清华大学校内科技平台“天空工场”作为起源,并坚信“核心技术是一切的根本”。但在2021年之前,关于追觅的报道或者融资消息,都会有一个“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前缀。小米2021年公布的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项目,也是由追觅负责伺服电机的设计以及整机的生产制造。
追觅中国区副总经理郭人杰在接受搜狐财经采访时提到,当时的追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小米商家的100多名做到了第1名,主要品类包括扫地机器人、吸尘器、吹风机等。直到2019年5月,追觅推出自有品牌,开始为自己的成长野心服务,逐步去小米化。
追觅树立的发展愿景类似戴森,以马达等核心技术创造多元产品,从而把品牌站位全面拉高。《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这本书详细地拆解了戴森以核心技术创业成功的历史,书中提到,戴森认为如果能制造出革命性的马达,那么它就能用来做出更轻、更小、更高效的吸尘器,以及其他产品。
用类似的思维完成了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产品的布局后,现阶段的追觅正急切地为自己贴上机器人概念,宣称进入了2.0时代。
以此作为自身发展路线的追觅,便非常强调自身的技术底蕴,和越来越向机器人靠拢的高新产业定位。技术的核心是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和以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为代表的智能算法技术,在追觅看来,这些都是可以迁移和复用的,所以才采用“沿途下蛋”的思路。
但是,从公开信息看,追觅当前的产品边界扩张极快,发展犹如“摊大饼”。其官网显示的产品品类涵盖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净水器、送餐机器人等。一种核心技术是不是真的能支撑这么多品类的健康发展,恐怕答案并不能确定。
按照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1月17日在内部演讲中透露的信息,2019年至2023年,追觅科技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商业上确实可圈可点。但从增长动力看,很难说这和戴森的高品质技术路线类似,毕竟和同行拉不开差距,也就难言品牌壁垒。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追觅在2023年多次强调,其年度营收要破百亿,但至少在创始人的开年演讲中,相关信息完全没有披露。
从追觅的产品和市场战略来看,它强调更多的,无疑是一种“我全都要”的野心——一方面,品类开拓不能停,现在已坐拥15个品类,上百个SKU;另一方面,新市场也要抓,其2023年海外业务同比增长120%。
按照追觅给自己设定的道路,未来三年要做到技术、市占率和利润三个行业第一。按照追觅既往的增长模式,要顺风顺水地走下去,恐怕并不容易。因为当年的成功和市场蓝海机遇关系密切,而今天,迈出新的每一步都会遇到明显的挑战。
02
「“销量为王”的追觅」
市场规模的走势有很多因素影响,但带给追觅的挑战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一项技术吃遍天的理念看起来美好,实际上能不能赢下和每个垂直品类的对手竞争还是个未知数。不过,不管最终竞争赢不赢,品牌向来在宣传上不会让自己落在下风。追觅,也是一个典型的营销驱动型品牌。
郭人杰在接受 CMO Club 首席专家胡南西专访时曾经表示,追觅“没有刻意去区分营销和品牌,更多是通过产品带营销、营销带品牌”,从而给消费者灌输追觅的科技感。
青橙财经注意到,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是2021年,追觅入驻抖音电商,自此大举开启直播攻势,CBNData的统计显示,追觅抖音相关品牌矩阵账号最多时一度超过45个,全天开播10小时以上。借此,追觅2021年实现了40亿销售额。
看似正确的策略,其实反过来佐证了一件事,那就是追觅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智能清洁家电全行业的增长红利有关,而且营销也不是什么独特的品牌壁垒。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2021年,同赛道企业石头科技营收同比增长28.84%至58.37亿元,科沃斯营收同比大增80.9%至130.84亿元。科沃斯旗下添可品牌2021年销售收入同比剧增307.97%至51.37亿元——而这个品牌,恰恰和追觅一样,靠着抖音超过40个直播间的高强度直播,把自己打造成了“网红”。
全行业都能做的事,自然称不上壁垒。更何况抖音营销还有大笔投流费用,加上站外铺天盖地的KOL推广、活动营销,很难说营收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毕竟,科沃斯当期归母净利润仅有2.01亿元,销售费用却翻了个倍,高达32.37亿元。追觅没有公开数据,但企业显然很难摆脱行业的“卷”。
同时,营销本身也很容易陷入同质化境地。2023年双十一,追觅曾高调宣传其位居双十一全周期天猫居家清洁品牌销售榜第一,以及10月在大清洁品类市场中排名零售额榜首。但科沃斯旗下添可则同样高调官宣其在特定时间内,实现京东平台市占率54%,是第二名的3倍,天猫平台市占率50%,是第二名的2.2倍。重现“只要定语足够多,谁都可以是第一”的名场面。
营销也要内卷,折射行业困境。假设行业始终保持需求高涨的态势,追觅或许能凭借规模效应,满足自己旗下众多产品线的增长需求。然而,智能清洁电器本身的市场在渗透率不足10%的情况下,便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放缓——艾肯家电网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23年国内清洁电器零售量规模达2440万台,同比下滑4%。总体销售规模在2021年跨越式增长后,便几乎进入停滞状态。在此背景下,追觅自身的增长潜力,就不得不打个问号。
追求差异化太难,站在制造业立场上,当一个行业因为同质化走入内卷式竞争时,出海向来都是缓解压力、寻求新增长曲线的好方法。追觅的一部分野心也在这里,不巧的是,它的竞争对手们也都在。
03
「出海的追觅不够“硬”」
海外现阶段还能给追觅带来高增长,更多是因为基数偏低。从总体形势看,这里同样有激烈竞争,并且相对国内更加考验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硬实力。追觅在这些方面的短板,很可能成为它继续抢市场的阻碍。
在美国等高净值先发市场,清洁家电本身已经进入了饱和状态。像是2022年被亚马逊全资收购的iRobot品牌,凭借海外原生优势早已在英语市场大面积扩张。综合Gfk、中怡康等渠道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27.6亿美元,同比下降4.9%。唯有洗地机等相对新的产品,增长潜力才更大。
但是,论产品实力。追觅想给自己营造的高科技人设可能很难赢得海外市场心智,以2022年数据计算,石头科技、科沃斯和追觅公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89亿元、7.44亿元、6到7亿元。追觅的占比略高于友商,但在这个产品差异极小的行业,研发和技术护城河之间又很难直接打等号。
iRobot等品牌在前,要让海外用户认可自己的溢价,难度不小。更何况在行业普遍推出平价入门款、海外通胀压力挤压用户消费的当下,追觅重点强调的高端价格带产品,其实发展很不稳定。
论产品质量和服务,追觅曾发生过不小的“翻车”事件,这在海外属于“大忌”,因为海外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极大。2022年,新京报报道追觅H12洗地机电池包存在普遍质量问题;青橙财经在黑猫投诉上发现,近期则出现不少关于追觅售后的问题,包括不履行“三包”义务、维修无果、维修收费混乱等。国内尚且如此,海外的售后服务等体系建设难度更大,追觅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论品牌营销推广,现阶段,追觅正试图复制国内抖音红利增长模式,通过对海外社交媒体的利用,达成自身成长目标。不过,追觅自身的海外社媒矩阵表现现阶段还不像国内一样“出众”,例如其Youtube官方账号只有4580位订阅者,视频也以广告宣传为主,看不出差异化的吸引力。
海外不同于国内,一种路径能适应多品类。地缘环境复杂,消费者特征不一,渠道建设难度大,对于把线上营销做大做强的追觅而言,增长需要储备一些新打法。
论市场竞争,追觅的前景更谈不上乐观。和追觅2023年海外业务同比增长120%一起发生的事件是,科沃斯财报显示其主品牌和添可品牌在去年上三季度的海外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7%和53%,西南证券预计石头科技去年三季度海外销售同比增长超65%,在整体收入里面占比提升80%。
说海外是行业最后的增量市场也不为过,品牌都在竭尽全力。这会导致两个结果,其一是品牌为成长付出的成本会更高,其二是它们在海外初期红利过后又会陷入与国内过度竞争类似的“增收不增利”陷阱。在这个环境里,追觅的成本压力会更大。
青橙财经认为,从当下来看,追觅努力是没问题的,但是努力的方向点似乎需要斟酌并深究。追觅觊觎戴森海外市场很久,也一直想要追赶上,奈何越追越吃力,何时追上是个问号;而在国内,清洁赛道的龙头科沃斯一直是追觅追不上的大哥,甚至科沃斯的小弟添可在销量上都远远碾压追觅,那么当下的追觅连个成为第一的目标都没有实现,如此盲目的扩张产品线和产业线是否是明智之举,那追觅接下来还能讲多少故事呢?
随着赛道想象力的终点越发容易被看见,智能清洁电器和传统制造业已经没什么分别,这或许是追觅强调自身机器人属性的原因,但是机器人产品在C端至今看不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在戴森都被祛魅的今天,市场或许已经不再需要一个类似的品牌。追觅要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